
世界文化遗产与农业文明
复旦大学
杜晓帆
一 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总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做出积极的贡献。
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类。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作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
目前全球共有1073项世界遗产,分布在167个国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截至2016年7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5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1项,世界遗产总数排全球第二位,仅次于拥有51项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在漫长历史时期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中形成的作品,在这个过程当中,拥有某一文化形态的人群是主体,自然山水环境是客体。
人类在受到自然环境制约与影响的同时发挥出强大主观能动性,通过特定的族群文化与智慧改造自然要素为己所用,最终与自然环境形成良性互适、和谐有序、持久延续的状态。这种和谐稳定的人与自然共同体,包含与之相关的所有可视的物质要素,以及虽不可视,但在景观塑造中发挥内在原动力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构成良性、互适的人地关系系统的基础,也是作为活态文化景观遗产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二 与农业文明遗址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
村落文化景观不仅是活在历史中的文化遗产,还可为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珍贵的样本,为将来修复失衡的社会关系与人地关系提供宝贵的启示。
楼上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廖贤河畔。据《周氏家谱》记载,楼上村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3),始祖周伯泉避难图存,贸易入黔,形成周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楼上村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典型的汉族移民聚落。
库克早期农业遗址是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高地省的一个考古遗址。此处是一片面积为116公顷的湿地,海拔超过1500米,是最古老的农业遗址之一。在这里发现了9000年前的农业种植遗址,此外还发现了年代不同的数个农业遗址,这是农业耕作方式转型的最好例证。通过对水渠底部沉积的火山灰的研究,考古工作者将库克早期农业遗址分为六期,其中的第一期位于灰土层之下,在这里发现了9000年前种植的芋头和为帮助湿地排水修建的水渠的遗迹,研究者认为此处农业生产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之后几期都处于灰土层之上,其中的第二和第三期发现了7000年前的香蕉和甘蔗种植遗迹,第四期到第六期证明库克湿地自4000年前至今一直有着连续的农业生产。这些遗产拥有大量史前文化遗迹,为人类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在沙漠地区活动定居这一事实提供了证明。突出的遗迹包括圆形石墓葬群(约公元前2500年)、水井及大量的土坯建筑物,如住宅、塔楼、宫殿及行政建筑等。特别是西里(Hili)的阿夫拉贾(Aflaj)的精密灌溉体系是这种源自铁器时代的灌溉体系的最古老例证之一。艾恩文化遗址的遗产是这一地区由狩猎与采集文化向定居文化过渡的重要见证。
这处世界遗产包含了五个阿夫拉贾灌溉体系,同时也是阿曼3000个仍然使用的系统的典型代表。这种灌溉系统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500年左右,但是从考古学上的证据来看,这个应用在极端干燥地区的灌溉系统应该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经存在。阿夫拉贾是Falai的复数形式,在传统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公平地划分珍贵的稀有资源,以确保能永续性地维持这种灌溉系统的特征。在水资源方面则是利用重力,从地底或涌出的山泉中将水导出,用来供应家庭用水以及满足农业灌溉所需,这种灌溉系统通常能供应数公里以上的距离。至于村落及城镇间如何公平且有效地管理及分配水资源,其机制至今依然建立在彼此的信赖和公共利益上,并且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来引导。这里建造了为数众多的瞭望台来保护水资源系统,列入遗产的某些部分可反映出社区对阿夫拉贾体系的历史性依赖。由于受到地下水水层持续下降的威胁,阿夫拉贾灌溉系统代表一种被保护得极好的农业土地使用形式。
红河哈尼文化景观位于云南南部,面积16603公顷,以从高耸的哀牢山沿着斜坡顺延到红河沿岸的壮丽梯田而著称。在过去的1300多年间,哈尼族人民发明了复杂的沟渠系统,将山上的水从草木丛生的山顶送至各级梯田。他们还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农作体系,包含牛、鸭、鱼,支持了当地主要的谷物——红米的生产。当地居民崇拜日、月、山、河、森林以及其他自然现象(包括火在内)。他们居住在分布于山顶森林和梯田之间的82个村寨里,这些村寨以传统的茅草“蘑菇房”为特色。为梯田建立的弹性管理系统,建立在特殊且古老的社会和宗教结构基础上,体现出人与环境在视觉和生态上的高度和谐。
两千年来,伊富高山上的稻田一直是依山坡地形种植的。种植知识代代相传,神圣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使这里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征服和融合。
巴厘岛的文化景观包括五个水稻梯田及其水寺庙,面积达19500公顷。这些寺庙是可以追溯到9世纪的运河和堰的合作水管理系统的重要节点,被称为苏巴克。景观包括18世纪的皇家水寺庙阿云寺(Pura Taman Ayun),也是这个岛上最大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苏巴克反映了“幸福三要素”(Tri Hita Karana)的哲学思想——精神、人类世界和自然界融合在一起。这种思想产生于两千年来巴厘岛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塑造了巴厘岛的文化景观。民主和平等主义的苏巴克水利灌溉制度使得巴厘省成为印尼群岛中最多产的水稻种植地。
巴萨里与贝迪克文化景观遗产位于塞内加尔东南部地区富塔贾隆高原北面人迹罕至的丘陵地带,与马里、几内亚毗邻。11~19世纪,一些来自巴萨里、富拉、贝迪克地区的人们定居于此。他们独特的农耕、社会、祭祀和信仰习俗均展现出他们应对环境约束和人类生存压力的过程。村落散布在旱梯田和水稻田之间,构成了巴萨里的乡村风光,贝迪克的村庄则因一组密集毗邻的带倾斜茅草顶的小屋而别具特色。
第戎市以南博纳村丘和尼伊村丘的葡萄园,因具体自然状况(地理位置、日照状况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特点,葡萄品种和种植方式也都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以各自出产的葡萄酒来区分。这片文化遗产区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博纳镇和与之相关的葡萄园、酒厂和村庄,它们共同体现了商业层面和生产体系;另一个是第戎的传统市中心,它代表了促使气候划分体制形成的政治管理层面。这片文化遗产地突出表现了自中世纪前期发展起来的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生产业。托卡伊葡萄酒产地历史文化景观生动地表现了该地区低山河谷地带历史悠久的葡萄酒酿造传统。葡萄园体系繁杂庞大,包括葡萄园、农场、村庄、小城镇,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网络般的地下酒窖,显示了著名的托卡伊葡萄酒的每一步酿造过程,近三个世纪以来其质量和生产都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坐落在喜瑞拉梅斯特拉(the Sierra Maestra)丘陵间的19世纪咖啡种植园遗迹见证了在不规则土地上进行农业种植的创新形式,清晰地展示了加勒比海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历史。
在特基拉火山脚和格兰德河河谷间有一个面积34658公顷的遗址,它是广袤的蓝色龙舌兰生长地的一部分。这里因龙舌兰的种植而发生改变。自16世纪以来,人们就用这种植物生产龙舌兰酒。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人们用它酿造各种饮料并用它来织布。该景观内有很多酿酒厂仍在生产,现在种植龙舌兰已经成为墨西哥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该遗址拥有一大片生机盎然的龙舌兰种植地,很多大型酿酒厂在这里酿制和提取龙舌兰“菠萝”。列入遗产名录的遗产包括龙舌兰种植地、酿酒厂、工厂(包括仍然开展生产的和已经停产的)、酒坊(西班牙统治时期的非法酿酒厂)、小镇和塔木西兰考古遗址。
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先找出它的唯一性和体现其唯一性的价值,然后将其列入预备清单。
万里茶道应是一个延续性的遗产,不是历史的断裂。延续性是万里茶道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几百年前延续到今天。要在人与万里茶道的关系上,做更多的研究,体现万里茶道的人文价值和普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