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发言
浅论容美土司茶文化遗迹在万里茶道中的定位
——文化线路世界遗产构成要素分析
侯卫东
各位代表、各位先生女士:
我之所以参与万里茶道研究,是因为前一段时间我在鹤峰参加了容美土司的一些规划及保护研究项目,通过参与这些项目了解了我们的一些土司文化,这次又有茶道研究,地方的同志给了我一些资料,我学习了一下这些资料,昨天又现场参观了一下。我根据这几年参与一些世界遗产工作的体会,和大家一起谈论鹤峰这一带,同时也是三个县宜红方面的一些研究,并提出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我讲的题目是《浅论容美土司茶文化遗迹在万里茶道中的定位——文化线路世界遗产构成要素分析》。首先这两天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茶,喝的是茶,看的是茶的图片,经过的都是茶园,听的都是茶的故事,对茶的感受特别深,所以我也就从茶说起。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巨大的文化贡献。茶叶最早作为草药来强身健体,可以饮用,也算是一种饮料,后来被分为各种等级,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并产生了饮茶的习俗、茶的艺术。那么茶这一类的东西是什么呢?
可以看到,烟、酒、茶、香料等是人类的另一种生活习俗。丝绸、陶瓷以及其他器物等是人类生活常用的装饰物。烟、酒、茶、香料的使用是为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丝绸、陶瓷等器物是对人类生活的装点。这些东西都不同于一般的食物、水。一般的织物、器物都不止于满足人生存的根本需求,所以我们把这一类器物作为人类文化提升的标志。这些东西本身都很小,茶曾经创造过波澜壮阔的历史、物质财富,同时孕育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也就是说烟、酒、茶不是非常具体的物质,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经影响了非常多的人并留下了非常多的故事,这一类文化传播往往涉及广大区域,所以文化遗产中单个的、独立的点段类型遗产记名方式无法彰显这类文化的特性。比如说我们单独地看一个茶园、看一棵茶树或者看一个茶场,它背后孕育的大量的背景文化很难简单地概括,所以世界遗产组织推出一系列遗产的概念,包括文化线路、线性遗产、运河等都是解决这一类大时空、大背景中遗产的方法。
这一类遗产已经很多了,不管是丝绸的、香料的还是其他类的,都有很多文化遗产的线路。大家知道有香料之路、丝绸之路这一类文化遗产,现在我们知道还有好几个茶之路。除了茶、丝绸之外还有酒、烟这一类的。
现在有茶的文化线路,有香料文化之路,将来会不会有贩酒之路,什么倒烟之路,这说起来像玩笑,但这类东西背后都有类似的东西,我们在很多礼堂里都看到过这种东西,中国也是这一类文化遗产的发祥地,我们也有很多这类遗产。
我这次发言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大致介绍一下世界上线路遗产的概况;第二,谈谈我对万里茶道鹤峰以及相关区域遗产的一些看法。
目前世界遗产线路有这么几个:第一个是“纪伊山脉圣地和朝圣路线”以及周围的文化景观(2004,日本)。
纪伊山脉圣地和朝圣路线跨越了日本1200年的历史,保护对象不仅有三处重要圣迹和朝圣路线,还包括山野森林等特定的自然环境。除了物质的文化遗产之外,这一项目还包含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道教和佛教的相互融合,纪伊山圣地建筑作为一种建筑模式对日本其他地区寺庙、神庙建筑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地区文化景观对日本诗歌和绘画的影响等。
纪伊山脉圣地和朝圣路线具体指横跨奈良县、和歌山县、三重县等三个县的宗教圣地——吉野·大峰、熊野三山、高野山以及连接这些圣地的朝圣路线。每一个县都有好几处寺庙、神社以及相关的景观被列入线路的文化保护遗产,包括一些雕刻等历史胜迹,都算是朝圣之路上的历史遗迹,所以建筑也是这一类线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第二个是“安第斯山脉·进香路线”,这是一条印加文化线路(2014,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
安第斯山脉·进香线路沿拉丁美洲西海岸南北延伸,跨越6个国家,囊括整个印加文化区域,它以古老文明为主线,串连起历史建筑、考古遗迹、古代城市遗迹、文化景观等多种文化遗产项目,构成了一种崭新的遗产类型,内涵远远超过了现存任何一种单一类型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很多世界著名的遗迹,比如马丘比丘的古城,印加的金字塔,阿根廷境内的古堡、古城这一类的遗址,都是线路重要的支撑点,也有一些路,包括山间的路、海边的路,包括戈壁、沙漠。因为这是非常长的一条路,跨越了很多不同的地域地貌,包括很多自然景观,这些东西总的来说是空间的一种延伸,它不是简单的一条道路,它更多的是代表过去历史的一种回忆。
第三个是“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1993,西班牙;1998,法国)。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是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的首府,相传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雅各安葬于此,是天主教朝圣胜地之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于1985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西班牙境内和法国境内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被列为两项单独的世界文化遗产。
这条线路沿途也有很多历史遗迹,包括古城、教堂以及很多与宗教相关的历史遗迹,所以这个很难说是一条确切的路,实际上它是一种空间概念,也许在地图上能显示,但是在地面上未必能显示。它包括西班牙的宗教教堂,法国的宗教教堂,它的很多重点是在这些东西上,这些东西承载了朝圣路上的历史,更多的历史故事、人物、事件与这些重要的建筑物有关。这些大教堂都被列入了朝圣之路上的世界遗产。
第四个是“熏香之路:内盖夫沙漠城镇”(2005,以色列)。
“香料之路”又被称为熏香之路,这是中世纪的世界贸易之路。西方人前往东方寻求香料黄金海岸和香料群岛,马可·波罗为开拓东方香料之路等到了中国,葡萄牙探险家达·迦马为香料前往印度,西班牙王室资助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环球远航,还有大批旅行家的东方之行等。
这一段在以色列,只有150公里长,位于环境恶劣的沙漠和荒原,见证了香料之路其中繁华的一段。这一段包括10个遗址,有4座古城堡、2个驿站,主要部分还是支撑路线的关键点、坐标点,路线本身是它宏观的一个连接。这些遗址历史上的古城是古代的沙漠城镇,很多都是考古遗址,包括很多城堡、寺庙、洞穴,还有很多很古老的石刻艺术。总之,当时这些都是当时俗人的一些东西,在这些地方贩卖香料,历史上发生了一些故事。
第五个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2014,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志斯斯坦)。
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一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着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在古代中国和中亚地区的传播。
符合世界遗产标准(ii)、(iii)、(v)、(vi)。
遗产点33处,其中中国22处。
遗产构成包括:古城、宫殿、关塞、驿站等遗址,石窟寺、寺庙、古墓葬。
丝绸之路也在不断摸索,从简单的路到后来知道要用点来支撑,最后终于变成中国很大的文化线路,这对后来都是有启发的。
万里茶道是16世纪到20世纪的一条茶道,也是自南往北以运输茶叶为主的商道,它起于福建的武夷山,经过很多地方,最后到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历史上,万里茶道一直发挥着联通欧亚大陆的作用,促进了欧亚文明的交流融合。这条路可以和丝绸之路互补,丝绸之路是东西向的,这条路是南北向的。这是历史上两条大陆文明的交通通道,这类遗产既然是文化线路,它的构成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万里茶道遗产构成要素如下。
贸易类(包括管理):商铺,管理贸易的衙署、海关,进行贸易的街市。
资源类:古茶园、茶厂、作坊、茶园在当地的地理地貌、自然景观、茶园文化景观。
运输类:道路、驿站、码头、水道、桥梁。道路只是这个大类里的一个小项。
文化交流的相关遗产遗迹——茶道上各种各样文化的融合,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等,也许还有宫殿、名人故居、墓葬、寺庙,也应该有城市与聚落。当时有很多运河城市,比如扬州是运河城市,有很多是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
那么我们应以茶叶为主,去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刚才我们说到万里茶道的遗产,那么根据万里茶道总的价值因素和遗产构成,鹤峰三县宜红茶区域,在万里茶道大的构架中,应该是茶源,属于茶的资源,具体的路并不是最重要的。万里茶道并不是我们这些山间小道铺的石板,它是一个宏观的,从武夷山到圣彼得堡的空间道路,不是一个具体的道路,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古茶园的类型以及与古茶园相关的作坊,还有把茶运出去的运输方式,这里面就有了道路、桥梁,也有了和它相关的城市聚落。比如我们昨天看的五里坪,还有另外一个县的古城,这一类的都属于历史聚落,更重要的还有与茶文化相关、参与茶文化交流的人物,以及风俗、事件。我们到鹤峰,大家都要谈论土司,到了土司,我们都要谈论顾彩的《容美纪游》,这些东西就是文化的一种相关。
我画了一个图,中俄蒙万里茶道在中国段的分区。

图1 万里茶道结构示意
中国有八个省区与万里茶道相关,这个是区域上的概念;从遗产的要素来分,有茶源、商贸、道路、城市聚落、相关文化遗迹。从中国到湖北,从湖北到茶源,从茶源到鹤峰,到鹤峰有古茶园、作坊等,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构成、自己的定位搞清楚。在这里我也列举一些在座的学者列举过的古茶道线路,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没有局限于鹤峰南村这一段路。往西一直到恩施,往北往南都有茶道遗迹,在这个地域我们能够算上茶道的茶源。因为和万里茶道相关的是红茶,后来叫作宜红茶,不过宜红茶的制作方法是从外面引进的,我们不妨回顾下我们为什么能够做红茶。我们有古老的种茶以及生产茶的资源和历史,正是因为我们有一段历史,后来才能很快地融合到制作红茶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掘这方面的资源,从红茶回顾到当地的工夫茶,这是它的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们这两天也看了一些鹤峰及周边县的道路上的驿站,这个不容置疑,它是我们这条线路上的文化遗产,而且它是一个重要的类型,运输类的要素。也有一些道路,我们的道路很多,从地图上看密密麻麻,我个人认为这些东西只是一个类型,它并不是我们的主体,我们的主体还是要从资源、从生产以及大的社会背景来看,所以道路算是运输类型里面的一个子项,其中也有桥梁。
我觉得土司和土司文化也应该和此相关。中国是茶的主产地,而且是茶的生产加工、贸易以及各种茶文化等重要东西的发祥地。茶叶产地属于各种不同的民族地区,这些民族地区也有不同的管理体制,容美土司是在中国特定的封建制度管理体制下的一种,它同样融入了茶文化,这个方面也是它的一个内涵。茶没有地域的限制、民族的限制或是管理方面的限制,它在中国境内是互相交融的。容美土司的文化、诗歌、生活习俗都与茶有关,这些也并不是说在有了红茶以后才出现的,我们也叫作聚落与茶,我们可以把茶文化引进到土司体制管理研究中,判断它是否和茶的生产有关。容美的爵府遗址、南府遗址有保存非常完好的历史遗迹,顾彩的《容美纪游》不管是对爵府遗址还是对南府遗址都有记载,它们是和茶相关的历史遗迹,我们可以从管理体制或人类生活方式来考虑它是否有遗产价值。爵府遗址既有宫殿的遗址,也有寺庙的遗址,还有生活起居的遗址,比如说关公祠的戏台,还有读书台。茶是生活的一部分,土司读书、看戏、祭祀都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这些都与茶文化有关。
南府遗址也是一样,南府更近,同红茶的贸易更密切,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景观。衙署,从它自己来说就是小宫殿,它的风水、选址、建筑的格局,就是一个文化景观,和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它也是非常好的,与茶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
还有洞府,也与土司文化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洞府是土司特有的,它与土司所处的环境与地位有关,它总是有一个很正常的生活地方,同时又有一个随时可以躲起来的洞府,这是它的一种文化,也是大的文化背景,包括墓葬、石刻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还有更大的一类,就是聚落文化景观。它对茶文化景观是不可缺少的,茶山、自然的山水以及人工与自然交汇造就的美景,这就是茶的文化聚落,这是中国茶文化景观非常好的代表。一定要努力把聚落文化景观变成遗产要素,这些都是可以探索与发掘的重大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