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病史与前驱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80%的病人为20~50岁的青壮年,男女之比为6:1~13:1,高龄者较少。许多病人就诊时都诉说,在发生此次严重疼痛之前曾有过腰背痛的历史。这些症状虽无特异性,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是一个缓慢的发病过程。有的病人有腰腿痛反复发作史,这种疼痛大多由于腰椎过伸位而诱发。还有的病人表现为慢性持续性腰痛,看似很轻的外因(如咳嗽)都会引起腰痛加重,病人平时每一动作都十分小心。
二、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表现是腰背痛并伴有一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脊柱畸形及肌萎缩等。
1.腰痛
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都有腰痛。腰痛可以出现在腿痛之前,也可以出现在腿痛之后,或腿痛和腰痛同时出现,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外伤诱因。疼痛有轻有重,重者寸步难行,轻者则可毫不在意。其疼痛的性质可为钝痛、刺痛或放射痛。这类疼痛与窦椎神经和脊神经后支受到卡压或刺激有关。
2.真性坐骨神经痛
9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L 4-5、L 5-S 1椎间隙,故病人都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坐骨神经痛的性质有麻痛、刺痛、胀痛等,以窜痛居多。它可以发生在腰痛的同时,也可以发生在腰痛的前或后。它多发生于单侧,也可左、右轮流或同时发生(轻重程度可有不同)。
坐骨神经痛呈放射性,由臀部放射至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直至足背和足底。少数病人可出现反方向放射痛,先由足、小腿外侧、大腿后外侧,而后放射至臀部。为了缓解疼痛,病人常采取弓腰、屈髋位,以松弛坐骨神经的紧张度。在行走时,病人愿意采取前倾位;卧床时则愿意屈腰、屈髋、屈膝且病侧在上的侧卧位,被称之为“三屈位”。甚至于还有采取胸膝卧位的姿态。然而,有的病人就是采取胸膝卧位也无法缓解剧烈的疼痛。与此同理,病人骑自行车时则无疼痛或仅有极轻微的疼痛发生。真性坐骨神经痛可因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而引起剧烈疼痛,因而病人极力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有的病人不仅白天活动时疼痛,夜晚疼痛更重,几乎不能卧床,需下地走动以缓解疼痛。真性坐骨神经痛的放射部位依椎间盘突出部位的不同而不同:L 3-4椎间盘突出,其放射痛经大腿前外侧,下行至小腿前内方,到足背内前方;L 4-5椎间盘突出,放射痛由大腿后外侧,经腘窝到小腿外方,止于足背及
趾;L 5-S 1椎间盘突出,放射痛经大腿后,下行经腘窝到小腿后,至足跟足底足外缘;L 4-5椎间盘突出,也可能有L 5-S 1椎间盘突出的放射痛,这取决于椎间盘突出的部位是偏外还是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大多先有腰痛,但当出现坐骨神经痛后可能腰痛反而减轻。这是突出物主要压迫神经根,或是神经根受压的腿痛较腰痛更重,因而掩盖了腰痛,也可能是由于较重的神经痛通过大脑皮层产生反射性抑制的结果。而假性坐骨神经痛则无神经定位症状,这是与真性坐骨神经痛的根本区别。

3.腰部活动受限
不同的病人,腰部活动受限的程度和方向可能不一。有者前屈受限,或者后伸或侧屈受限,可以是一个方向或多个方向的受限。这是病人的自我保护反应。同时,由于突出物位置的不同,病人做某个方向的运动,可使坐骨神经紧张而加重了疼痛。
4.跛行
许多病人有跛行症状。轻症病人走路开始时无跛行,走路多时才出现跛行;重症病人开始走时或走几步即呈现跛行状态。这一症状除了病人自我保护外,可能与椎管内压增高有关。
5.肌无力和肌萎缩
部分病人在病程早期就出现患肢无力。病程较长者可出现臀及下肢的肌萎缩。
6.患肢感觉改变
部分病人感觉过敏,轻触皮肤就有敏锐的痛感;相反,一部分病人则痛觉迟钝,针刺亦无痛;少数病人出现小腿发凉、冒凉风等异样感觉。
7.大、小便改变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可发生大小便异常或失禁,鞍区麻木,并可出现足下垂。这是极其严重的症状,应急诊处理,不可掉以轻心。
三、体征
1.步态
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较轻者,在步态上与常人无区别。症状明显者,行走时的姿态则很拘谨;而症状较重者,病人呈身体前倾而臀部凸向一侧的姿态,走路时则呈跛行状态。有的病人需别人搀扶,走路十分艰难。
2.强迫体位和脊柱运动受限
一些病人就诊时的姿态很特殊,大约有以下几种:
(1)腰椎过度前突。这种姿态多半是椎间盘向后外侧有较小突出,病人以此姿态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病人虽可伸腰和侧屈,但因腰肌痉挛而不能前屈。
(2)脊柱侧凸(图4-3-3-1)

图4-3-3-1
一般称之为坐骨神经性侧凸,为常见的保护性姿势,具有一定的定位诊断价值。当病人脊柱向健侧凸(脊柱向患侧弯)时,说明椎间盘从神经根的内下方突出压迫神经根,属腋下型;当病人脊柱向患侧凸(脊柱向健侧弯)时,说明椎间盘是从神经根的外上方突出压迫神经根,属肩上型;若突出的椎间盘顶起神经根,或椎间盘与神经根已经发生粘连,病人无论向健侧或向患侧弯腰都会产生疼痛。总之,凡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脊柱的活动一定或多或少受到限制。
(3)有一部分病人腰椎的正常前凸减小、变直,甚至呈后弓状态。腰椎呈反曲者病情较重。这些病人的体位是不可能随意改变的,所以称强迫体位。
3.肌痉挛
许多病人在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背部肌痉挛。在检查脊柱两侧时,会明显感到某处肌比对侧硬韧,甚至呈板状硬且有压痛。这种肌痉挛一般常在L 4-5或T 11-L 2横突处,压痛明显处为该部位的横突上。这可能是腰肌的保护性反应;但最大的可能是脊神经后支受到卡压,是病人出现强迫体位(如侧凸或扭转状态)的后果;抑或是原来就有脊神经后支卡压。孰先孰后,有时不易分清,但这与临床治疗关系不大。
4.压痛点与放射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压痛点,可在三个部位找到:
一是在L 4-5、L 5-S 1等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在棘间及其两侧。大部分是椎间盘突出同侧压痛较重,对侧也可有压痛出现,其程度因人而异。有的病人压痛很重,有的可能很轻;典型病人会出现同侧坐骨神经的放射痛。
二是在病侧的臀部。最多和最重的压痛点是梨状肌下孔的投影处,其压痛重且有典型的放射痛;也有许多病人在病侧髂嵴下方的内、中、外侧部位。后者可能是脊神经后支(臀上皮神经)卡压的结果。
三是在患侧下肢。从臀下横纹中点开始,沿坐骨神经投影线至小腿后外侧,一般在股骨干与腓骨的背侧面。这条线上可有多个压痛点,有的压痛点很难消除。除病侧可有压痛点外,尚可在对侧的臀部、下肢等处存在压痛点。这些痛点的出现可能与局部软组织损伤有关。
5.肌力下降和肌萎缩
部分病人就诊时已出现肌力下降。最常见和最具价值的是患侧
趾背伸肌力下降,或跖屈肌力下降。这些改变有临床神经定位意义,它可显示出受压神经根的节段。病程较长的病人常有股四头肌和小腿肌萎缩(应同时测量两下肢相应部位的周径)。这是废用和神经营养不良的结果。

四、特殊检查
(一)坐骨神经紧张试验 1.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图4-3-3-2)

图4-3-3-2
先让病人自己主动做直腿抬高动作,然后由医生做被动直腿抬高检查。应先检查健侧,后检查患侧。直腿抬高低于80°,同时又有下肢放射痛者为阳性。这说明坐骨神经有受压病变。正常腰骶神经根可有4mm的滑动范围,故直腿抬高至70°不致使神经根紧张。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严重时,患腿只能抬高5°~10°,其坐骨神经放射痛即已十分严重。即使抬高到50°~70°出现疼痛,也说明神经根受压明显。这样的病人无需再做加强试验。在椎间盘突出而神经根受压不重的情况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不很确切时,应当做加强试验。即当直腿抬高试验为70°~80°时出现疼痛(下肢放射痛或腰痛),则做加强试验。其方法是:当直腿抬高至出现疼痛的角度时停止,然后下降高度至无痛感的角度上,医生再做足背屈,有放射痛者为阳性。此为在足极度背屈时,对神经根的牵拉长度更大的缘故。在临床工作中,70%~80%的病人都是阳性,说明它是一项重要的客观检查项目。直腿抬高角度的大小,可以表示病情的轻重程度,也是衡量治疗效果的一个极为客观的指标。所以,在治疗前一定准确记录直腿抬高的角度,而不能只记录阳性或阴性。只有正确记录治疗前的直腿抬高角度,才能与治疗后的直腿抬高角度作对比,以判定治疗效果。
2.健腿直腿抬高试验
本试验的阳性率虽不很高,但也能见到。其做法与患侧直腿抬高试验的做法一样,并记录其角度。其机制是:在直腿抬高时,健侧的神经根袖牵拉着硬膜囊向骶尾部移动,患侧的神经根也会随之被牵引向下移动。如果椎间盘突出为腋下型,则患侧神经根就会被压而引起疼痛;如为肩上型,则无疼痛发生。
3.坐位伸膝试验
这个试验的机制与直腿抬高试验的机制相同,都是坐骨神经的拉紧试验。病人坐位,两腿稍悬起(脚不要踏地),医生一手扶住病人背部,保证病人不向后倾斜;另一手抬起小腿并伸直膝关节。有坐骨神经放射疼者为阳性,无痛者为阴性。
4.屈颈抬头试验
病人仰卧,去枕。一种做法是:医生一手固定胸部,另一手将患者头部托起,使颈部尽量前屈,引起坐骨神经放射痛者为阳性;另一做法是:病人双手放于颈后,然后主动将头尽量前屈、靠近胸部,引起下肢放射痛者为阳性。据研究,当颈部屈曲时,脊髓可上移10~20mm,组成坐骨神经的五支神经根随之上移,神经根被拉紧,突出的椎间盘就会压在神经根上,因之产生坐骨神经痛。
(二)硬膜内压增高试验 1.平卧挺腹试验
患者平卧,以头和双足跟为支点,用力将腹部挺起,出现坐骨神经放射痛者为阳性。此为腹肌收缩时,腔静脉回流受阻,硬膜内压增高,增加了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力而产生了坐骨神经的放射痛。如未发生疼痛,可让病人在挺腹的同时深吸气,再憋住10秒钟,发生疼痛者为阳性,未发生疼痛者为阴性。
2.颈静脉加压试验
有两种方法:一为病人仰卧,医生用两手拇指压迫病人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的颈静脉处,持续用力1~3分钟;另一方法是,将血压计的气囊缚于颈部,而后将气囊充气,使压力达到5.33kPa(40mmHg),持续1分钟。当病人脸发红时,引起腰痛并加重坐骨神经放射痛即为阳性。由于压迫颈静脉时,脑脊液的压力增高,硬脊膜膨胀,移动了神经根,使突出的椎间盘更加挤压神经根而导致,此试验慎做。
3.股神经牵拉试验(图4-3-3-3)
病人俯卧,将患腿膝关节屈曲90°,再将小腿上提,出现股前面疼痛者为阳性。此试验阳性说明L 3或L 4神经根受到牵拉而紧张,其疼痛是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的结果。如还有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则L 3-4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较大。

图4-3-3-3
4.腘神经压迫试验
病人仰卧,患侧髋及膝关节屈曲到90°,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直到出现坐骨神经痛时,再将膝关节屈曲使坐骨神经痛消失。此时,以手指压迫股二头肌腱内侧的腘神经,如出现由腰至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此试验在腰椎间盘突出时为阳性,而在其他肌肉疾病等引起的腰腿痛时为阴性。
(三)神经功能障碍 1.感觉功能障碍
当不同部位的神经受压时可有不同的表现,如疼痛、麻木、过敏和感觉减退等。这与神经根受压的轻重和受压时间的长短等有关。神经根受压的早期,该神经根的皮肤感觉支配区可能过敏;待压迫较重或时间较长时,感觉又会变得迟钝。皮肤感觉改变的区域对临床有神经定位价值,但不能确定神经根受压的原因,故虽无定性诊断意义,但其定位意义如下:
L 3-4椎间盘突出,压迫L 4神经根,皮肤感觉改变区在大腿前侧、小腿前内侧。
L 4-5椎间盘突出,压迫L 5神经根,皮肤感觉改变区在小腿外侧、足背部、
趾背侧。

L 5-S 1椎间盘突出,压迫S 1神经根,皮肤感觉改变区在小腿后方、外踝、脚背腓侧区及足跟、足底、足外缘。若是多个神经根受压则皮肤感觉改变区可以相加,其表现将更复杂。
2.运动功能障碍
L 4神经根受压,下肢肌力改变不明显;L 5神经根受压,踝背伸力、
趾背伸力明显减弱;S 1神经根受压,踝跖屈力、五趾跖屈力减弱。多个神经根受压,肌力减退部位相应扩大。

3.反射障碍
反射障碍也有定位诊断价值。
L 3-4椎间盘突出,压迫L 4神经根,膝腱反射减弱,因为膝关节尚有L 2~3神经供应,故膝腱反射不会完全消失。
L 4-5椎间盘突出,膝、跟腱反射都无改变。
L 5-S 1椎间盘突出,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需要提及的是,部分患者在检查跟腱反射时,开始敲击跟腱时患侧与健侧反应力无差别,但随敲击时间的延长其反应的强度明显减弱,这是耐力不佳的表现,也是跟腱反射减弱的一种类型,亦有定位意义。
4.括约肌功能障碍
此为马尾神经受压表现,称马尾综合征。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中,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并且突出物巨大,常压迫突出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早期表现为一侧、左右交替或双侧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并出现会阴部麻木、排便和排尿无力;随后坐骨神经痛消失,而表现为双下肢不全瘫痪。这时将会出现一系列症状:足下垂和不能伸脚趾、双下肢后外侧和会阴部痛觉消失、急性尿潴留和排便不能或失禁;男性有阳痿,女性可有假性尿失禁。凡出现马尾综合征者表示病情严重,应行开放型手术处理,不可针刀治疗。
五、影像学表现
(一)X线片表现
此项为常规检查,主要目的是除外其他疾病,有时可以提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间接征象,也有一定的诊断和定位的参考价值。一般摄腰椎正、侧位像,若疑有椎板骨折和脊椎滑脱(椎弓峡部裂)要加摄腰椎双斜位像。
1.腰椎正位像
可见腰椎侧凸畸形,椎间隙不等宽,棘突偏歪或骨质增生等情况。这些都是保护性或代偿性反应。但正常人棘突偏歪者并不少见,不能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根据。这里要注意的是,脊柱胸、腰椎旋转移位的X线表现,请参阅第三篇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
2.腰椎侧位像 (1)腰椎曲度的测量(参见图4-3-3-4):
自T 12椎体后下角至S 1椎体后上角连一直线,此线与腰椎各椎体后缘的弧线形成一弓,正常弓顶位于L 3椎体后缘的中点,自此顶点至上述连线的距离,即代表腰椎曲度,正常值为18~22mm。腰椎曲度正常时则腰椎重力线正常,故无需肌、韧带用力,人体即能直立。腰椎过度前凸则重心后移,小关节所受剪力增加,可致局部肌、韧带劳损,小关节发生慢性变性改变甚至半脱位,继之椎间盘负荷加重,也会发生慢性变性改变,还会增加椎弓峡部的压力。这都会引起下腰痛和腰椎不稳。
(2)腰椎前凸指数的测量(参见图4-3-3-4):
从T 12椎体后下缘向下引一垂线,测量S 1后上缘至该线的距离。该距离即为腰椎前凸指数,正常值小于25mm。该指数增大则人体重心后移,躯干重力传导失衡,导致椎间关节过度负重,甚至发生关节突关节的半脱位或假性滑脱。

图4-3-3-4
(3)腰椎重力线(参见图4-3-3-4):
亦称Ferguson重力线。以L 3椎体对角线的交点为椎体中心,自中心做垂直线,此线平行躯干纵轴线。正常重力线通过S 1前缘或其前方10mm之内。
腰椎间盘突出时,经常见到腰椎曲度的改变。一般是腰前凸减小、腰椎变直或腰椎反凸,为一种保护性姿态。正常椎间隙应为下一椎间隙比上一椎间隙宽(L 5-S 1间隙除外),且每一间隙应前宽后窄。当腰椎间盘突出时,椎间隙可以变窄、前后等宽、前窄后宽。椎间隙前窄后宽、前后等宽常提示腰椎间盘纤维环不完全破裂,髓核膨出;而椎间隙减小或明显狭窄,则常间接证明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但最狭窄的椎间隙不一定是椎间盘突出的间隙。椎体后缘翘起和后缘骨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此为椎间盘向后突出牵拉后纵韧带而形成的骨质增生。
在侧位片上有时可能看到许莫氏结节,这是椎间盘冲破椎体软骨板形成内疝所致。它的表现可有三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椎体上、下缘呈弧形凹陷,或骨内有透亮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骨质硬化。其椎体也可有骨质硬化,甚至呈象牙样改变。
第二种形态,椎体边缘骨裂,亦称椎体边缘离断。它是由于椎间盘在椎体前缘疝出,使椎体的前上角或前下角的骨质与椎体分离的缘故。其两骨的相邻面亦有骨质硬化改变。
第三种形态,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腰椎侧位平片显示椎体后下缘骨质缺损,其周缘可有骨质硬化。缺损骨质后缘的骨嵴可伸入椎管,并常合并椎间盘突出。许莫氏结节本无需治疗,但要与骨破坏性疾病做鉴别诊断。腰椎体后缘游离骨块,与椎体边缘骨裂形成的机制一样,常合并椎间盘突出。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可观察到腰椎的滑脱改变。至于椎体前缘的骨质增生,只是脊柱力学平衡失调的一种反应。
3.腰椎斜位像
斜位像虽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无特殊诊断价值,但可以发现椎弓峡部有无断裂。
(二)CT扫描表现
CT检查是非介入检查方法。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使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达到了一个新水平,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准确率为48%~98%,不同统计资料的综合结果,平均为71%~93%。随着设备的迅速升级换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已大大提高,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查方法。它能较详细地揭示椎间盘变性及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但它不是唯一的确诊根据,必须结合临床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阅读腰椎间盘突出症CT片时,应仔细观察以下几个组织的改变,即椎间盘、神经根、硬膜囊、黄韧带、后纵韧带、关节突关节、侧隐窝和椎管等。分别叙述如下:
1.椎间盘(图4-3-3-5~6)
正常L 4-5以上的椎间盘后缘轻度凹陷,L 5-S 1椎间盘的后缘则较平直或稍隆起。椎间盘突出物的CT值为50~110Hu(脂肪的CT值为-50Hu以下、肌的CT值为40Hu),略高于同层硬膜囊。中央髓核部比周围纤维环密度低。

图4-3-3-5
在腰椎间盘突出部分,纤维环呈局限性变薄并同髓核一起突入椎管,但突出的髓核与原髓核仍保持连续性,而游离间盘突出的髓核则与原髓核无连续性。CT扫描的病理分型有以下五种:
前方突出:由于前纵韧带坚强,前方及双侧纤维环均厚,在此突出者较少。
椎体内突出:即垂直向相邻椎体内突出,通过破裂脆弱的软骨板,突出至椎体骨松质内,形成结节,使受累的椎间隙变窄,亦称许莫氏结节(Schmorl结节)。
后正中突出:真正的后正中突出极少见,这是因为后纵韧带在此加强了中央部分纤维环的缘故。
后外侧型突出:往往在椎间盘的偏上或偏下缘突出,而不在椎间隙中央突出。纤维环后部中线两侧的变性及后纵韧带中间的加强,使髓核易向两侧突出,从而压迫神经根。
后偏中央型突出:此型突出物往往较大,易压迫马尾神经产生马尾综合征。
2.髓核脱出
髓核穿出纤维环、绕过或穿过后纵韧带,形成局限性脱出,但没有游离。髓核的突出与脱出在影像上常无法区别,故将二者统称之为髓核疝出或椎间盘突出。
3.髓核游离
脱出的髓核在后纵韧带与椎体间可呈上下迁移的游离状态。

图4-3-3-6
4.髓核碎片游离
髓核或髓核碎片已穿过后纵韧带到达硬膜外腔,髓核在硬膜外间隙可上、下游移达6~10mm或更多,常停留在该椎间盘上邻或下邻的椎弓根水平。其形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其内可有钙化灶或气体(称为椎管“内真空”现象)。CT表现为硬膜外脂肪消失,椎管内结构不能辨认,唯见硬膜囊部位CT值增高,与相邻的腰大肌的CT值相当或更高,形成“致密硬膜囊征”,这是发现病变并进一步进行MRI检查的重要线索和依据。此种髓核碎片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将有复杂表现。MRI图像显示的髓核游离可得到手术证实。
5.神经根
神经根位于硬膜的两侧,CT值为25~35Hu,圆而致密,直径2~3mm,一般两侧对称。一侧神经根位置后移为神经根受压的重要征象。两侧神经根大小不等也有病理意义,可能是神经根水肿、增粗或被卡压而变细,甚至被淹没。
6.硬膜囊
硬膜囊占椎管的比例为:腰段1.83:3;胸段2:3;颈段2.2:3。有较大的缓冲余地。CT值为0~30Hu。椎间盘突出时,硬膜囊受压变形,椎间盘与硬膜囊间的脂肪层被推移而不对称;当椎间盘突出较大时,硬膜囊显著变形、缩小或呈新月形。
7.黄韧带
黄韧带位于两椎板间和盘黄间隙的后部,其密度介于硬膜囊和椎间盘之间。腰段的黄韧带厚度为2~4mm,大于5mm为肥厚。有时黄韧带有钙化和骨化。
8.后纵韧带
正常状态下后纵韧带不显示,只有在钙化或骨化时才显现出来。
9.关节突关节
腰椎两侧的关节间隙呈“八”字状,位于关节前方的为下一椎骨的上关节突,位于后方的为上一椎骨的下关节突。正常关节面应清晰、光滑且两侧对称,关节面呈扁平状或略有弧度。关节间隙2~4mm,可见关节囊。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关节突可有骨质增生、关节囊钙化而呈条索、斑点状高密度影。
10.椎管
在CT片上可测量椎管的矢径、横径和截面积。一般认为,腰椎管矢状径小于或等于15mm,应考虑椎管狭窄;小于或等于12mm应视为比较狭窄;当减小到10mm为绝对狭窄。
在阅读CT片时,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椎体后静脉丛影当做椎间盘突出,要注意椎管内脂肪间隙的变化;要注意CT窗宽和窗位的设置。一般显示骨结构用窗宽1 000Hu,窗位为+150Hu;显示软组织用窗宽350Hu,窗位+50Hu。
(三)MRI扫描表现
在MRI片上可直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部位、类型、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受压情况。磁共振扫描较CT更有优越性。它不仅能横扫,而且可以任意选择断面图像,尤其是可直接选择矢状面图像,有利于纵方向长结构组织图像的显示。因而对脊柱和脊髓疾病的检查极为合适。MRI的横断扫描的读片与CT基本相同,不再重复。现将腰椎间盘突出的MRI矢状位的读片法介绍如下。
1.正常腰椎间盘MRI扫描表现
正常的腰椎矢状位T 2加权像,其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共同形成一直条状低信号,内层纤维环和髓核为高信号。
2.腰椎间盘膨出
矢状面上,变性的椎间盘向后膨隆,后方条状低信号呈凸面向后的弧形改变,而中央高信号的髓核并未突出于条状信号之外。此现象在T 2加权像上比在T 1加权像上更为明显,硬膜囊前缘和两侧椎间隙见到脂肪信号可有轻度光滑压迹。横轴位上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对称性膨出,硬膜囊前缘及两侧椎间孔仍见脂肪信号,稍见轻度压迹,椎间盘无局限性突出。
3.腰椎间盘突出
在临床上有意义的是以下三个部位的突出,即中央型突出、侧旁型突出、侧后型突出。在T 1加权像上表现为椎间盘局限性后突,突出的髓核呈扁平形、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低信号,局限性突出于椎体后缘,大于3mm。突出的髓核与未突出的部分常可见“窄颈”征,这个征象在矢状位显示清楚。硬膜外脂肪白线影受压变形,脊髓受压移位、变形。严重的椎间盘向后突出,长期压迫脊髓,脊髓局限性缺血,可形成软化灶,在T 1加权像上呈中等或低信号,在T 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少数为广泛性后突。信号强度常与未变性的椎间盘中央部分相同。矢状位T 2加权像对显示硬膜囊受压变形更敏感,在突出的髓核与未突出的髓核有细颈相连时将显示清晰。
4.髓核游离(图4-3-3-7)

图4-3-3-7
表现为脱出的髓核与原椎间盘分离,形成圆形或卵圆形孤立团块的高信号影,游离团块超出同一椎间隙上、下软骨板平面,矢状位上有时可见它离开原椎间隙的部位而上下迁移,其范围可达10mm,偶尔游离髓核可进入硬膜囊内。在T 1加权像上呈中等至低信号,但比脑脊液信号稍高,在T 2加权像上呈中等信号。有时,在游离髓核与椎间盘之间可见一低信号带,同时后纵韧带破裂处亦表现为低信号带,两者共存,形成“双线”征(箭头示)。
六、定位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临床神经定位检查已经可以做出较准确的临床诊断。再经X线摄片,可以排除骨破坏性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即可确立。如果有条件再做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特殊和疑难病例也可以做出正确诊断。有时L 4-5椎间盘突出不仅压迫L 5神经根,同时也压迫S 1神经根。因为S 1神经根从脊髓圆锥下行时经过L 4-5椎间隙,所以L 4-5椎间盘突出可以压迫S 1神经根。另外,在同一间隙的两侧椎间盘同时突出,则压迫左、右两侧的神经根,但压迫的程度可能不完全一样。至于巨大型间盘突出者,可压迫整个马尾神经,也绝不可忽视。应注意的是,不要唯影像学诊断是从,那将要犯极大的错误。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神经定位诊断,请见列表4-3-3-1及表4-3-3-2。
七、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应与下列疾病鉴别(表4-3-3-3)。
表4-3-3-1 巨大间盘突出

表4-3-3-2 腰椎间盘突出症定位诊断表

表4-3-3-3 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诊断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