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新路:中国“低碳+”战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我国实施“低碳+”战略面临的基本形势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已成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在发展低碳发展方面已逐渐达成共识。金融危机和经济恐慌的出现,为低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弱脱钩关系,说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明显的依赖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过分注重规模扩张和增长速度,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应,造成了能源消耗高、资源损耗大、污染物排放高等弊端,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中国可持续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中国应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经验,建立适合国情的低碳发展系统。

从第一产业来看,我国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价值显化和变现困难,低碳农产品消费支持机制尚未形成,传统农业生产消费行为惯性制约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设施匮乏,农业低碳文化建设滞后,金融支持不足,有机农业市场发展缓慢,支持低碳农业的制度与政策缺位,风险规避乏力,使得“低碳+农业”变得更加复杂和高风险。

从第二产业来看,我国工业体量庞大、重化工特征明显、增加值率偏低,导致我国工业行业具有显著的高碳特征,无论是工业能耗及排放总量还是能源结构均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能耗规模及排放量规模巨大,远超过发达国家。而在实施低碳发展方面,我国工业“低碳+”观念没有全面贯彻到工业转型升级中,技术创新能力弱制约了工业低碳转型,工业化加速阶段传统产业低碳改造任务艰巨,缺乏“低碳+工业”的各项标准和产业化指导,国际贸易增长增加了工业碳排放量和碳强度,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

在建筑领域,近年来我国建筑领域的低碳化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在认识上、政策上还存在很多误区。社会方面,存在对低碳建筑存在认知误区,最为典型的就是将“低碳”“绿色”与“高端”“奢侈”画等号,认为低碳建筑就是昂贵的。政策方面,经济激励性政策缺失,以强制性、约束性政策为主,激励性政策过少。在监管方面,机制较为薄弱,地方建设部门对建筑节能效果的监测成本很高。在第三方力量方面,独立的中介机构发展不足,对高效低碳技术进行评估、检测、认证的权威机构很少,技术测评机构的市场也亟待健全。

在交通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转和不断转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也迎来了自己的变革,在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长远规划来看,交通运输行业距离现代化的转型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交通网路铺设、运输体系建设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差距包括,现有交通设计不合理,公交发展与城市发展不匹配,公交路网密度整体下降。规划上大街区,单一功能区造成职住分离、钟摆交通。城市交通结构机动化增强,非机动化程度降低。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与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不相适应,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偏低,交通工具能源利用率低,用能结构不合理,轨道交通发展不足。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研发投入不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提高。跨区域碳排不协调,区域间流出流入模式不一,低碳交通建设政策法规保障不足,造成政策出台难、执行力度不够、执法效果难以评估的现象发生。

在能源领域,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且正经历结构转型,但是中国仍保持其作为世界上最大能源消费国、生产国和净进口国的角色。总体上,中国的能源结构在持续改进,能源结构总体向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可再生能源绝对增长较快,但占比小,接入消纳问题日渐突出;化石能源低碳化清洁化利用尚未形成经济性示范;传统能源企业试水转型,但机制不畅,问题很多,甚至出现反水的情况;节能减排全面推进,但一般经济型改造潜力已无多;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在试点推广,但尚未形成足够可持续可复制的成功案例;“互联网+能源”概念热炒,但没有形成适应国内环境的突破性产品及其商业模式,消费意识与环境意识尚待培养,节能减排基础较好,但对通过“低碳+”实现减排增效促民生尚未有充分的认识。

在低碳机制方面,我国目前仅有兴业银行等少数几家低碳银行,赤道原则未在社会层面产生共鸣。考虑采纳赤道原则意味着更大的社会责任,虽然众多银行已经开展了绿色信贷业务,但在是否采纳赤道原则问题上采取观望态度,这反映了我国金融机构在低碳导向的信贷政策上实施动力不足、环保理念不够深入的现状,不利于我国的低碳发展。

在低碳消费方面,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现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第一大碳排放国,然而我国在低碳消费方面的现实和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消费水平提高带来高碳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意识尚未达到应有高度,低碳产品售价高于普通产品太多,低碳技术创新及合作能力不足,运用于低碳消费的高新技术更是少之又少。

尽管如此,中国可在借鉴其他主要国家低碳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可行的适合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导向、政策以及技术体系,发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金融”和“低碳+消费”对全球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际贸易格局和碳交易发展的积极推动影响,从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积极推动低碳试点、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完善相关政策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