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新路:中国“低碳+”战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关于我国“低碳+”战略的总体思路与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动我国低碳发展从实践到理论取得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这一状况,既有发展阶段、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情、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也有缺乏顶层设计、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我国“低碳+”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构想如下:

在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国在巴黎大会的承诺,按照中央关于绿色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着眼低碳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需求,以转变发展方式改革为核心,以“低碳+”创新为手段,紧紧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和能源体系,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倡导低碳生活,推动低碳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推动低碳发展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推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为实现我国从传统发展大国向低碳发展强国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从现实国情和需要出发,大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建设性参与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努力借鉴国际先进的低碳发展模式和措施,促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同步推动。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促进国内低碳发展,以实现低碳发展保障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最终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实现。坚持探索创新和示范先行相辅相成。遵循“低碳+”发展规律,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多元化的技术、机制及模式创新,因地制宜推进低碳发展新技术与新模式先行先试,形成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紧密结合。发挥政府在实现低碳发展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形成以开放和共享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发展新形态。

我国实现“低碳+”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低碳发展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建成较为完善的低碳发展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并推动实现国际化,形成开放共享的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明显提升,低碳能源比重显著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比较完善,国际合作全面拓展、能力建设成果显著,大众参与程度大幅提升,有力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和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要重点开展如下工作以促进我国“低碳+”发展的有效推进:发展“低碳+农业”,厘清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与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相互关系,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低碳+”路径,制定和设计“低碳+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尤其要重点解决农村农药化肥减量化、农村秸秆资源充分利用,深化“三农”用能低碳化技术、方法和措施。发展“低碳+工业”,优化低碳制造的产业链、改革低碳制造的制度、提升制造业低碳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低碳制造业商业模式、保护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产权、加强环境规制、协调国际贸易、低碳制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展“低碳+建筑”,重点探索促进“低碳+建筑”产业发展的市场模式和政策体系,特别是被动式建筑、建筑低碳化利用的产权归属、以设计为主导的产业链运作模式、综合的能源服务模式、创新的绿色融资模式和公众低碳意识的培养等。发展“低碳+交通”,主要从系统和整体的高度,研究解决低碳交通领域的交叉、溢出和协调问题,包括交通领域的转移排放、跨区域碳排放协调和全生命周期的交通碳排放管理等。发展“低碳+能源”相关的国内外技术、产业、政策调研,未来趋势判断及技术路线选择,参与者识别及其角色定位,社会经济路线图以及制度创新等。发展“低碳+金融”,重点探索我国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体系创新与运作模式,包括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与推广、信贷政策支撑、投融资体系改革与创新、标准认证等中介活动的培育等。倡导“低碳+消费”,尤其是个人减排、低碳家族、低碳社区等的激励措施与政策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