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角色游戏中有效挖掘幼儿内驱力的几点尝试

●上海市长宁区新实验幼儿园 颜婷婷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里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能最大程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同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角色游戏设计的关键在于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合理选择游戏设施并设计游戏情节,最大程度地调动幼儿自身内驱力,从而避免游戏停留于过场和热闹。那么如何让幼儿真正参与游戏?笔者本着这一思考,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索。

一、基于当前生活,以“自我服务”的方式推进游戏

开学之初,教室里需创设各种环境。比如植物角需种植种子、舞台需更换场景、墙面背景需一些装饰。依照往常,所有这些可能都需教师一一亲手而为之。诚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用心及对孩子的倾力支持。

但要细究之,其中包含着教师对身处这一环境中的活动主人的权利包揽。谁是环境的主人?教师还是幼儿?毫无疑问,幼儿才是环境真正的主人,他们完全有创设环境的权利和整理环境的义务。当然,在其创设环境的同时,必须要求教师提供适当、适宜的支持。

基于此,本班的尝试如下:首先,在角色游戏开展之前向全班说出创设的要求。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对能参与教室环境创设非常感兴趣。其次,就教室里孩子们可以操作的事务进行分工,并由孩子们自由选择。游戏时,班级里20多个孩子被分成几个大组:豆子准备组、翻土种豆组、舞台拆卸组、舞台装饰组、墙面装饰组等。结合组别的任务需要,每组的人数并不固定。

豆子准备组:这一小组为创设植物角做准备。

为了创设给孩子更多的操作机会,游戏时不直接给孩子准备豆子,而是给孩子提供上学期他们自己用豆子拼贴但现已不需要的豆子画。任务要求是,小组成员想方设法把画上的豆子剥落下来。剥落后,小组成员还需对豆子进行分类整理。

其间,教师不做任何的引导,只是鼓励幼儿借助教室里可利用的工具。这既可激发其解决问题,又可通过操作机会促使其锻炼动手能力。

翻土种豆组:这一小组同样为创设植物角做准备。

本组的任务要求是:(1)对植物角的枯枝败叶进行整理;(2)松土及润泽土壤。教师提供垃圾桶及铲耙工具。

舞台拆卸组:本组为创设小舞台场景做准备。

任务要求:成员们合力把舞台支架上的旧装饰拆卸,尽量保持干净整洁。

舞台装饰组:本组为创设小舞台场景做准备。

这组的人员相对较多,成员被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成员给气球打气、包扎;另一部分成员把扎好的气球挂到舞台架上。

墙面装饰组:本组结合春天主题的到来做些创面装饰的准备。

任务要求简单,但需认真细致。即小组成员的任务是把墙面的主题字体涂上颜色,并设法进行粘贴。

以上各组人员的分配均首先由幼儿自己选择。教师的主要职责有三:一是向孩子介绍任务需求;二是提供必需材料;三是根据任务需求进行人数的合理协调。最后开始游戏时,每个孩子都应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要求。

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分工明确,活动有序。在游戏后的集体分享中,孩子们纷纷表达了各组的完成度和小成就:“……老师,我们的豆子什么时候发芽呢?!明天会发芽吧!……? ”“老师,我们在舞台上再贴点小花吧!”……其间,孩子们对参与环境且做环境小主人的兴奋溢于言表。

二、基于当前的课程,以“主题延伸”的方式推进游戏

在幼儿园有序安排的课程里,孩子们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微妙的变化。对他们来说,课程就是其每日的主要生活。那么如何使孩子们的浸润式生活发挥更大的价值?或许把课程内容与孩子们自主游戏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比如尽量保留学习活动中的材料,并把它投放到角色游戏场地。到了角色游戏时,孩子无须教师提醒就能主动游戏起来。以下是课程与游戏结合的三个小实例。

实例1:

在“猜动物”(见主题“在动物园里”)活动里,活动材料的准备非常丰富。为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及拓展材料的使用,活动中可把这些材料打印和张贴于板上。

集体活动结束后,这些动物展示板千万不可丢弃或放置角落,而是把它投放到孩子们容易发现的区域,并给孩子预留可活动的空间。

到了游戏时间,孩子们纷纷上阵。只不过与课堂不同的是,孩子们在游戏中争相扮演“老师”的角色。即一人扮“老师”,其他人做“学生”,轮流模仿老师在集体活动中的言行举止。场面有模有样,竟然拷贝不走样。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游戏性的学习呢!

实例2:

在“交通工具”主题中,有一个“乘飞机”的活动。一般来说,园内会把活动统一安排到大型教室。教师将用椅子摆出一个大型客机,方便每个班级集体活动。

为拓展和延伸幼儿的乘机经验,教师在活动前可与孩子集体回顾一下活动流程,并以提问的方式予以鼓励:“我们的教室里好像缺一架飞机,你们能自己设计出来吗?”这一提议立马得到正向回馈。当飞机造好后,角色游戏的各类场景也就自然而来。

诸如此类经验再现、生活模拟化的集体活动,它非常便于孩子们进入游戏角色中。当教师抓住机会,鼓励孩子在自己班级里进行创设飞机场景,并模拟扮演其中的一系列的角色,既能激发幼儿的二次创造、拓展课程的内容,又能满足孩子们角色扮演的需要。

三、基于幼儿的兴趣,以“角色释放”的方式推进游戏

性别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角色游戏中最能突显这种差异性。比如女生热爱装扮、喜欢手工等,但男孩子在教室里除了在娃娃家扮演爸爸、爷爷等不可或缺的角色外,其他的角色似乎都能让女孩子承担,而女孩子倒不仅愿意而且乐此不疲。那么男孩该如何凭自己的兴趣找到他的位置?

当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些男孩可能会选择参与女孩子的游戏,但仍有一部分“坚持己见”的男孩子,他们会自立为警察或是解放军,甚至以负责全班秩序的名义把整个教室搅浑。

面对如此情况,教师该如何是好?与其堵,不如疏。一方面尊重女孩选择各类操作类或角色扮演类游戏,另一方面放手让男孩去完成枪支或兵器的组装后满足其扮演威风凛凛的警察或士兵。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决策唤发了男孩子从未有过的热情。教师瞬间因此获得男孩子们的信任和尊敬。他们从心底认为,自己的长期被束缚的需要被老师看见,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以满足。因此,当游戏中引发冲突时,在老师的协调下,他们能快速接受,并尽力能做好。如此一来,教室里无序的闹腾因男孩子们的“冷静”而变得和谐有序多了。

总的说来,本学期开展的以上三点尝试,收效明显。因内驱力被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高。比如,因本园角色游戏的时间安排在下午,每每在睡后用点心时,孩子们就会陆续兴奋起来:“老师,等会儿是角色游戏吧?! ”“××,待会儿我们去×××! ”“××,你先去XX地方,我吃好就过来!”对游戏的各种期待,何尝不是对游戏的极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