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数学教学的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在真实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它明确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是一种纯粹的重复练习、机械操作,而是强调数学活动要与真实任务相联系,初步学习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幼儿体验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这样的目标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必须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创设生动有趣、活泼多样的情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活动都应充分利用这种机会,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玩,感知数学,在自然、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数学游戏及活动的乐趣。
一、利用生活环节激发幼儿探索数学情景的兴趣
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信息可能是分散或是隐蔽的,但只要我们引导孩子去关注、去体验,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能使幼儿从中发现数学的乐趣。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中各个活动场所,丰富、变化环境中的数学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积极感知、尝试、摆弄,积累感性经验,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幼儿营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新知识。
例如,进入大班后的孩子不再满足于等着老师来点名,他们会想在老师点名前就知道今天来了多少人。可是孩子们发现在点名前是自主性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们来来往往,跑进跑出,不容易点清楚人数。于是老师给了孩子们一点点提示:“你们找找看,我们教室里什么地方可以提前就让你知道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是教室门口插晨检牌的地方。于是每次自主性游戏结束后的自由活动时间,不少孩子就会来到晨检牌前点有多少个牌子,看看来了多少小朋友。
一开始,他们是通过1,2,3…一个个地点数红牌子的数量,来确定来园人数的。他们经常是从一数到三十,需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然后老师问孩子们:“可以数得更快一些吗?”孩子们开始比赛看谁数得快,于是有孩子开始2,4,6…两个两个地数,这下比一个个点数的孩子快了不少,还有孩子说:“我可以五个五个地数。”他们对于这个游戏乐此不疲。就这样,他们从一个一个地数发展成了五个五个地数。
又过了几天,老师又问:“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快呢?”有一名孩子说,只要数有几个小朋友没来就可以,然后用总人数减去没来的人数就是来的人数了。只见他很快地就目测出只有2个位置没有插牌子,他说:“有2个小朋友没来,我们的总人数是30,减去2,今天来了28个小朋友。”随后他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别的小朋友,于是又有许多小朋友来尝试这个更快更便捷的新方法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幼儿数能力的发展过程。一般的孩子要想知道一个集合的总数,首先都会通过一个个地点数的方式进行。当他们能够充分掌握这个方法后,就开始寻求更快捷的方法。于是他们的能力就从“点数”发展到了“群数”。能力更高的幼儿则能运用加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点名不再是孩子被动地被老师点,大班孩子会通过竞赛的形式,自发地去点名,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数数带来的快乐。同时老师也借助点名这一每天都要进行的生活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数数及加减法问题的实际意义。
又如,在中班庆祝六一节的活动中,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自助餐。老师在每一样食物的盘子边都贴上了数字小卡片,提示幼儿按数取物。幼儿看见数字卡片,就知道虾可以吃2只,鸡翅膀可以吃1个,毛豆可以吃3个,蛋可以吃1个等。
自助餐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可是在以往的自助餐中,我们常会发现中班的孩子不会合理取食,于是教师在生活活动中结合数教育,在实际的情境中既可以巧妙地帮助幼儿理解按数取物的概念,又能很好地控制幼儿合理进餐,让幼儿在享受充分自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数概念,一举两得。
其实,各个生活活动都能渗透数教育,喝水、洗手、擦毛巾等,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创设符合幼儿兴趣的数学情境,把数与生活合理联系,引导幼儿用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情境创设提高幼儿用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始终来自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把数教育渗透在环境创设中,创设以幼儿数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教育环境对提高幼儿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中班的亲子运动会要到了,每个班级有三个比赛项目。教师为幼儿创设了运动会报名表的环境图。在环境中,教师先用图示告诉幼儿这个项目怎么玩,在照片的边上,教师用一个卡通的小人,上面写着“10”来告诉幼儿这个项目所需要的参赛人数,并准备了幼儿照片和夹子,如果幼儿想报该项目,就把自己的照片夹在这个项目上即可。
在报名期间,教师观察发现,有的孩子来报名时不管这个项目是否人数已满,拿起自己的名牌就夹。此时旁边的孩子会告诉他:“参加这个项目的人已经满了,不能报了。”有的孩子会将名牌夹在绳子长而名牌挂得松散的项目上,他们认为绳子短名牌挂得紧凑的人数多。而有的孩子会在报名前将每个项目已经报名的人数都点一遍,再看看什么项目还可以报名。
孩子在报名时用到了点数、群数、比较两个集合数量的多少、数的形成等多个概念。通过同伴间的互动、相互纠错逐渐让孩子理解10以内集合的数量变化的意义。在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同时,又可以利用数能力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在大班自然角的情境中,孩子们自己带来的植物需要浇水的频率是不同的,于是教师将每个月的日历贴在植物角中。孩子们根据提示了解不同植物浇水的周期是不同的,有的需要7天浇一次水,有的需要5天浇一次水……孩子们每浇一次水就要在日历上贴上一枚粘纸做标记,下一次什么时候需要浇水则要看看、点点日历上的时间。
自然角情境的创设,让孩子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看日历,在一次次算浇水的时间中理解了周期的概念。
再如大班的天气预报情境创设,教师提供了空白的日历表,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将今天的天气进行记录。每个月结束时,孩子们会根据已有的记录统计出本月晴天、阴天、雨天的天数。并且比较哪种类型的天气最多,哪种类型的天气最少。
这样的环境创设把幼儿的数学经验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而不再是单纯地习得机械、静态的数学知识。
幼儿在园的一日中,生活环节占据了很大的部分,这也是帮助幼儿建构和积累数学经验的良好途径。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生活化、情境化。所以,我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寄寓幼儿感兴趣的生活中,教师要立足幼儿的学习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现实生活,把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核心经验融于各个生活情境,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概念。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情境中、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逐渐体验、感知初步的数学知识,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那么的自然、轻松和有趣。从而为幼儿学习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让幼儿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