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秦卿溯源
“卿”这一名称体现的应该是周制,在西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中都有“卿”。《左传·襄公三十年》:“伯有既死,使大史命伯石为卿。”[4]这类“卿”在《左传》中屡见不鲜。究其身份来看,他们是周代等级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左传》桓公二年所言:“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5]也就是说,在等级森严的周代社会中,它是一种位于君主之下的高层贵族的称谓。而正是因为“卿”被置于等级制度中的一个固定层位,因此,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外交活动中,使用不同等次的卿,能够显示出对宾客的重视程度。《左传》桓公三年载:
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是为诸侯国在嫁女过程中使用诸卿的等级序列。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上卿、下卿等不同的等级。从春秋时期的史料看,与“卿”相关的还有其他不同称呼,如介卿、冢卿、亚卿等,这说明“卿”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另外,春秋时期的“卿”之所以具有身份性特征,还在于他们的世袭化特点,一般各诸侯国的卿都是来源于同一个家族,比较典型的如鲁之三桓等。
尽管如此,春秋时期的卿还是有了行政官员的一些特点,在军政、行政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韩连琪先生对春秋诸国的诸卿作了考察:
(鲁国)三司以司徒为最尊,称为冢卿或上卿,司马、司空则称为介卿……郑的当国、为政、司马、司空、司徒都是以卿居之,而以上卿当国政……宋国也有司马、司徒、司城(即司空),唯三司上尚有右师、左师,下有司寇,合称“六卿”……晋三军的军佐皆为卿,是为“六卿”。六卿中以将中军者执国政……齐在春秋前期,当政者是国、高之“二守”,为上卿。[6]
从韩先生的排比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的国家中,其主要行政事务都由卿来担当。卿不仅是贵族的一个阶层,而且是国家政权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战国,卿作为行政官员的一面愈发显得突出,同时也因为这一时期各国间人员的自由流动,它也开始摒弃了来自同一家族的血缘身份限制。如“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屩檐簦说赵孝成王……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7]游士通过自己的游说活动,就可以取得卿的地位。而且此时他们也不再为身份所囿,如蔺相如曾为舍人,但因为“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8]因为不问出身,更多的人有机会充任卿职,也就意味着选择优秀人才的概率更大。又因为战国具有变法、兼并的时代特征,其在国家的军事、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更大作用。比如乐毅“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9]而乐毅在以后的燕讨齐的战争中作为主将,使齐几乎灭国。
地处西陲的秦国因为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于东方诸国,使他们较少受到传统羁绊,大量使用其他国家的人为卿,所谓“客卿”的数量要远多于其他国家。同样的,这些人也是秦国在同列国竞争中所要倚重的力量。如“(蒙)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10]
秦统一后,整饬中央官制,延续了以往的传统,将负责中央行政事务的官员也冠以“卿”这一称呼。如琅邪刻石中,所罗列的随行人员,“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11]这里列侯和行政官员并列。从张家山汉简看,“卿”可以作为一系列爵的总称出现,所以也有爵位的可能。[12]不过,从行文看,其他爵位都有具体的指称,因而我们将其性质定位为行政官员大概不会有问题。李斯时任廷尉,这就说明廷尉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