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宣泄能平衡气血
气为血帅,气通则血通,血通则无病,无病则长生
《内经》上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那么这个“要者”是什么呢?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周易的思想,是中医的指导思想,天人合一就是阴阳的平衡,在人身上表现就是气血的平衡,那么如何才能保持气血的平衡呢?首先要研究一下现代人为是什么总处于气血不平衡的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据载,我国现在有21%左右的人贫血,有70%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有1.96亿人患有风湿症,有1.6亿人患有高血压,有1.6亿人患有高脂血症,有2亿人便秘,白领中有80%的人有抑郁倾向,大学生中有25%的人患有抑郁症,有2亿人以上的人患有睡眠障碍……一言以概之,所有这些病症,其实都是阴阳失衡、气血失衡的结果。那么好好的气血为什么会失衡呢?研究气血首先要研究气化,所谓气化就是四个字“升降出入”而已,人体就像宇宙一样,有升有降,如地气上升则为云,云气下降则为雨,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损万物,人体的五脏六腑时时刻刻处在升降出入之中,故中医学说认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人体的肝气宜生,胆气宜降,脾气宜生,胃气宜降,肾气宜生,心气宜降等等。那么出入呢?先从生理上讲,我们活着需要天天进食饮食,营养物质以保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般来说,四五个小时胃中的食物就变成糟粕,需要排出,津液被吸收,其余的变为尿液,也需要排出,中医所谓其谷入胃,其血乃成,其水入经,脉道乃行。由此可见,人需要不断地入,不断地出,才能保持体内能量的需要,以及糟粕毒素的排出。倘若出入失衡,毒素蓄积,人就会生病了。如肥胖症,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肾结石,水肿,哮喘,心脏病,糖尿病等等。质言之,一切的疾病都是“升降出入”的失调,才导致气血的失衡。那么为什么人会“升降出入”失调呢?其实人从诞生以后,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是非常有序的,井井有条的,之所以紊乱,那是源于人们的意识。
疾病是由入思维太重造成的
意识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整天想爬的高,升得快,钱财多,房子大,车子好,情人俏,妻子贤,儿女孝,我们想要的实在太多了。当你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产生强大的落差时,你的血压就会变化了,不是升高了就是下降了,你的血糖也会变化了升高了,你的血脂也会升高了,胆固醇也会升高了,而这些升高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疾病。换言之,这些都是我们想得到的太多了,也可以称为意识上的入思维太重了。入思维的过重,使我们不堪重负,就像太阳山上那个贪婪的背金子的人,最后压死了。世上遍地都是拿得起放不下的人,遍地都是入得多出得少的人,懂得了这个道理,你还用到各个减肥机构去减肥吗?据载,南方少数民族抓猴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把一个小口的瓶子放在那里,里面放着诱人的果子,猴子伸进爪子攥住了最大的果子,于是便拔不出来。其实人又何尝不如此呢?当然此处指的进去,并不是像猴子仅仅为了生理的需要执着于一个果子,而人的欲望要比猴子大千万倍,如权利欲、名望欲、财富欲、色情欲等等。当被这些欲望的网所困扰、困惑、困住时,到时就想出也出不来了。
事实证明,世俗的人天天被妄想左右着,被胡思乱想困扰着,被想入非非痴迷着,笔者想着想着,突然间写了一段“想”的断想,录之于下与君分享:
心山本不动,“想”云绕西东;一想权倾重,八面逞威风;二想富敌国,四海鸿运升;三想名遐迩,环宇掌声宏;四想颜如玉,锦园花簇红;五想子成龙,光宗耀祖名;六想寿过百,享乐如水淙;七想孙侪旺,后继广人丁;八想福德远,家族万事兴;人生不满百,妄想多万重;想得华容悴,念多百病生;得陇望蜀心,噩梦魂魄萦;乱想源我执,蚀神无清宁;妄想由气躁,春来草自清;空想本无根,海市蜃楼濛;痴想未悟空,风月宝镜中;梦想凭机遇,缘到自然成;正想八正道,无想顿悟空;无想是本性,弥陀真圆融……
亲爱的朋友,此时此刻你正在想什么,你的想法有多少能使你快乐,安宁和幸福,你的想法又有多少使你烦躁、抑郁和焦虑。而所有这些想法,都是入思维惹的祸,都是想得到,得到的更多,留住更久,而这些入思维过度时,必然会滋长你的贪婪之心,由心理上的贪婪,又导致生理上的贪婪,当所愿不遂时,会贪婪于吸烟、酗酒、吸毒、嫖娼,不仅仅世俗的凡人如此,就连很多明星、歌星、影星、官员、文化名人,也是如此。所以有人曾提出,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问题,是非的评价标准问题,以及人们的心理赤贫问题,精神休克问题。换言之,如果不改变我们的入思维,不仅仅我们的躯体生病,难以治愈,更可怕的是,我们的灵魂难以救赎。
真正明智的人一定会发现要改变入思维,要调整出入的平衡,即如何快些放的下,出得去,跳出来,那一定还要先从意识思维开始,这也就是本书强调的宣泄的广义性,广延性,全维性。佛家讲,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就是一个最智慧的准绳。即生活在俗世之中,但不能太世俗,既要能进得去,也一定要出得来。时时刻刻内省,内观,究竟人生需要多少。当一个人真正悟透、参破需要与想要的辩证关系时,他就是一个觉者了。
人类的积习已经太久了,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已经形成习惯性思维了,这个习惯性思维就是入思维,要想校正它,必须矫枉过正,从现在开始,经常联系用出思维去想事、想人、想情、想理,我们的生活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这是入思维,但我们不要执着于物质,贪婪于物质,那便是出思维,当我们把心灵放在出入之间时,便是恪守“中庸”之道了。正像古圣贤所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出入守中,人怎么会生病呢?
“出入”的平衡:
由于意识的失衡,想要得到的太多,且不想付出,或者在意识中恐惧失去,天长日久,这种精神心理必然引起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而导致疾病,很多疾病都可以在病人的意识里找到其根源。
托·德·特勒夫森认为:“在哮喘中表现得令人难忘的拿取和给予的失衡,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它听起来非常简单,但许多人都在这一点上败北。问题并不在于你想拿取什么——不论金钱、名誉、知识、才能,如果你不想被已拿到的东西窒息的话,无论如何也要使拿取和给予保持平衡。人所得到的应该等于给出的。一旦停止给出,他就中止了流动,自然就什么也流不进来了……让我们看看哮喘患者吧:他挣扎着呼吸空气,虽然空气有那么多,但有的人还是贪得无厌……”(《疾病的希望》)
笔者对上面的分析深有体会。一位哮喘患者王某,40多岁,他业绩优异,却因性格耿直晋升落选,抑郁不平,久成哮喘,其病已迁延3年余,此时他的婚姻也发生了问题,夫妻在很多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王某心中非常痛苦,他认为妻子瞧不起他,领导不公平;担心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前途,还有儿子升学经费等问题……。在他的“潜意识”里,他付出的和得到的不成正比,由于职务升迁的失落,又导致其自卑、怨恨,同时又滋生了恐惧,担心妻子与其离婚,孩子以后的前途……事实证明,他的心里起了矛盾,症状也越来越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他愿意向我倾诉其内心的痛苦,我告诉他关于“马太效应”的原理,“多余的继续加给他,少的连其本身固有的也将被剥去”。“如果你不能重新振作,认识到哮喘的本质,光靠吃药是很难治愈的!不论你什么时候感到憋闷,那就是恐惧!而你越恐惧就越会失去,对待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松,放下!”庄子拒绝丞相之尊,可那位丞相的美名岂能与庄子的成就相比?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失唯不争,天下莫与之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经过几次和他谈心交流,加之又和他妻子交流沟通几次,他妻子也非常通情达理,愿意配合我给王某做心理疏导和精神鼓励等。
后来对他进行了心身并治,改变了他的意识,消除了其恐惧。同时,心理障碍消除了,又指导他配合应用本书中的很多宣泄疗法,如深呼吸,书法练习,垂钓,音乐,食疗等综合疗法,王某的病症明显好转,这时他单位又换了新领导,根据他多年的工作业绩,带病坚持工作,工资也给他调了,职务也晋升了,从此症状一天比一天减轻,半年以后,哮喘奇迹般地痊愈了!
实践表明,当人们改变了意识,改变了思维方式,经常以出思维去看淡、看轻、看破时,人的升降功能也必然随之改变,即血压降下来了,血糖降下来了,血脂降下来了,呼吸平稳了,哮喘减轻了。换言之,我们的思想清净了、清白了、清空了,这种“清升”必然导致“浊降”,中医理论认为,若预降之必先升之,这也完全符合道德经的思想,事实证明,人就像一个梯子,我们的思想升华了,境界就升高了,就可以达到天堂,反之,贪嗔心一起,贪婪心一动,我们的灵魂就堕落了。自我拯救的唯一方法就是常思“升降出入”使其平衡,你的气血就一定平衡了,而本书中的各种宣泄方法,其目的都是在调整你的“升降出入”,从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灵魂上,使其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