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肾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一、肾脏病的中医病因
病因是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中医对肾病病因的认识主要源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说”,即外因、内因、不内外因。此外,病理产物形成的因素和药物致病的因素等在肾病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外感因素
自然界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人类对六气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调节与适应能力,当气候异常或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此时的六气就称之为“六淫”,是引起肾脏疾病的外因。六淫致病具有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和转化性的特点,常为肾脏病的外在诱发因素。
1.风邪
风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急骤多变等特性的外邪,《素问·风论》云:“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伤人,常为六淫致病之先导,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因为风邪导致肾病的论述,如表现为水肿的风水病。风邪袭表,肺气郁闭,津液不能宣发于肌表而为汗,也不能下输于膀胱而为尿,导致水湿内停,水泛肌肤而成水肿。风邪致病常与他邪相合为患,如寒、湿、热邪等,诸邪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
(1)风寒之邪: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风邪与寒邪相合则成为风寒之邪,若患者素体阳虚阴盛,则可引起肾风等病证,故有“肾为寒水之脏”和“寒气通于肾”之说。《素问·风论》说:“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从肾风的临床表现来看,包括了西医学的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疾患。
(2)风热之邪:
热属阳邪,其性躁动向上,易耗液伤津,所谓“阳胜则阴病”。风邪与热邪相合而成风热之邪,风热致病除表现发热之外,临床还常常伴有咽干、口舌干燥、尿赤、便秘等症状。若伤阴日久,气随津脱,则会出现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等气阴两伤之症。肾脏病的初起,或慢性肾脏病的反复发作,往往由风热之邪所诱发。
2.湿邪
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长夏之主气,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处潮湿,淋雨涉水等均为湿邪致病的途径。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袭,最易困脾,导致水湿停聚,发为小便短少、水肿等症。湿性重浊、黏滞,易袭阴位,《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常常兼夹他邪而患病。
(1)寒湿之邪:
寒邪和湿邪皆为阴邪,同气相求,易患人体,伤于肾脏。如寒邪夹湿,或湿从寒化而成寒湿之邪,寒湿易伤肾脏而致阳虚阴盛,导致肾病的产生。寒湿伤肾,引起肾阳衰惫,逐渐形成肾着、肾泄、肿胀、痰饮、痞满等病变。《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其人身体重,腰冷如坐水中,剧状如水,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辨证求因,寒湿已无疑义。当然,肾主水,脾主湿,水湿同类,湿久则脾阳消乏,肾阳亦惫。”
(2)湿热之邪:
夏秋之交,湿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水湿作业,湿邪袭人,入里化热而成湿热之邪,湿热伤肾,气化失常,水液潴留,导致一系列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吴昆的《医方考》中记载:“下焦之病,责于湿热。”刘完素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说:“湿气先伤人之阳气,阳气伤不能通调水道,如水道下流淤塞,上流泛滥必为水灾。”湿热可以是肾脏病中的致病因素,也可以是病理产物。湿热之邪进一步灼伤阴液,导致阴液亏损,酿成阴虚夹湿之证,而致病程缠绵。研究显示,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胆固醇血症等肾脏病中常见的病症均与湿热之邪密切相关。
3.燥热之邪
燥在自然界中属于秋金肃杀之气。凡秋初夏热之气未退尽,且秋阳以暴,多为燥与热相合客犯人体,其病属温燥。燥邪袭人,先伤及肺,因肾主液而恶燥,故燥邪又易伤肾,尤其是燥与热相结合,则更易灼伤阴液,导致肾阴亏损。燥邪袭人,病情不重,病程亦短,很少伤及肾阴,但是燥邪入里化热,致使阴伤而成内燥,无不伤及肾而为病。临床上这些病症的治疗多采用滋阴养肾润燥之法。
(二)内伤因素
内伤因素包括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和饮食不节等,可引起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损、阴阳失衡等,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生。
1.先天不足
先天不足是小儿肾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类经·藏象类·天年常度》中说:“夫禀受者,先天也,修养者,后天也,先天责在父母,后天责在吾心。”《医宗金鉴》亦曰:“天癸乃父母所赋,先天生身之真气也。”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父母精血不足,多致子女肾虚而发病。先天禀赋不足,若后天喂养得当,后天之水谷精微补先天之精的不足,亦不至于造成肾病。若先天不足,后天调养不当,则易见形体羸弱,发育迟缓,可见筋骨痿软、鸡胸、遗尿等小儿肾病证。妊娠期间的调养失宜也是引起先天不足的重要原因。《幼幼集成·护胎》说:“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而母之饥饱劳逸,喜怒忧惊,食饮寒温,起居慎肆,莫不相为休戚。”妊娠期间,母体虚弱,或多胎,或早产,或孕期误服药物,均可导致孕育不全,胎儿失养,出生后形体虚弱,脏腑不荣,或形体畸形。一旦感受外邪,易引起肾脏功能失调,导致五迟五软、遗尿等肾脏病证。
2.七情内伤
中医将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为“七情”。人的各种情志活动,以脏腑的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做出的不同情志反应,是人体的生理功能。若突然、或强烈、或长时间持久的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则会引起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功能的紊乱,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在志为恐,恐伤肾。”可见情志异常可直接影响肾脏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肾藏精而位居下焦,肾精化为肾气之后,要通过上、中二焦才能布散全身。恐使精气不能上行,反而令气下走,使肾气不得正常布散,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导致肾气不固,临床可见二便失禁,甚则痿软晕厥。情志失调与肾病发生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肾藏志,志需要精之充养,肾精衰则意志消沉,健忘;二是情志失调,导致气机逆乱,气郁化火,耗损真阴。
3.饮食不节
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规律、有节制,是小儿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是脾胃运化的关键环节,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即使先天不足,亦可依靠后天补养。若小儿后天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给予不洁食物,或长期偏嗜挑食,则可导致脾胃受损,脏腑功能紊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损,不能归藏于肾,先天之精缺乏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养,导致肾精不足,正气受损;脾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内生,伤及肾;或湿浊化热伤阴,累及肾脏。因此,饮食不节也是肾脏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三)不内外因
1.病理产物
指外感、内伤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重新作用于人体肾脏而产生病变,是诱发或加重肾脏疾病的重要因素。常见的病理产物有湿浊和瘀血。
(1)湿浊:
水湿痰浊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水肿一证,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运化障碍而引起,涉及脏腑虽多,但其本在肾。因此,肾病的关键病理因素是湿邪为患,湿邪不仅是贯穿病程始终的病理产物,成为损伤人体正气、阻碍气机运行的主要因素,同时又进一步伤阳、化热,成瘀,是推动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湿邪与脾肾两虚之间互为因果,是肾病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肾病水湿内停、郁久化热而成湿热;或肾病日久、蛋白尿流失过多,阳损及阴,使真阴亏虚,虚热内生,热与湿互结而成湿热;更有因长期应用激素而助火生热,易招致外邪热毒入侵,致使邪热与水湿互结。湿热久结,难解难分致使气机壅塞、水道不利,进一步加重病情,而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丹溪心法·痰》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湿浊阻滞,影响脾肾,导致脾气不足,统摄无权,肾气虚弱,封藏失司,则精微外泄。这是肾脏病最常见的症状——蛋白尿形成的主要病理机制。
在慢性肾功能不全中,湿浊被认为是贯穿始终的病理因素。湿浊被认为是肾脏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内生之毒”的学说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此外,有研究认为,湿浊是肾脏疾病的代谢产物,也是加重肾脏疾病的重要因素。湿浊与肌酐、尿素氮的高低呈正相关。
(2)瘀血:
瘀血是指血液停聚,不能正常循行的病理变化,包括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或者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会变成新的致病因素。《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清代唐容川认为:“又有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变成水之证。”(《血证论·肿胀》)“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因此,血瘀是导致肾病发病及缠绵难愈的重要病理因素。肾病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而水与血、气本不相离,水病可致血病,而血瘀亦可导致水肿,血、气、水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血瘀存在于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精不化气而化水,水停则气阻,气滞则血瘀;阳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瘀阻,或气不摄血,血从下溢,离经之血留而不去;或脾肾阳虚,温煦无能,日久寒凝血滞,均可导致血瘀;病久不愈,深而入络,脉络瘀阻;阴虚生火,灼伤血络,血溢脉外,停于脏腑之间而成瘀;阴虚津亏、热盛血耗,使血液浓稠,流行不畅而致瘀;因虚或长期应用激素致卫外不固,易感外邪,外邪入侵,客于经络,使脉络不和、血涩不通,亦可成瘀。
2.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是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多因药物本身使用不当或炮制不合理而引起。
(1)中医攻补不当:
肾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临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故治疗方面易出现过度补益或攻伐不当之误。两者均可导致人体正气受损,肾气更虚,病情加重。
(2)中药毒性作用:
《儒门事亲》中记载:“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中药的药物毒性在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药物中均是存在的,如植物类的乌头、附子,动物类的蜈蚣等,矿物类的朱砂等。药物毒性损伤人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药物过量;②误服;③配伍、炮制不当;④使用损伤肾脏的中药,如马兜铃属中药等。一项对1980—1996年的回顾性研究显示,17年间我国国内共有68篇252例有关中草药导致肾损害的临床报道,而这些中草药的主要有毒成分为马兜铃酸,所以也有将这种肾病称为“马兜铃酸肾病”的说法。现代研究显示,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主要病机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或凋亡、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细胞毒性、免疫机制介导等因素有关。
(3)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
西医学治疗肾脏病的有效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而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是肾脏病的常见致病因素。长期应用激素可以助火生热,易招致外邪热毒入侵,致邪热与水湿互结。湿热久结,难解难分致使气机壅塞、水道不利,进一步加重病情,而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细胞毒性药物常引起消化道反应等。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可促使肾脏病的病情加重或复杂化,甚至产生一些临床并发症。
二、肾脏病的中医病机
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外邪入里,致肺、脾、肾三脏亏虚,是小儿肾脏发病的主要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虚弱,气化、运化功能失常,封藏失职,水液输布紊乱,水湿停聚,精微外泄则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病延日久,正愈虚,邪愈盛,故小儿肾脏病常见虚实夹杂之证。病初偏于邪盛,多与风、湿、热、毒、瘀有关;病至后期,肺、脾、肾三脏俱虚,精微外泄,肾络瘀阻,转以正虚为主,肾虚尤著。在整个病变过程中,以脾肾功能失调为中心,阴阳气血不足为病变之本,外邪、水湿、血瘀为病变之标。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正虚有肺脾气虚、脾虚湿困、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之不同;标实有外感、水湿、湿热、血瘀及湿浊之差异。正气虚弱为本,邪实蕴郁为标,本虚和标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肺、脾、肾三脏正气虚弱易感外邪、生湿、化热、致瘀而使邪实;水湿、湿热和瘀血反过来又进一步耗伤脏腑之气,使正气更虚,因此常表现出虚实寒热错杂、病情迁延不愈的特点。
(一)正气虚弱为本
1.肺脾气虚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因先天禀赋不足,脾气虚弱,健运失司,导致痰湿阻肺,肺气亏虚;或因六淫之邪伤及肺金,久病不愈,耗伤肺气,通调水道失职,或肺气虚不能助脾运化水湿;或因调护失宜、饮食不节等因素致脾失健运,均可导致肺脾气虚。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咳嗽气短,面色㿠白,水肿,便溏,舌淡苔白滑,脉弱等症。
2.脾虚湿困
小儿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导致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本证常由脾气虚健运失司,或脾阳虚水饮不化,寒湿中阻,损伤脾气所致。脾虚湿困持续不解,久病及肾,可导致肾阳衰惫。临床表现为水肿肿势加剧,脘腹满闷,泄泻,食欲不振,小便量少,舌胖大苔腻等。
3.脾肾阳虚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依赖肾中元阳蒸腾温煦,肾之藏精依靠脾运化之水谷精微,两者互相为用。二脏失调,常相互影响。小儿脾胃虚弱,因饮食失调,或久泻不愈,损伤脾阳,久病及肾;或外感寒湿,久留不去,伤及脾肾;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肾两虚,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可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泄泻,脘腹胀满,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苔腻等。
4.肝肾阴虚
是指肝、肾两脏阴精亏虚,阴不制阳,虚火内炽的病机状态。患儿久病失治,肾阴耗伤,水不涵木,肝阴亏虚;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火,下及肾水;或温病后期,邪热不退,肝肾阴伤;或禀赋不足,卒受惊恐,致肝肾精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肝肾阴虚。临床表现多为头晕耳鸣,烦躁易怒,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
5.气阴两虚
小儿年幼,机体尚未发育健全,故肾气未充、肾阴不足。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不愈,或他脏病变,或失治误治均可累及于肾,导致肾之元气虚损、阴液耗伤。临床常见神疲倦怠、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健忘失眠、遗溺等症;若肾阴亏虚,阴不制阳,导致阴虚内热或阴虚阳亢,则可见口燥咽干、颧红潮热、舌红少苔等症。
(二)邪实蕴郁为标
1.风邪
风邪侵袭人体,常兼寒、湿、燥、热等邪气。风邪发病,多在皮肤肌腠、头部等属阳部位。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风水之证是诸多肾脏疾病水肿发生的主要病机。此外,风邪袭表、风邪犯肺、风寒湿邪侵袭经络,以及风邪浸淫血分等均是导致肾脏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
2.湿邪
无论外感之水湿,或内生之水湿,均为导致肾脏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湿邪侵袭机体,束于肌肤,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水液不得输布,发为水肿、癃闭等病。或脾失健运,不得行其津液,聚而成湿,水湿之邪反困脾阳,脾失运化精微之职,以致肾阳不得充养,导致脾肾阳虚,进而影响肾之功能。
3.热邪
火热之邪致病,在体表者,多先发为表热;在体内者,多先发为里热;病在气血,直伤脏腑。风邪袭表,损伤肺卫,肺失宣降,通调失司,水液不得输布,发为水肿等证;或邪热传营,热扰营血,热灼脉络,迫血妄行,发为紫斑、尿血等证;或外感热邪不解,灼伤肝肾之阴;或火热之邪,酝酿成毒,壅于上焦,发为时行疫毒,诱发肾脏疾病的发生。
4.毒邪
包括疫疠之气和药物、食物之毒。疫疠之气,易流行、易传染、易致病。其侵袭机体,常夹暑燥、湿热和寒湿。燥热之毒易入里化火、入营动血;寒湿之毒易直中入里,损伤脾肾阳气。此外,某些药物和食物具有一定毒性,若进食不当,容易损伤脾气,脾失健运,脾阳不振,累及肾阳,以致脾肾两虚。
5.血瘀
六淫之邪、七情因素、饮食、劳倦、正气亏虚、外伤以及久病等均可导致血瘀的发生。血瘀阻滞,气机不畅,气不行则水不化,水停则泛溢肌肤;或气机受阻,推动无力,脏腑不荣,脾肾阳虚,功能受损;或血瘀阻于脉络,血行不畅,血溢脉外,导致尿血或发斑等证;或血瘀化热,耗伤阴血,阴虚津亏,以致肝肾阴虚。
(郑 健 吴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