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道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坚持思想与情怀的统一

作为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深含着习近平同志为国为民、关怀天下的深厚情怀。可以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5]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精髓、价值取向、使命担当和格局境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既要强调以其理性的、真理的力量感召和培养学生,又要注重用其感性的、情怀的力量感染和化育学生,情理交融,以思想促生情怀,以情怀涵养思想,培养既有知识基础,又有高尚大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育中帮助学生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精髓和价值旨归。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为人类献身、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精神品格,也正因为如此,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思想体系与高尚情怀方面的有机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要教导学生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其透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6]也是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等方面概括了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点。这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贯彻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和国家治理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沿用并发展和细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发展和创新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和人民接受习惯的实事求是、问题导向、调查研究、抓铁有痕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思想理论能够真正落地有声、生根发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学生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科学方法的准确把握上,对崇高精神品格的价值认同上。唯有如此,才能为情怀树立指路的灯塔,规划前行的路标。

二要生动阐述博大情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中的重大作用。习近平同志出生于革命家庭,“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7]的革命家风熏陶和濡染了习近平同志,支撑他从西北到华北到东南沿海到全国,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基层军官到军委主席,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在梁家河,年轻的习近平同志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他“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8]。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军委办公厅工作的习近平放弃优越条件,主动申请到正定县做基层工作,对此他的解释是:“在百废待兴、改革初起的当下,我们这些有了觉悟的人,就必须站出来身体力行,投身于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改变多少就改变多少。如果大多数人都这么想、这么做,这个国家的未来就大有希望了。”[9]在福建,面对改革难题,他鼓励大家:“改革要有一个‘敢’字,‘要勇挑重担,敢于迎难而上;大胆开拓,敢为天下先’。”[10]在浙江,他经常提及:“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11]在上海,他提出:“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共3万多字,“发展”一词共出现232次,是位列第一的高频词,“人民”一词紧随其后,共出现203次。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和始终如一的为国为民情怀,筑牢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厦。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过程中,要挖掘这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生动鲜活的情怀故事,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三要着力厚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深厚情怀。其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生生不息,无数先贤写下了忧国忧民、先国后家的壮丽诗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使命任务,丰富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要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3]。其二,厚植人民情怀。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深度领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将“人民”作为思想传播和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学生传承大爱精神,践行群众路线,勇于为民担当。其三,厚植民族情怀。民族情怀源于对民族文化及其共同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认同与坚守,深刻影响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唯有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4],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5]。其四,厚植人类情怀。人类情怀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所留下的重要期许,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积累的人类情怀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因此,要向学生透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所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助力学生厚植人类情怀、世界情怀。

四要发挥教师在思想感召、情怀感染方面的巨大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要帮助学生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真正做到启迪思想、升华人格。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人格要正”。[16]这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个人境界,培育深厚情怀。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7],教师唯有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自我、修养自身,领悟蕴含其中的爱国情怀、人民情怀、民族情怀和人类情怀,才能真正作为学为人的表率,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为此,教师首先应在工作岗位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传播思想、关爱学生,自觉承担起教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光荣历史使命。其次,教师应提高自律意识,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时刻不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最后,作为在学生间有着广泛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个人,教师应有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广阔高远的思想境界,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感召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