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传统与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内容

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接续“五四”文学传统,吸收新时期文学的反叛精神,又熔铸域外经验,“凝视”民族性,是对批判国民性的创造性转化。其文学创作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四维坐标系中展开,以言说民族话语,这是中国文学史无法回避和忽视的现象,也是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入史的重要立足点。

“‘中国当代文学’应该是全体‘中国人’的当代文学,这个‘中国人’应该超越政治、意识形态和地域的限制,而具有整体的包容性。但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实际上却仅仅局限为‘大陆当代文学’,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基本上被排除在外。”[39]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空间结构上的缺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呈现出较强的排他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当代文学真实、实际的面貌。针对现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几十年间众多学者不停尝试其他文学史写作模型,以期完善当前文学史写作。

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浪潮勃兴,学术界开始反思既往文学史所存流弊。随着海外华文文学的蓬勃发展,解决它与中国当代文学史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变得尤为迫切,而现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大都将此问题悬置,或采取回避态度。被公认极具学术含量的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将中国当代文学做了特别的限定,将时间维度划定为1949年以来,将空间维度圈定在“中国大陆”这一区域中。至于世界其他区域的华文文学,洪子诚先生认为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型来解决。至于这“另外的模型”到底是什么,洪子诚先生并未做详细论述。可见,洪子诚先生认为现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范式很难将“中国”以外的华文文学进行“整合”。鉴于此,学者们不遗余力加深研究,以期能够建构一个相对完善和科学的“整合”式模型。

“华语语系文学”是王德威等海外华人学者的有效尝试。针对“华语语系文学”,王德威提出了“世界中的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现代视角”,突出呈现在由其主编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所谓“新编”,“世界中”的理念就是“新”视角之一,以此为文学史的切入角度,试图整合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

黄万华也从“语言”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了“20世纪汉语文学”的设想,明确指出这一概念的思考对象是20世纪包括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海外华人社会在内的中文写作。“留摄下民族新文学的完整历史面影”[40],以期沟通存在于这几个空间的华人汉语文学的血脉联系。带着百年后的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接受”,关注的是“五四”之后民族新文学的整体面貌,而不再纠缠于创作主体的居住地身份的愿景,从揭示生命整体意识的角度进行阐发,是黄万华先生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海外华人社会的汉语写作进行整合的文学史立足点。他认为即使没有全球化语境的冲击,20世纪汉语文学史观也是必要的,因为治文学史者,不能仅从自己的偏好与情趣出发,尽管这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但不能因此就排斥任何一种文学。更进一步,脚下的这片土地当然是治文学史者文学生命的出发点,但不能囿限于脚下,应将视野拓展至更广大的空间。至于具体的操作方法,黄万华取“天、地、人”的文学史思路,呈现“本土精神”“文化传统”和“外来影响”三个侧面,又分别对应文学的“时间性”“地域性”和“审美主体”。更是认为“边缘”恰恰是文学史活力之所在。[41]

曹万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也从“语言”的角度进行建构,提出了“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概念。将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特性概括为:人文性、审美性、文学性三者,又根据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综合演化,以上述三者特性统一为标准,将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划分为六个历史时期。其中,在第六阶段“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多元期(1989—2006)”,就专门用一章的内容对“旅外华人”的汉语文学创作情况进行论述。曹万生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是回到文学的语言艺术本体,认为现代汉语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古代文学的根本标志,以此为划分依据也可解决文学时代分歧的争议,更在全球视野中体现出现代汉语文学的世界意义。

朱寿桐先生又提出“汉语新文学”的设想,他认为上述“中国现代汉语文学”“20世纪汉语文学”概念,看似将“汉语文学”的原有张力凸显了出来,但在文学史的空间建构上仍然人为设定了限制。他认为,学界目前提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新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等概念外延含混、内涵龃龉,呈现出零散、嘈杂、纷乱的学术现象。而无论是“中国的现代、当代文学”,还是“台港澳文学”,或者“海外华文文学”,都以汉语进行写作,可先暂且不纠缠于所属时代是当代还是现代,也可暂且不强调所属空间是中国本土还是海外,都可以而且也应该都被整合为“汉语新文学”。这一命名也可直接呈现出其与汉语旧文学传统的联系与区别。他认为无论是本土还是海外的汉语写作,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概念合谋将其拆卸成不同的板块。朱寿桐先生更是直言,早就已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所谓“合法”命名存在不合理之处,因而学者们纷纷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探索,以图能够寻求到概念的突破。

上述学者各自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他们对文学史建构模型的设想,对现存的“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命名、内涵、边界、外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提出了不同的概念,以期能完整、全面、科学、合理地整合各个华文文学创作的板块。当然学界的努力不仅仅只有上述几位学者,比如还有朱德发先生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史”,王富仁先生关于“新国学”“汉语新文学”“文化的华文文学”的比较阐释,等等。前辈学者为创建现代文学这门学科殚精竭虑,在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做出考量,建构起了目前这样的学科格局,但这并非意味着这一既定模式就已尽善尽美。“今后年轻一代的学者的历史任务,可能是消解现有的格局,把现代文学研究纳入更大的学科之内,或者重新建构新的学科。”[42]

从学者们对文学创作板块进行“整合”的努力,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43]之间确实存在血肉联系,他们之间存在可兼容的合理性。由于海外华文文学内部本就呈现出纷繁的状态,因不同区域和时代,不同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存在显著差异。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发展较为成熟,因而从治学严谨的态度出发,也受个人能力所限,便将探究的核心置放于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兼容性问题上。这是从整体性宏观的角度进行的判断,具体到文学创作本身,便是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对民族话语的言说。尤其是其承接“五四”文学传统,吸收新时期的“反叛”精神,又融合域外文学创作观念精髓的丰赡内蕴,使其不仅能与中国当代文学相兼容,更成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前哨。这并不是刻意要把“出走”的海外华文作家们又硬生生地拉扯回来,而是在文学世界性、人类性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观照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和创新,以及挖掘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在整个文学史意义上的闪光点甚至独特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力所能及地拓展开来。这对于丰富海外华文作家的小说创作视域和厘清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的创作脉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现代小说走到今天,并且继续前行也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对于研究中国文学传统在海外、在当代的接续、创新和继承,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多重意义。母土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将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的创作主题坚实定格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元”,使其在走向世界、融入异域的时候不溢出民族文学的“围城”,“民族性”便将北美新移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沟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文学空间。

根据以上民族话语的核心,除开绪论部分,笔者将本书划分为五个章节,从不同角度来观照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对于民族话语的言说。

第一章,从身份角度进行探究。北美新移民华文作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陆续走出国门,他们与华人劳工不同,多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国内完成了高等教育,陆续出国留学、经商。相较于国籍,北美新移民华文作家们的文化身份是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更应该也更值得被考察的重点。他们大都在不用担心经济状况的境况下开始文学创作,基本是出于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其创作更是充满“中国经验”。创作的心理预期也指向与其有着共同生活经验的读者即文化共同体内的成员,共同来分享他们审美经验的表达。他们的创作可以说是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基础上谋求的创新和发展,以获得中国文坛的认可,以实现由边缘向中心的回归。中国的各种文学奖项、排行榜,对待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也一视同仁。中国出版的多种文学史以及学者们的文学评论,也陆续以多种形式将其纳入观照范围。

第二章,从“中国人”形象话语着手,探索北美新移民华文作家们在全球视野中,对故土中个人多层面形象的书写和观照。分别从“乡土中国人”“异域奋斗者”“全球漂泊者”三个方面呈现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对中国人形象话语的呈现,在继承“五四”批判国民性的基础上,结合历史与现实创造性转化为凝视民族性,对域内域外、历史与现实中的“中国人”做出饱满刻画,是对故土、故人做出的寓言化表达。

第三章,从家族叙事话语的角度进行探究,以挖掘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在继承文学民族性的基础上,与跨域小说美学的融合。“家族小说”并非中国所独有,但结合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学言说方式,中国式“家族叙事”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家族小说”的重要特征,即以伦理亲缘关系为叙事重点;充分体现家国同构性;采用时空交错的网状叙事模式。北美新移民华文作家在承接中国式家族小说的叙事内涵的同时,又熔铸进跨域的小说美学,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形成良性互动。

第四章,从整个民族的“伤痕”话语切入。北美新移民华文作家的创作呈现出强烈的济世情怀与载道意识,接续“五四”启蒙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启、更新“人”的文学。北美新移民华文作家们大都对抗战的书写具有深厚情结,又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及与世界接轨的前沿。对这两层“伤痕话题”的言说更是站在世界性的、全人类的角度探讨,融合东西不同的观照视角,超越对具体历史进行评判的局限,进入到精神、人性层面进行反思。

第五章,以民族话语的言说方式为重心,阐释文学语言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特质。研究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中的语言,是从语言的民族文化性去考察小说的一个元素,而不是从文化性去看小说,从文化去研究小说容易归于内容与思想性的讨论,从语言去讨论小说的词汇、句子看的是形式因素,是语言中的文化表达,它是与民族文化心理密切相关的民族话语言说方式,与语调、调式、风格密切相关。无论是地域文化语言的漂洋过海,或者对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诗学的承接,还是民族文化心理语言的表达,实乃民族精神发扬提升之所系。

整体观之,第一章从“身份”角度阐释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入史的合理性;第二至第四章分别从“个人”“家族”“民族”三个层面逐一探究民族话语的言说,从民族话语话题的方面论证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与中国当代文学兼容的可能性;第五章则从民族话语言说的语言方面进行观照,从言说方式的角度商榷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与中国当代文学史建构。

本书试图从历史描述模式和单薄的个案研究方法,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深掘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中的民族性特质。贯彻传统与现代流变、中外对话的原则和方法,力图做到梳理出明晰的历史线索,又呈现出厚重的观念辨析。将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尤其小说从海外华文文学中离析出来,讨论它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血亲关系,着眼的是文学批判历史和剖析人性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审美作用,及如何调试、确认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这样处理并非一味夸大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的成就,也不是将进入文学史作为判断文学价值的最高准则,而是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作为跨文化场景中视界融合的产物,是中国文学与世界交流的前哨,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经验意义重大。给渐趋成熟的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做清晰的文学史定位,将其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观照视野,会使之呈现出新的色谱,效果是改变中国当代文学的面貌,给中国作家以艺术启示,也挑战和修正中国作家的期待视野,更是展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更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与交流。


[1]陈瑞琳:《“海外新移民文学”探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8期。

[2]刘俊:《海外华文小说:当代小说的补充、丰富和启发》,《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3]古远清:《台湾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吗?》,《文艺报》2017年6月12日。

[4]梁燕城:《假设文化的共同体——参加政协会议后的反省》,《文化中国·卷首语》(加拿大)2012年第1期。

[5]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第5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

[6]马德生:《从异质文化冲突到融合的中国想象探源——以新移民女作家严歌苓、张翎、虹影为例》,《当代文坛》2018年第5期。

[7]参见李贵苍《序》,载彭志恒《海外中国:华文文学和新儒学》,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8]晨枫:《中西合璧:创造性的融合——访程抱一先生》,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9]张宁:《程抱一先生与他的获奖小说〈天一言〉:与张宁对话》,法国图书信息网,http://www.francebooks.info。

[10]朱双一:《世界华文文学:全世界以汉字书写的具有跨境流动性的文学》,《华文文学》2019年第1期。

[11]朱双一:《世界华文文学:全世界以汉字书写的具有跨境流动性的文学》,《华文文学》2019年第1期。

[12]霍艳:《另一种“傲慢与偏见”——对“华语语系文学”的观察与反思》,《文艺报》2017年5月31日。

[13]张重岗:《“华语语系文学”的文化逻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年第4期。

[14][美]王德威:《华语语系文学:边界想像与越界建构》,《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5]洪治纲:《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的新移民文学》,《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16]刘红林:《中国属性与跨国精神——新移民文学浅谈》,《南方文坛》2007年第6期。

[17]张荣翼:《关于文学史研究的哲学思考》,《中州学刊》1995年第1期。

[18]关于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不做赘述,下一节将专门进行阐释。

[19]吴俊:《关于民族主义和世界华文文学的若干思考》,《文艺研究》2015年第2期。

[20]关于“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的定义,可参见陈贤茂的《海外华文文学史》(鹭江出版社1999年版),吴奕绮的《寻找身份——论“新移民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旅美评论家陈瑞琳的《“迷失”与“突围”—论海外新移民作家的文化“移植”》(《华文文学》2006年第5期),刘红林的《中国属性与跨国精神——新移民文学浅谈》(《南方文坛》2007年第6期),倪立秋的《新移民小说研究——以严歌苓、高行健、虹影为例》(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陈辽的《“新移民文学”中的长篇杰作——读评林湄的〈天望〉》(《华文文学》2008年第1期),洪治纲的《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的新移民文学》(《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等著作、论文。

[21]陶东风:《全球化、后殖民批判与文化认同》,《东方丛刊》1999年第1期。

[22]王列生:《世界文学背景下的民族文学道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23]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NewYork: Verso,1991,p.4.

[24]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NewYork: Verso,1991,p.4.

[25]王一川:《当前文学的全球民族性问题》,《求索》2002年第4期。

[26]张江:《重建文学的民族性》,《人民日报》2014年4月29日。

[27]鲁迅:《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载《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3、574页。

[28]鲁迅:《无声的中国》,载《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29]鲁迅:《〈木刻纪程〉小引》,载《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3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页。

[31]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载《胡风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87页。

[32]王一川:《当前文学的全球民族性问题》,《求索》2002年第4期。

[33]张炯:《世界华文文学概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彭燕彬:《依归与超越——海外华人华文文学民族性及其异变之再思索》,《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5]饶芃子:《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南方文坛》2009年第1期。

[36]洪治纲:《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的新移民文学》,《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37]陈瑞林:《“迷失”与“突围”——论海外新移民作家的文化“移植”》,《华文文学》2006年第5期。

[38]鲁迅:《论睁了眼看》,载《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255页。

[39]吴义勤:《文学史的“正途”——读〈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兼谈文学史写作的相关问题》,《南方文坛》2006年第6期。

[40]黄万华:《生命整体意识和“天、地、人”观念》,载《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41]相关具体论述见黄万华《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绪论2》,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8—20页。

[42]樊骏:《中国现代文学论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1—522页。

[43]尽管学界众声喧哗,提出多种文学史模型的设想,但就研究现状来看,虽然“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命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至少目前“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还是通行的具有至高合法地位的学科命名。“海外华文文学”也还是除开中国本土之外,对世界范围内华文文学创作的通用度最高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