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设,使历史教学更有效——将“导学案”引入历史教学的策略研究
高海丽
有效课堂的标准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和会学了多少。应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自己去概括提炼概念、自己去寻找摸索规律,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状态。为此,笔者在充分了解学情、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心理特征等,考虑设计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学案,并在设计最优化的学生活动的同时,设计最优化的教师“导”的活动,以增强学生“学”、教师“教”的指向性,确保教学的知识含量与学生学、教师教的效率。
一 “导学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结构不断重建、更新、完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塑造可让学生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布鲁纳认为要帮助和形成学生智慧与认知的发展,教学应遵循“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设计能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地参与学习,探索与创新,并在此过程中发现知识的意义,这样其身心才能处于最佳状态,思维得以激活。
(二)建构主义理论
“导学案”教学模式主要借鉴了建构主义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教师指导的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设计“导学案”时,应遵循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创设情境,给学生造成积极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更好地掌握、建构、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有助于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使教与学都获得最大效益。
(三)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设计观的改革。它要求改变以教师灌输为中心、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把学习时间、资源留给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习、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不断获得新知,得到全面的发展。“导学案”的设计恰恰提倡的是多种学习和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设计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为前提,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 “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尝试
(一)功能定位:区别于教案和学案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学方案。“学案”是教师在备课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科学认知规律、能力水平,设计编写的纲要式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导学材料。
“导学案”是“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简称,在导学案的设计应用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确定学习内容、学生活动及相应的教师活动,更好地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在导学案中有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目标,有针对学情设计的学生活动及教师活动,有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课前教师把事先精心编制好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有纲可循;课堂上课本、导学案、课件相结合,师生之间讲、议、练、评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和提升学生能力;课后,学生既可以利用导学案进行有效的复习,又可以按老师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题,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生成过程:预设与检测的实施
课前一周,以备课组为单位讨论导学案的内容。为了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可以采取“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然后严格遵守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流程: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导学案,课后交流、反思。
个人初备要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主备教师要提供给本组教师统一的导学案,然后由主备教师说课。说课要涵盖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导学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导学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
(三)应用流程:主体与主导的推进
“导学案”在学习新课之前印发给学生作课前参考、预习使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有了知情权、有了框架、有了目标,最重要的是有了学习的思想准备,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教师也可以通过批阅预习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有效地预设课堂教学中的“导”,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对批阅时发现的学生呈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构想,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品尝成功感,激起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
在课堂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策略。由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共同协商,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将全班分成三大组、九小组(前后座六人一组),并且形成组长负责制。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活动,也便于教师指导辅助。
导学案的设计中不可缺少“课后记”,对教师而言,“课后记”可以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优与劣,尤其是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以便于后续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确保设计的导学案越来越适合学生的发展。同时,“课后记”可记录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亮点、教师处理的心得体会等,使导学案的设计不断处于“动态生成”中。教师在最初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后记”的使用,不断帮助学生树立反思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反思中进步,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不依靠导学案这个支架也能高效学习的效果。
三 “导学案”的实效分析
(一)体现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课前的“导学案”设计,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但师生之间的思维及其方式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教师再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通过学生预习案的批阅,可以及时地整理学生们在预习过程迸发出的思维火花,围绕学生展现的新问题及时商讨更好的解决办法,并于课前将其整理到授课用的课件中。课堂上及时提出问题,构成“脑力振荡”氛围,既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深化学生的思维。“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
(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学生是主体,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书面表达,暴露出问题,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在“导学案”中通过材料、问题、图表呈现等多种形式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很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探究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获取学习方法,提升能力。
(四)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
比如说,在上必修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时,上课前把班级分成四个小组,通过图书馆、因特网分别查找荣氏企业在1902—1911、1912—1922、1922—1927、1927—1949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由各小组设计一场景,通过小组成员扮演记者访问荣氏兄弟来展开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展示质疑,从而起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作用,达到学生整体学习质量得以提高的目的。
(五)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实现对新知识的整理与同化,实现新旧知识的结构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于知识应用的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也将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六)实现了评价多样化
“课堂学习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等,这些评价要准确、及时”。
课堂上通过一些“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与点评。针对课堂上“导学案”中的巩固训练,可以在边上为自己打分,并为自己提出学习调整策略等。
四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非主体,教师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导学案使用的实际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思考设计导学案,既不能下发导学案后万事大吉,“放群羊”,撒手不管;也不能越俎代庖,当“保姆”,事事包办代替,而应切实担负起“导演”“教练”及“主持人”的责任。
2.教师要灵活使用导学案,如果就按设计好的导学案组织教学,课上按图索骥,照本宣科,既不切实际,也与新课程精神相违背。以导学案主宰课堂,势必会束缚千差万别的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创新性的迸发,同时,也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难以创新性实施教学。
3.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限,对导学案的“预设”和“生成”可能不到位。需要教师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精心设计每课的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要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层次分明、例题典型;要问题化、多样化、兴趣化,要具有很强的指导与引导功能。
(二)学生方面
学生对自身学习应担负的责任感不强,不清楚学知识重要还是学会学习更重要。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学”起来。
当然,不同的学生,基础不一样,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样,导学案的设计中是否应有层次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永远是动态的,教学的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孔祥群:《“教学案一体化”设计初探》,《教育导报》2004年第11期。
[3]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5月版。
[4]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探索》2002年第2期。
[5]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作者高海丽,萧山二中教师,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