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篇
在预设课堂教学中的史观渗透——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预设中的史观教学为例
赵一兵
当今历史课堂教学中关于如何提升教学效率的方法非常多,笔者以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不仅要以课本为基础,更要以史观为学习、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课堂教学预设。
因为,历史教学本身是一种教育,它必然也是培育人(学生)的道德和能力的途径之一,而历史的史观教学就是实现历史教学中教育(道德)与能力的最佳结合。而这一切就需要在课前进行有效预设时进行必要的渗透。
一 史观的概念和内容
史观,其实就是历史观,就是人们认识、分析历史的思维、方法和结论,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历史的学科思维,即观察与分析历史的思维。因为,历史思维的培养可以影响人们的人生观,所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是体现历史课堂教学教育功能的关键。
史观主要种类及内容见下表:(以下史观内容均根据百度百科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续表

从以上史观的概念和内容可见目前有六种史观,这也是最近高考历史试卷时常有所体现的,特别是2013年浙江省高考试卷涉及更为典型。所以无论从教育(道德培育)角度来看,还是从应试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中的史观运用均为必要的,这又需要在课前预设中有所体现。
二 课前预设中的史观概念前置假设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前备课,备课中要特别注重预设,要预设课本资源的开发、课堂中教育教学细节的设置、学生反应情况种种。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史观预设。在预设中,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一)对课本资源的史观渗透
这是史观教学的第一步,在这一步中,首先要对课本充分了解,如在进行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课前史观预设前,就要充分了解到该课的所有历史资源。其外观可知:该课分四目,即《重农抑商》《工商业的管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资料卡片三张,分别是《吕氏春秋》的重农、重商的比较和黄遵宪的海禁评价诗及苏州资本主义萌芽情况介绍;知识链接一处,为秦律介绍;学习思考一处,为《汉书》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实际效益的评价;史学争鸣一处,为资本主义萌芽介绍;课后问题材料一处,为“清海禁令”;历史实物照片一幅,为《给商照验》。
从这些显而易见的外观可知,从社会史观角度可以解读《吕氏春秋》及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效果(统治者的视角);从整体史观角度可以解读《吕氏春秋》的农业与商业对思想、社会的不同影响(也涉及唯物史观)及黄遵宪的海禁评价(东西方比较);从文明史观角度可以解读黄遵宪的海禁评价及苏州资本主义萌芽情况(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也涉及现代化史观);从唯物史观角度可以解读许多材料对当时政策和经济的作用。唯有生态史观在课本中体现不多,可以设置材料来补充或可忽略。
(二)对课本材料和问题预设的史观渗透
对课本的解读后,接下来就是要寻找历史材料来证明课本中的结论性的知识点,在寻找这些材料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史观指导。
首先,要充分运用好课本中的史料,如《吕氏春秋》相关材料的分析就足以说明重农抑商的目的及其效果的差异,再如在分析明代海禁原因时,只要仔细阅读相关子目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在课本文本内容中就描写得很具体,只要分析课本内容即可清晰解释了;
其次,再去寻找资料或史料来证实相关的结论性的历史知识,如在进行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课前寻找史料时,就要注意到清代加强海禁的原因就只有顺治时海禁令一则,缺乏后来乾隆时期强化的原因,这就需要补充史料。当时笔者比对史料和史观,觉得众多材料中,最能运用史观教学和课本知识结合的是两组材料,即:
材料一 远在清代开国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夷人贪而无亲,求而不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矣;假令姑允通商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论通商朝市(京城一带)矣。”——《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以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这两组材料可以解释东西方认识的差异,也可以从今天角度看其可笑之处,分析到海禁政策对当时的阻碍和愚昧作用,并根据这个角度进行设问,即:问题一,结合26页清顺治的“海禁令”概括清政府实行海禁的历史原因,并分析这些原因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和传统经济政策的关系,以此来落实课本知识及唯物史观。接着设计问题二,结合24页黄遵宪的诗来分析指出海禁政策“错”在哪里,同时在分析“错”在哪里时,也觉得课本资源不足,这里完全可以东西方比较,故再补充材料:
材料一 弗兰克《白银资本》:“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材料二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使团,驾驶着先进的炮舰访华:“把我们最新的发明如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介绍给中国人,准会让这个好奇而又灵巧的民族高兴的。”
通过这两则材料就可以极其直观地看到中国实行的海禁和重农抑商政策如何错过送上门的机遇,这样既可以以此来引导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的落实,也可以让学生对把握机遇意义的认识再提升一步。
再次,要注意课本主线和多角度分析中寻找史观教学的契机。如在进行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课前整体预设时,就应注意本课的主线是重农抑商、海禁及两者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可以解读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经济政策分析,甚至还可以从更高的角度解读为什么中国不能主动地进入近代化世界。在这个解读中,可以将其分拆为三个角度,即从王朝统治者、当时平民、近现代人士的角度解读,这样既可以充分运用课本的所有资源,也可以从社会史观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及启示,进而可以涉及生态史观的运用。这些预设形成真正可用的预案后,接下来就是直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史观渗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开发。
(三)在启示中的史观渗透
新课程教学是极其重视过程的开发和情感价值观的提升,而历史教学中的史观渗透也具备这一功能,如在进行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课前整体预设时,笔者已经设计了从王朝统治者、当时平民、近现代人士的角度来解读,而且在每一角度解读后均设计一个启示:王朝统治者眼中的经济政策的启示:制订政策目的和利益分配决定最终的命运;古代平民眼中的经济政策的启示:经济政策对象的积极性决定政策的寿命;近现代人眼里的古代经济政策的启示:开放、与时俱进、寻找最新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是经济活力可持续的保障。
而这些启示本身就是唯物史观的辩证及经济对上层建筑作用的体现,同时也可以和今天比较,以实现古今对比。笔者为此补充一些关键人士的名言材料,最终得出一个总的启发: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 对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时的史观渗透
当课堂教学围绕预设方案进行展开时,教师还要注意到预设与实际教学往往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因为学生个体和班级个体都有差异,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预设时要考虑的,但往往就是这些地方常常出现意外,所以这里就需要教师养成在具体问题中的随机处理的智慧,这就需要一种规范的预案。笔者以为用史观分析是最佳,先回顾历史史实,再进行评价和分析,切勿断然作出结论。
如在有一次教学中,在分析到近现代人士的评价时,有学生问道:黄遵宪反对海禁,为什么清王朝不杀他的头?出现这个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再看一遍黄遵宪的诗,特别点出“国初”,然后再补充黄遵宪的生平: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光绪二年举人,历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再进行分析可知:虽然当时由于重农抑商和海禁是中国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但进入近代的清王朝也进行改革和变化了,这些变化在经济上的表现会在下节课分析。但经过社会变化了的近代人再来看海禁和重农抑商,就可以找到这些政策的不足之处了。并依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清初的人认识不到这些错误之处。这既可以体现出唯物史观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可以体现出整体的近现代史观等等。
四 小结:预设与实际差距的解决探索:史观引导教学
在进行教学中,往往有预设和实际教学的差距,往往是预设能体现教师的自身水平,而解决实际问题则更多地要依赖教师的智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用史观来指导教师的智慧,往往通过史观的分析能够解决一定的突发事件,而且运用史观进行历史史实的分析能使历史史实更客观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更能调动其探究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也要注意:历史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评价也要客观公正,史观只是看到和分析历史的角度,要多重史观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历史更客观、更现实!但千万不能造成学生的一个误解:以为历史可以随意改变。这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实事求是原则的。所以课前预设时一定要对多重史观的渗透与运用多多分析,并在充分开发课本资源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补充一定的课外史料。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向明编:《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2013年全部已出期刊。
[5]宋虎平主编:《基础教育新概念丛书——行动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闫承利编著:《素质教育课程优化全书》(《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张玲:《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赵一兵,杭州高级中学教师,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