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国别和区域史研究: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从无到有的种族冲突

1800年之前,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的原住民一直是斐济唯一的民族。进入1800年后,一些被称作“Beachcomber”的西方海员开始在斐济群岛落户,与土著人通婚,再到1857年越来越多的欧洲人移民来到斐济定居。这些欧洲人进入斐济之后,他们所带来的疾病和对斐济原住民过重的劳役,造成了斐济原住民的大量死亡。以英国百年的殖民统治为例,斐济原住民人口由1880年前后的11万人急剧减少到1921年的8万多人,再到1946年才恢复到1880年时的水平。[9]尽管如此,这些外来人终归是少数,斐济原住民在数量上仍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是唯一的主体民族。

到1874年,随着斐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英国殖民者进入斐济后,看到斐济拥有种植甘蔗的良好自然条件,就决定开发土地种植甘蔗,将斐济建成欧洲地区蔗糖的原料供应地。[10]英国殖民者本想在当地寻找劳动力,却发现斐济原住民天性浪漫,不想要钱,工作不勤奋且不愿脱离传统的部落劳动,于是,他们就决定从同是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大量引入劳工进行甘蔗种植。这项工作由英国驻斐济总督负责,印度劳工以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被引入斐济,劳动合同为期10年。1879年5月14日,第一批共498名印度合同劳工被英国驻澳大利亚殖民地制糖公司运抵斐济,此后每年约有2000个印度人被运到斐济种甘蔗,直到1916年,这一劳工引进项目才宣告结束。由于每一批印度劳工在合同期满后都会有绝大多数选择留下,加之19世纪30年代的自由移民和高出生率,因此1916年后虽然不再流入,但留下来的印度族人口经过不断繁衍生息,人口总量急速增加,成为斐济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1881—1996年斐济各民族人口数量变化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第一,自进入20世纪后,在斐济的8个族别中,斐济原住民和印度族人均在万人以上,两个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1881年为90.4%,1901年为93.2%,1921年为92.3%,1946年为91.9%,1956年为91.8%,1966年为92.9%,1976年为94%,1986年为94.7%,1996年为94.5%,在人口总量上始终居于前两位;第二,斐济的印度族人口从1881年的588人到1946年的120414人,短短65年的时间增长了205倍,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由0.4%涨至46.4%,足见其人口数量增长之迅速;第三,从1946年起,印度族人口的数量开始超过斐济原住民,此后直到1986年一直比斐济原住民多。所有这些都表明,斐济在进入20世纪后不再只有原住民这一个主体民族,印度族人成为另一个主体民族,而这恰恰就是英国殖民统治的后果。

这两大种族分别掌控着斐济的政治和经济命脉——印度族人通过勤奋劳动最终掌握了斐济的经济命脉,拥有95%的甘蔗农场和大多数商业;斐济人牢牢地掌握着政治权力,把持着国家政权和军队,同时他们还拥有大部分土地。[11]看似各取所需,原本应该相安无事,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政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斐济原住民与印度族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就不可避免。掌握政治命脉的斐济原住民原本就对印度族人入住他们的土地耿耿于怀[12],随着印度族人经济力量的增强,他们又十分担心印度族人会掌握政权进而使斐济变成印度族人的国家,剥夺他们的土地[13];掌握经济命脉的印度族人尽管已在斐济居住四代,但仍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个性和宗教,很难融入斐济的文化生活,而且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在经济上的利益,也开始追求政治上的权力。[14]长期以来,斐济原住民和印度族两大种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成了斐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导致斐济政局出现动荡的四次政变,无不与两大种族之间的冲突直接相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