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估与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经典重估与理论呼唤

一 经典何以要“重估”?

“经典重估”“经典重读”“回归经典”,是近年来我国学界的强烈呼声,也是国际学界的呼声。文学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变更、审美趣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流动的,所以,每个时代都有重估经典的必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系统,这几乎是一个常识。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必须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探究引发经典流动和调整的深层原因,以期准确把握经典与时代及社会之关系,以便重新评判经典。当今存在关于“重估”、“回归”与“重读”经典的持续不断的呼声,其原因显然与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不尽相同,因为处在前所未有的瞬息万变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文学经典正遭遇着极具挑战性的环境条件。

首先,稍远一点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信息化、大众化,把文学逼入了“边缘”状态,使之失去了曾有的轰动与辉煌,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J.希利斯·米勒则宣告了文学时代的“终结”,“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1]。米勒的预言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危言耸听或者言过其实,但起码也警示人们去关注文学衰退与沉落的趋势与事实。文学的这种命运使文学经典的地位和价值有所下降,其中释放的应该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能量。因此从文学研究、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建设的角度看,需要我们回到经典,重估经典的价值,用经典来滋养今人之心灵。

其次,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特别明显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短平快的网络阅读尤其是移动网络阅读,使碎片化的浅阅读模式挤掉了整一性的深度阅读模式,“屏读”取代了“纸读”——虽然“纸读”并未消失,“屏读”也未必完全没有经典的阅读——但经典阅读的淡出和边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时不时地引发“有识之士”对网络阅读的批评甚至抵制。经典何以能挣脱不可抗拒的移动网络施加的边缘化“宿命”?

最后,从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的现状看,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在下降。在文学教育中,学生乃至教师不读经典或者极少读经典,已不是个别和近期出现的现象。就如韦勒克和沃伦早就指出的那样,“由于对文学批评的一些根本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多数学者在遇到要对文学作品做实际分析和评价时,便会陷入一种令人吃惊的一筹莫展的境地”[2]。当然,这不能说仅仅是中国高校教师和研究者的问题,因为韦勒克和沃伦的批评所指的不是中国的文学界,但就我国而言,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呈恶性循环之势。这不正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的实践所昭示的又一种“经典缺失”吗?

如何提高文学经典阅读与(学术)阐释的有效性?其间需要怎样的理念与方法?如何处理文学经典研究与追踪理论新潮的关系?显然,对大众阅读、国民教育、文学教学和文学研究来说,“重估经典”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显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