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移民日益增多,移民文学也蓬勃发展,尤其是居住在美国的中国移民文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和学术界的重视。学术界对这些文学作品命名时,有不同的称谓,有以作者身份定义文学的:美国(旅美)华人文学,或者美国华裔文学(华裔美国文学);也有以语言归类的:美国华文文学,或者美国华裔英语文学。前者多为中文专业的研究领域,归入到海外华文文学;后者多为外国文学或英语专业的研究范围,把美国华裔文学(或华裔美国文学)看成美国文学的一部分——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也有人把两者放在一起研究,如曾在哈佛大学主讲“美国亚裔文学”的著名学者尹晓煌的专著《美国华裔文学史》(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the 1850s,2000)[1]把华人移民的中文创作与华人后裔的英文创作一起写入美国华裔文学史,这里的华裔可以说是华人族裔,而不仅仅是华人后裔。林英敏(Amy Lin)的《世界之间:华裔女作家》(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1990)也将在美国本土出生的华裔女性作家和移民作家的创作同时纳入研究范围,超越了族裔性建构对于性别和出生地的限制。学术界研究宽泛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华文学(或者华美文学)可以指美国华人文学,美国华文文学,或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也可以把三者都囊括其中。鉴于此,笔者拟采用宽泛的美华文学定义,研究范围既包括移民作家的作品,也包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既有中文创作,也包括英文创作。

近年来,美华文学成为研究的热点,出现了多学科共同开发的现象,如英美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比较文学学科等。在研究领域,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涉及的文艺思想,从中国的儒家伦理思想到西方的文艺理论,如族裔理论、身份认同、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等。美华文学研究中以身份研究居多,有种族、性别、文化身份等;批评理论多样化,以西方现代理论为主,杂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在美国华文文学的研究中,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华文文学比较也是选题之一。

美华文学的研究群体主要有四个:大陆学者、台湾学者、华裔美国学者和白人学者。大陆学者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21世纪兴盛。与大陆学者相比,台湾学者的研究较早,其中单德兴先生成果颇丰。两者的政治立场不同,研究特点也不一样。总体来说,中国学者更多地关注华文文学中所表现的华人移民的文化认同问题;白人学者更多地关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异国情调、中国文化等异质性问题;而定居美国的华裔美国学者常常借文学批评来批判种族不平等的社会,表达各族群民主、平等的诉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族裔政治

美国批评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美国华裔文学展开零星的批评,20世纪80年代后获得长足发展。研究者主要是具有双重文化属性的华裔美国人。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族裔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美国的华裔学者黄秀玲在专著《从必需到奢侈:解读亚裔美国文学》(2007)的序言中提出建构亚裔美国文学文本同盟。凌津奇的《叙述民族主义:亚裔美国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形式》(2006)一书将意识形态关注与形式关注结合在一起,把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亚裔美国文学话语作为一种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历史过程来加以研究。尹晓煌的《美国华裔文学史》(2006)一书运用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诸如此类的论文还很多,大多是批判美国历史上的种族不平等现象,呼吁华裔应有的民主、平等权利的。这一类的论述常常重心在文学之外,体现了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由于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势头迅猛,美国学界开始接受华裔美国文学,编进美国文学史、文学选集,并在大学课堂开办了相应的课程。非华裔的研究学者常常有着了解华人文化和中国的功利目的,多是文学的外部研究。

(2)身份认同

对于文化身份的探究一直是美华文学文化研究的常见主题。薛玉凤的论著《华裔美国文学之文化研究》(2007)探索了华裔美国文化与华人文化身份的源流,华人认同的既不是中国文化,也不是美国白人主流文化,而是一个“第三度空间”——华裔美国文化——美国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吴奕锜、陈涵平的专著《寻找身份:全球视野中的新移民文学研究》(2012)将新移民文学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中,论述了新移民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生存问题、文化冲突和文化混杂形象。李贵苍《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2006)以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华裔身份的文化认同的形成及多样性为主题,探讨华裔文化认同的三种视角:生民视角、民族视角和离散视角。由于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作者及小说主人公处于中西夹缝中的独特身份,从族裔、身份角度展开文学批评的很多。如蒲若茜的专著《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2006)。

从女性文化身份进行研究的也很多。关合凤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2007)一书力图阐明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笔下的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美国华裔妇女如何探寻她们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陈晓晖的专著《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2007)寻求来自不同华人文化背景和华人族裔构成背景的女性写作者之间在文学表征和文化表征上的细微差异,分析当代美国华人女性文学中所存在的多元写作及蕴藏的族群文化发展形态。

(3)中华文化

美华文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常常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注意,一部分学者认为二者有亲缘关系。如杨匡汉的《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2008)一书论述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八大中华文化母题。邹建军的专著《“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2008)提出“和”正是谭恩美长篇小说创作所探讨的伦理思想的核心。程爱民、邵怡、卢俊合著的《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2010)一书指出,美国华裔小说具有中美两种文学和文化的双重特征,尤其具有许多中国文学和文化元素。林涧的《问谱系:中美文化视野下的美华文学研究》(2006)专门研究美国华人作家的作品与中国文学和文化之间的跨国关系。国外的白人学者更是认为美华文学所展现的异质文化就是他们所不熟悉的中华文化,并把美华文学当作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素材。

也有部分人认为美华文学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不是中国文化的向外延伸的结果,表现的是不同于中国文化的精神模式、价值观念,如彭志恒的论著《海外中国:华文文学和新儒学》(2005),赵文书的《和声与变奏:华美文学文化取向的历史嬗变》(2009)等。赵文书考察了华美文学中的华人移民及其后裔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指出华美文化的美国本质,中国文化元素在华美文化中的表演性。

(4)文化冲突与融合

陆薇的专著《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2007)分析了美国的种族主义与内部殖民主义给华裔美国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同时也分析了少数族裔对主流文化霸权的一系列抵抗策略。付明端的专著《从伤痛到弥合》(2013)论述了母女间的冲突与和解,提出文化融合中的女性理想,但她重在论述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嬗变。肖薇《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海外华人女性写作比较研究》(2005)一书也提到融合性问题,但不是重点,她重在从性别、族裔与文化身份的角度展开对以美国为中心的海外华人女性写作的研究。此外,还有程爱民的《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2001),蒲若茜的《对性别、种族、文化对立的消解》(2001)等文章。

华裔美国学者有关于同化问题的研究,有同化主义与民族主义之争的汤赵之争。帕特丽夏·楚(Patricia Chu)的著作《同化中的亚洲人:亚裔美国著作权的性格策略》(2000)研究了亚裔美国同化叙事的性别分化现象。周郁蓓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美国民族主义思想》(2006)一文中指出,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坚信亚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的一部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充满美国民族主义思想,是对美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种继承。

(5)形象学研究

美华文学中的形象学研究也很多,特别是华人移民形象、中国形象。鉴于本文主要探讨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有必要了解美华文学中的形象学的研究现状。

美华文学研究领域中,研究作品中的华人形象或中国形象的屡见不鲜。如单德兴《重建美国文学史》(2006)中有一节《想象故国:美国华裔文学里的中国形象》,讨论具有代表性的六位美国华裔作家如何书写他们想象中的故国形象。宋伟杰的《中国·文学·美国: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2002)一书从异国想象、知识谱系和殖民欲望方面分析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想象。胡勇在《文化的乡愁》(2003)一书中分析了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同差异。

高小刚在《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2006)一书中阐述了北美华人作家对故国的想象。卫景宜在《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2002)一书梳理了美国主流话语中的“华人形象”,及华裔的自塑形象。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2005)一书探讨了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等的一组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作品所塑造的中国形象的不同特点,并以文化人类学的视域和后殖民批评方法看待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身份与叙事策略以及文化利用问题。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2007)以比较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的方法,聚焦于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华商形象,填补了商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为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华人学研究是一个有益补充,从实践上和理论上促进了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的发展。盖建平在专著《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构建》(2014)中对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的四部代表作品《金山篇》、《逐客篇》、《苦社会》、《木屋诗》进行研究,展现了早期美国华人生存经验和正面形象。

与汗牛充栋的中国形象研究相比,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寥寥无几。与中国形象和美国形象的各自研究相比,在一文中同时综述中美形象的就更少。周颖菁的专著《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2010)论述了西方的“他者”形象与中国的“自我”形象,同时涉及跨文化写作中的身份、女性和语言问题,但研究范围局限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的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看出,用形象学的方法研究美华文学的并不少,其中中国形象的研究较多,而美国形象研究较少,系统的中美形象的比较与汇总更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研究状况,我想是因为美华文学自身的特点。美国华文文学因为作家的移民身份,更多地关注华人移民,书写自己熟悉的人物。而美国华裔文学由于作家的华裔身份,从小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对遥远的故国充满想象,生活在熟悉的中国人中,深谙家族移民历史,自然在小说中着力于中国形象的塑造而不是美国形象的塑造,导致中国形象凸显,而美国形象隐蔽。与之相关的批评研究自然也呈现出相应的风貌。无论是中国形象,还是美国形象,形象学研究说到底还是文化研究,在剖析异国形象的成因方面,突显了自我形象、本土文化的特点,双方文化的差异。

虽然大多数华裔作家主要着墨于对故国的想象,对华裔命运的关注,但想象中必然有一个参照,这就是处身其中的美国形象。且不说美华文学中存在着各有特点的美国人形象,故事主要发生在美国,整个社会氛围是美国式的,即便是唐人街也与中国有很大不同。因此,美国形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值得研究的。

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的研究反映了华人对美国,对华人移民生活的看法和艺术思索。随着他们美国梦的实现或破灭,他们或喜或忧,对美国或拥抱或排斥,对中国也呈现出相应的情绪波动。由于移民的多重文化背景,移民小说中的异国异族形象不同于以往的异国形象,这给形象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一,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的研究有助于参与到学界当前的前沿性话题中去,同时弥补美华文学中美国形象的研究不足,有助于丰富以往单一的形象学研究,深化美华文学中的形象学研究。以往的形象学研究中,往往中国形象居多,而美国形象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美国形象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观照美华文学,促进形象学研究的发展。

第二,通过移民眼中的美国形象研究可以了解移民的心理特征和文化认同,有助于从文学人类学角度认识现实中的移民问题,有着巨大的文学人类学价值。随着全球化时代移民的大批量增加,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移民问题。当代美华移民小说中美国形象的研究不仅促进对美国的认识,更反映了移民们对出生国的复杂思绪以及他们在美国的处境,反映了华人对移民生活的看法和艺术思索。移民小说中的美国形象充满变异性,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民族交往时的文化心理的变迁。移民心理的揭示有助于认清现实中移民问题的精神实质。

第三,从文学文化层面探索美国形象问题,对中美文学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形象学研究的终极指向是国际关系史和文学史。长期以来,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发生争论时,人们多在现实中寻找答案,而忽略了在文学上深入探索和思考,这就容易导致人们对中美两国问题的思考往往流于表面。从形象学研究入手,能够发掘出更有价值的深层内容,为深入认识两国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心理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增进对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了解,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更好地相互理解,消除对异国的刻板印象,倡导多元文化共存,促进中美友好往来,各民族和睦相处。这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更是对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加以拓展的有益探索。

本书拟通过对美华文学中的华文文学和华裔英语文学的研究,总结美国形象的类型特征,探讨形象流变的过程和原因,挖掘形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展现中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以期对文化人类学有所贡献,并开辟美华文学研究领域形象学与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模式。

主要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辅以其他的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跨学科、跨民族研究

美华文学中不仅有华人族群,还有盎格鲁—撒可逊民族、黑人、犹太人等,不同的民族共存,免不了族际交往,有冲突也有融合,文学与民族学交织在一起,需要进行跨学科、跨民族研究。美华文学是一个族群色彩浓郁的文学类型,采用民族学视角来审视美华文学,突破了之前单纯的民族主义、身份认同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分析美华文学作品,发掘其深层价值。

(2)跨文化、跨文明研究

华人移民的中国文化遭遇美国文化,中国文明与美国文明并立,免不了冲突与融合。所以要采用跨文化、跨文明的研究文学。“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实际出发,引进、借鉴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之所以是可能和可行的,是因为海外华文文学作家都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中写作的,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有两种文化的‘对话’,极需要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观照。”[2]

(3)跨语言研究

华人移民作家常常用华文创作,主要面向美国移民和中国的读者;有时也用英文,如哈金的英文小说《等待》,目标读者是熟悉英语的人。而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都是用英语创作,主要面向英语读者。因此对美国形象的研究离不开跨语言研究。

涉及的理论除了比较文学形象学外,还有拉康的镜像理论、后殖民主义、族群理论和女性主义等。本书主要聚焦于美国形象的研究,这里的形象研究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3],是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通俗地讲,形象学是作家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象。”[4]因为是想象的,所以是变异的。形象学的研究注重形象变异的过程,并从文学、文化的深层次模式入手,分析变异的规律。

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并不仅仅指涉美国人物形象,还包括由人物、经济地理、政治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综合起来的美国国家整体形象。美国人物形象包括美国各族裔形象,不仅有居于美国社会主流地位的白人形象,还有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形象,甚至还包括第一代华人移民形象。孟华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代序》中表示华人的“自塑形象”应该算异国形象:“我用‘自塑形象’一词,来指称那些由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的中国人形象,但承载着这些形象的作品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它们或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作一种异国形象,至少也可被视作是具有某些‘异国因素’的形象,理应纳入到形象学的研究范畴来。”[5]海外华文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华人“自塑形象”,这些形象也可以被当作美国人形象系列之一——华人移民形象。

美国华文文学移民题材的小说常常以移民美国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具有超国界、跨文化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异国形象,至少可被视为具有“异国因素”的形象。华人云集的唐人街有很浓郁的中国风情,在白人眼里充满异国情调,但在地道的中国人眼里,美国的唐人街也是充满美国风味的,是中美结合部。虽然在很多美华小说中,美国人常常是配角,不占主导地位,但美国作为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主场地,具有支配一切的力量,美国形象无处不在,不容忽视。不同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既有相似的地方,也略有不同。

美国华文文学中有两大作家群:一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台湾旅美作家群,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新移民作家群。这些华文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国华人移民形象,少量的美国人形象,故事主要发生在美国,整个社会氛围是美国式的,美国形象是客观存在的。华裔美国作家的英文小说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中国移民形象和少部分的美国人形象。这些小说从人物、地理环境和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综合反映出了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

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形象学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形象学中,自我与他者是相伴而生的,这里的他者异国异族形象背后是创造者自我民族的形象,并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定作用。形象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它必然伴生的自我民族形象,以及形象背后隐含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20世纪以来,‘他者’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关系一直受到‘形象学’研究者的关注,因为作家在对异族形象的塑造中,必然会引起对自我民族的关照和透视,‘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照射了别人,也会反作用于自己,不同文化的差异正是在这种比较对照中更明显地展现出来。”[6]异国形象是想象的产物,也许与客观事实有很大出入,但反映了作家所处时代的集体想象与作家个人的创造性。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生活其中的华人是少数族裔,以其种族特征和文化特征有别于白人。美华作家在对华人命运的饱含深情的刻画中,有意无意地展现了美国形象。

美国形象既是现实的,又是想象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7]作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美国形象是“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

华人移民眼中的美国形象与其他族裔眼中的美国形象有很大区别,即使同是华人移民,其想象中的美国形象也大相径庭。美国形象就像一面镜子,映射了华人的自身形象,也反映了华人的母国——中国形象。华文文学中的作家是中国人,在中国接受文化教育,成年后移居美国,中国是故国,身上有着深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对这些人来说,中国是自我,而美国是他者;中国形象是自我民族形象,而美国形象是异国形象。但中国形象也是想象的,充满主观性和变异性,因人而异;当移民日久,移民们也逐渐接受美国文化,成了美国人,隔着巨大的时空,回望故国,记忆中的中国开始模糊、嬗变。作家参照美国形象,突出中美的相异性,重新建构的中国形象因时空而变。莫言曾说:“新的离散文学中的母国与家园,应该是作者的艺术创造,与作者真实的父母之邦有着巨大的差别。”[8]而美国华文文学中的美国形象则是无可争议的异国形象。美国华文文学是华人移民作家用汉语在中国大陆本土之外的美国语境和文化景观下完成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异域民族语境和异质文化的影响,不同于在中国大陆本土创作的中国文学,既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与美国文化传统,又同时表现了作家心理结构中的中华意识、中华情结以及美国的社会生活景观、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总之,对移民作家来说,中国形象和美国形象都是想象的,都有变异性,都不同程度地是异国形象。

美国华裔作家因是移民后裔,是华裔美国人,采用美国官方语言英语进行文学创作,美国是他们出生的地方,是“想象的共同体”,是自我安身立命的所在;而遥远的中国是父母之国,是祖宗居住的地方。由于美国主流文化教育和华人父母、亲戚及唐人街的中华文化的熏陶,这些华裔美国人拥有双重文化背景,但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逐渐地美国化,主动或被动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他们身上的美国文化占主导地位。这时,中国成了他者,而美国是自我。中国形象成了异国形象,而美国形象则是自我国家、民族形象。也许有些美国白人由于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把这些华裔当成外国人,当成他者。这让华裔美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以中国为参照系,重新打量美国,发现美国是与自己的父母之国、祖先之国不同的国家,有相异性,这时的美国形象也就带上了异国形象的成分。“由于美国华裔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美国华裔作家大多具备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但他们在整体上是更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受力的群体,他们大多意识到美国华人/华裔的双重文化/民族属性(culture/national identity)及‘他者’地位”[9]。因此,对华裔作家来说,无论是中国形象还是美国形象,都是虚构的,想象的,都程度不等地带有异国形象的因子。

美国形象是千变万化的,想要穷尽研究是不可能的。本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空间视域下的美国地理形象,如古墓与围城意象,天堂与地狱的幻象,美国家园形象等;二是族群社会学视野下的美国各族裔形象,如华人移民形象,白人“拯救者”形象,犹太人形象及黑人形象。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美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地理形象。


[1][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徐颖果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饶芃子:《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载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4]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页。

[5]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载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6]饶芃子、杨匡汉:《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的《内容摘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莫言:《离散与文学》,师大新闻,2011-09-09,http://news.gznu.edu.cn/info/1013/4464.htm,2013-05-09。

[9]程爱民:《前言》,《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