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现在,简要地概括一下我的肤浅的看法。我认为,在处理中国古代史中祖国疆域和少数民族的问题时,应当采取历史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一方面,从今天的角度说,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为标准。凡处在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范围以内所有的各民族,都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它们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历史阶段,则应当以当时各该王朝的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因而,凡在当时还处在各该王朝疆域之外的独立民族国家,就不应该包括在当时中国的范围以内。在当时,它们对于中原汉族王朝来讲,就是外族和外国。只有等到这些独立民族国家由于某种原因而逐渐与汉族融合,或者统一于汉族王朝以后,它们才开始成为中国的民族成员之一。它们的历史,也就成为祖国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今天伟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是这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起来的。
整个人类历史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民族和国家来说,也并不例外。试图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框子”,来括套中国历史上历代不断发展变化的祖国疆域和民族的方法,当然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
(原刊1961年11月4日《文汇报》)
[1] 何兹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刊1959年7月5日《光明日报》第3版。并参阅《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国内史学动态”:《四川省中国历史学术讨论会概况》及吕振羽《史论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特点》和《关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二文。
[2] 参阅中央高等教育部审定综合大学历史学系专业四五年制用《中国史教学大纲》第43章。
[3] 刘裕,小字寄奴。原为晋将。公元420年代晋称帝,国号宋,建都建康(今南京)。当时的人民认为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所以才那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