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经济拾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这本书收录的是两篇比较长的专题论文,考察的都是唐宋家庭中的继承问题,内容也是连贯的:普通家庭留给子孙田宅财物,借此传延血缘和门户,这是通常的分家或者叫作家产继承,是正篇的内容;到了上层士族家庭,传承田宅财物的同时还要把祖传的学问和优秀的素质传延下去,借此保持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表现为家学的传承,是续篇的内容。“续篇”相当于“外一篇”,因为家学传承问题稍微游离了社会经济史。

正篇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唐宋时期的分家方式》的基础上节选的,续篇是在一个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家学传承与唐宋时期士族的更新》的基础上整理的。在此之前,博士学位论文扩充成《唐宋分家制度》一书,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扩充后有些冗赘;子课题在《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2期刊发的时候压缩为两万字,压缩的有些粗略。把这两个问题说清楚,又不重复絮叨,都需要六七万字的篇幅。但这是个很尴尬的字数,作为论文太长,作为专著又太薄,所以就合在一起了。

这是两篇论文合在一起的技术层面的原因。往深一层说,则是对论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合乎逻辑的延伸——从对人的经济活动的考察进入对人的自身素质的关注。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学研究包括经济史研究,对人自身的问题注意不够,本来应该是对人的研究,做成了对人以外的事件和制度的研究,让人从属于经济活动了。年鉴学派说社会史是“除去政治的人民史”,关注普通民众的活动,继续着人的发现和人的解放的命题。费孝通先生晚年呼吁社会学要加强对人与人关系的“心态”研究,也是要回归人的自身。历史学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只是用引进的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还应该用传统的人文学科方法来体悟和理解历史;不能只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研究经济史、只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认识历史上的人,应该用更宽阔的视角观察人们的经济活动,认识人的自然本性和个性素质。我做分家方式和家学传承问题,沿着“家产和血缘→家学和素质”的传承逐层探索,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原来我觉得这样的探索很高深,甚至有些神圣,很可能是在寻找一种找不到的东西;结果发现都是些常识,关注宏观叙事的时候忽略了,我只是捡了回来。书名中的“拾遗”就是这个意思。

附录的《求学三忆》是我近几年写的三篇回忆文章,追述了我读高中、大学和硕士研究生时候的情景。这是我求学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有我选择专业时候的状态披露。

本书的出版得到河北师范大学强势特色学科的资助。我的研究生王昊、李鑫、刘欢和滕雪梅是最早的读者,纠正了一些失误,特志。

邢铁

丁酉年三月十六日记于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