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日本纤维工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东丽公司的案例分析
以往,在中国制造业的成长过程中,曾经通过对制造强国日本的比较研究,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只是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地位的迅速跃升,[12]以及日本经济的发展相对迟缓,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这种比较似乎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就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来看,事实并非如此。[13]而且,作为后起的工业大国在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后,它的传统产业或发展成熟的工业产业是如何有效地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以及这种高质量的发展与后起工业大国工业化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逻辑联系,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习国际上一切对工业化有用的知识,走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强国之路。
这里之所以选择纺织产业及其企业案例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主要原因是它本身具有的代表性。其一,纺织业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工业国家工业革命的先锋产业。其二,它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三,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它都是一个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产业,可以说是人们心目中典型的传统产业。
1.日本纤维工业的转型及其发展轨迹
在日本,依据2014年4月1日施行的《日本标准产业分类》,大分类制造业项下与纺织有关的产业,统称为纤维工业,[14]包括上游的生产纱线、棉线的合成纤维、纺纱,中游的染色、编织和下游的使用其原材料生产进入流通的工业制成品,这样三个阶段的结构性分工构成的产业。[15]纤维工业是日本重要的制造业门类。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制造产业局2019年7月的统计,2016年纤维产业的企业数量为1.1万家,发货值3.3万亿日元,就业人数23.6万人,占制造业整体的比例分别为5.8%、1.1%和3.1%。[16]
纤维工业是日本发展最早的产业部门。它作为产业进入市场是在日本的江户时期,1868年明治维新前就已建立起一套包括技术设计和商业流通的制造技术体系。1868年以后,明治政府鼓励引进和开发现代技术,将发展纤维工业作为其殖产兴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营企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棉纺织业,在19世纪90年代已经创立了自己的纺织自动化技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向亚洲出口原丝纱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成为最大的棉制品出口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出口已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0%。作为日本早期工业化的核心产业,虽然战后初期由于侵略战争失败的打击其生产水平下降到不足战前的1/10,但在经历了战后初期的经济民主化改革与产业发展转向,伴随日本经济的恢复,纤维工业再度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起飞的1955年,不仅产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其纤维制品的出口已占到总出口的37.2%。[17]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始终作为日本代表性的出口产业,在其工业与经济的增长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18]
(1)泡沫经济崩溃前纤维工业转型升级的历史足迹
作为典型的传统产业,日本纤维工业在创新推动下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或更早些时候。面对纤维工业在制造业整体中的比重下降和竞争力减弱、出口减少等一系列高速增长后的经济转型状况,以及日美纤维贸易摩擦发生的事实,日本纤维工业整体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调整与变革,实施的调整战略和改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4项(1)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实现各部门、各工种的生产高速化、自动化,纤维及纺织品工业就业人数在1965~1980年逐渐下降(参见表2)。[19]这种改造遍及合成纤维、棉纺织业各领域,涵盖了织布、印染各环节。(2)以开发高支纱和新型合成纤维为方向,与提高市场效率和产品的附加值相联系,实现产品的高品质化。即通过研制开发新的原材料,并以此制造独具特色的新产品来获取高附加价值。[20](3)通过开发国内生活品、建筑和环保工程用品等纤维制品消费的新领域,开展创造新价值的活动。它既包括开发纺织材料的新特性,也包括开拓纺织以外的新领域,以及建立“定制生产”这样的生产方式变革。[21](4)为应对亚洲国家在产业发展上的追赶和日元升值给纤维产品出口带来的不利局面,开始实施开发海外市场的国际战略(参见表3)。利用自身具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技术能力,在海外高档消费品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步完成的。伴随改革,日本的纤维工业也就完成了从依靠低成本进行大量生产的出口型产业向精加工、高附加值出口产业的转型,从而获得了纤维产业质量的极大提升。[22]
表2 1950~1985年日本制造业及纤维工业就业人数的变动

表2 1950~1985年日本制造业及纤维工业就业人数的变动-续表

表3 日本工业和纤维业海外投资的项目数量及金额

(2)泡沫经济崩溃后至今纤维工业的深层次变革

图1 按地区划分的世界纤维最终消费需求
说明:图中柱形数字标号分别代表不同国家或地区纤维最终消费需求。
资料来源:纤维世界供求报告,PCI Wood Mackenzie(地区、人均需求量)、联合国统计(世界人口),转引自经济产业省制造产业局生活制品科2019年7月发布的《纤维产业的课题与经济产业省的对策》,第9页。
面对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冲击,以及21世纪高科技应用的迅猛发展,日本纤维工业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是从详尽地了解与把握产业发展状况、深入地对比分析本领域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优劣、切实地研讨本国工业进一步的改革措施和步骤开始的。据统计,2016年世界的纤维最终消费需求量为8800万吨,比1990年增长2.3倍,同时人均需求量也增长了近1.6倍。[23]从1990年到2016年世界纤维最终需求的变化中,日本看到了这一市场的扩大趋势(见图1),认为纤维产业是一个继续成长的产业。因此,首先,针对自身在技术上、研发体制上和不同利益主体协调上不及欧美的薄弱环节,日本纤维产业提出确定战略实施协调机制,设立对技术方针达成共识的纤维产业技术战略委员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24]通过制度性建设为纤维工业的深层次变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以发挥日本纤维业位于国际前沿的新材料技术、高附加值技术和环境对应技术三大优势,应对本产业自身及其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新情况,[25]在增强纤维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将工业创新与21世纪的社会目标融合。最后,充分利用其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制造新功能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强项,[26]在重点开发服务于提高大众生活质量和医养水平的新产品、服务于信息社会建设的新材料、服务于环境协调性循环社会的新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纤维工业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蜕变。
显然,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并不是纤维工业孤立进行的结构性调整,而是一个与制造业当代的发展趋势相融合、与日本经济整体转型相联系的产业演进过程。[27]目前,其调整与变革仍在进行中。为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纤维工业正在发生的这种变革,企业变革过程的微观观察与案例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2.合成纤维厂家东丽蜕变为高科技企业的过程分析
1926年创立的东丽公司,是日本一家有代表性的合成纤维生产企业,同时又是以开发具有各时代特征的尖端材料闻名于世的高科技企业。[28]截至2018年3月底,该集团资本总额为1478.73亿日元,员工总数为45762人,净销售额达22049亿日元,营运收入达1565亿日元,国内外分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共257家,制造、加工和销售的产品主要包括:①纤维和纺织品;②高性能化工产品;③碳纤维复合材料;④环境和工程相关的设备和应用材料;⑤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制药和医疗设备及其他。对该集团伴随经济转型所经历的产业升级与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的分析,可能有助于我们在微观的层面上进一步认识和思考如何实现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一历史课题。
(1)东丽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结构变革轨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日本人造丝的国产化需求为背景,1926年1月,由三井物产出资,东洋人造丝公司(即东丽)建立。[29]随着工厂的开工,生产与销售渐入轨道,1934年7月,公司在东京和大阪的股票交易所上市。而事业经营的稳步与企业的成熟发展,还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与实现高速增长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公司在生产方面除人造丝外,相继建立起了尼龙、涤纶等支柱性生产项目,并研发和量产了尼龙树脂和聚酯薄膜,使公司利润有大幅增长。例如,因人造丝与尼龙项目发展顺利,1955年公司的利润额在日本国内所有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位。同时,公司在管理上引进美国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并不断尝试将其与东丽积累的人才培养经验相融合,确立了“东洋人造丝服务于社会”的公司理念。进而,为贯彻这一理念,公司投资10亿日元成立了“财团法人东洋人造丝科学振兴会”,捐助基础研究。
纵观东丽公司90多年的历史,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伴随不同时期的结构变革取得的。[30]它的第一次事业结构转变,发生在1971~1986年。面对高速增长后的经济转型与日美纤维贸易摩擦发生的事实,东丽在结构调整上确立了两大业务发展领域。[31]其一,实施纤维生产的技术革新和事业结构改革,[32]在强化加工体系、与服装厂商合作加强营销的同时,坚定地把高附加价值产品开发作为合成纤维事业的发展方向;其二,依托东丽的技术优势,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新事业。[33]开发临床应用的医药品、医疗材料以及印刷材料等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34]1985年的日元升值和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经济艰难发展时期,东丽的再一次结构调整是以推进集团化管理和全球化经营加以应对的。[35]在调整与改革中实施了“核心事业存留与全球化”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变,构筑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跨越四大地域的全球化生产体系。中国江苏的“南通工程”[36]就是在这一时期启动和着手建设的,逐步形成了聚酯纤维聚合、制丝、纺织、染色的一条龙生产体系。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快速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这两件在亚洲发生的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好事,成为东丽再次进行结构调整的重大契机。在基于对日本的社会结构与自身经营问题深刻反省的基础上,[37]东丽通过汇总各部门的改革措施,提出了以谋求经营思想的转变为要务的改革方向,即从过去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事业形态,过渡到为顾客创造新价值、提供解决方案的新型事业形态,努力促使东丽在21世纪快速成长为高效益集团公司。为克服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对公司经营造成的巨大冲击[38],东丽最近一次结构性调整是面对困境推行无禁区的改革,主要通过提高总成本竞争力[39]、革新业务体制[40]、推进发展战略[41]三项全公司项目加以实施。进入2010年之后,克服了经营危机的东丽以持续的创新为动力,着意在完善企业治理机制过程中,[42]转向进取式经营,将企业的工作重心转向促发展的战略轨道,包括拓展成长领域和成长国(地区)的业务,投资设备与研发,培养和储备人才,提高竞争力和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2)东丽公司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作为日本纤维工业的基础和主干企业,东丽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企业成长的不同时段有效地克服发展危机,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其在变革与创新方面的路径和特点是值得我们着重关注与思考的。
其一,更新设备,调整组织,基于技术积累打造高质量产品,力争在传统的纤维领域获得国内与国际的最强竞争力。东丽从最初的人造丝生产企业发展到今天在高端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建树的高科技生产企业的过程中,曾与其他企业一样伴随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变化,数次遭遇生存危机与发展困境。其中突出的是在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带来出口方面的巨大冲击,致经营业绩下滑,同时伴有媒体的“纤维工业衰退”和“东丽营销末路”的宣传。但这些都未能使东丽放弃纤维的生产与经营,相反,东丽却将纤维生产作为公司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加以巩固与提升。当时,东丽公司明确地提出“重新焕发合成纤维事业活力”的方针。[43]东丽为什么没有放弃这个常人看来的夕阳产业?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东丽公司对纤维工业市场的深刻洞察,[44]以及对自身优势的清晰认识。[45]企业史上的事实表明,两者在东丽应对危机与转型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可见,东丽是把应对危机与发展建立在从企业实际出发这一基础上的。
其二,瞄准趋势,立足国情,采取恰当的技术路线与创新组织,适时开辟有前途的新领域,使企业站在高科技的前沿。作为一家公司的创立与当时的舶来品人造丝的国产化相联系的企业,东丽的成长与变革始终是与企业的技术进步相联系的。在战后经济起飞的第二年,即1956年,它就建立起了自己的中央研究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1962年,为充实基础研究和鼓励自由创新,又建立了基础研究所。东丽之所以能够对本领域前沿技术趋势有相对准确的把握,以材料技术的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与它较为完备的研发体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东丽的研发组织与研发投入参见图2、图3)。[46]当然,从新技术的开发到运用新技术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还需要恰当的技术路线的运用与有效的组织,而这方面恰好是东丽的强项。从它的企业实践观察发现,东丽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多发生在其原有技术的延长线上。[47]这样做的好处是创新基础扎实、创新成功的概率更高。同时,有效的创新组织能保证它的新技术产品研发与生产既充分考虑其产业基础,又可以兼顾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从而使新产品开发与新事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48]

图2 现阶段东丽的研发组织(2017年4月)
资料来源:东丽株式会社:《东丽90年史(1926—2016)》,株式会社出版文化社,2018,第561页。

图3 1996~2016年东丽的研发投入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东丽株式会社:《东丽90年史(1926—2016)》,株式会社出版文化社,2018,第573页。
其三,以工业创新为纽带,在处理传统事业与高科技事业的关系上,有序衔接、合理协调,在两大事业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中完成自身向高科技企业的历史蜕变。在东丽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纤维事业2019年在公司的产品目录中、机构部门的设置上以及在事业发展的规划里,始终都处于核心业务的位置。其原因就在于,纤维事业是东丽集团技术体系的基础与发展的根基。查看企业经营的历史档案,截至2019年,不论是其高性能化工产品、碳纤维复合材料、环境和工程,还是生命科学等东丽的各项新事业的发展,都与这一基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新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又给整个集团传统事业的变革与提升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使其能够在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推出新的产品[49],以至于最终可能将其变为新材料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是有了两者的这种有机协调,才使东丽在事业的发展上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度,即能够根据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选择发展的重点产业,根据投资的目的选择发展的项目和企业运作形式。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这种协调式发展,是在东丽称作“融合”的开放条件下运行和展开的。东丽认为,复杂的创新是不能够仅依靠内部优势来完成的,必须与外部合作进行共同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