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16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问题的提出:当今时点为什么要讨论与推进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我们致力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的一年。也就是说,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历史节点。大力推进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应对外部冲击、破解内部转型难题的正确方向。于是,最近一个时期,为推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减税、降费和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等各项措施,正在各地、各部门,以各种方式逐步得到落实,企业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有了巨大的改观。从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以及2019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来看,这些措施对工业企业的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5月工业生产数据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占规模以上工业13.8%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4.4个百分点。同月,41个大类中的22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加快。同期统计的605种主要工业品中,有325种工业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1]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许多制造业部门中,企业因利润微薄而面临倒闭风险的情况依然存在。而且,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7月27日发布的消息,2019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4%,其中制造业下降4.1%(见表1),尽管受到企业改革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尚且有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问题是存在的,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对有关工业的高质量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表1 2019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表1 2019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续表

1.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我们要实现的工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比如说,是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吗?回答是肯定的。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中国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许多高科技产品,中国从无到有,从满足国内市场到走向世界市场;[2]中国的一些先锋企业,也从在国内脱颖而出到站在世界的高端位置。[3]但是就高科技产业的整体水平而言,中国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4]因此,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来引导中国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不过,这还不是高质量发展的唯一内容。因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它需要其他产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例如满足高科技产业需求的材料供应、维持高科技产业运转的产品使用对接等,都是需要高科技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部门配合完成的,这是由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

那么,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吗?显然发展是必要的,因为它的发展代表着新的产业趋势和时代潮流,任何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这种趋势和潮流。况且,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现代工业文明上起步较晚,要追赶上工业发达国家确实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在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中,中国有可能与那些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例如,在那些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关的产业部门、与网络技术和市场联系的产业形态创造等方面,中国不仅已有不俗的表现,而且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所以,这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但是,这仍然不能和高质量发展简单地画上等号。因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工业大国,中国存在多样化的供给结构,相应的市场需求亦有不同的层次,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长期共存与融合发展,应当是中国的一种现实选择。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远一点将会看到,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与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的跨界融合将使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边界逐渐模糊。所以,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大国产业系统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2.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消除认识上的偏差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工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存在事实上的认识偏差。特别是伴随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向先进制造业迈进战略的提出,一种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割裂性认识逐渐蔓延。[5]例如,一些专家学者在解读十九大以后的实体经济发展时,就习惯于将传统的煤炭、钢铁、纺织等产业的发展单纯地与化解产能过剩挂钩,认为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降,取代它们的则是新能源汽车、高铁和生物制药等产业,并将后者称作先进制造业。显然,他们并未把先进制造业视作通过各制造环节的高科技应用实现优质、高效、清洁、低耗的制造业整体,并不认为它们是一个彼此存在有机联系的完整产业体系。因此,有一些地方的工业主管部门对产业升级的认识感到迷茫,认为“转型”就是对传统产业的关停并转,投资即等同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一投入;[6]一些地方政府一味热衷于高科技产业发展,以至于不论是否具有资源、技术与人才优势,一拥而上,而对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不闻不问,从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高度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7]可见,对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割裂性认识(至少是不完整性认识),不仅不符合当代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趋势,而且影响到了我国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8]以至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他的一篇《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章中专门指出“要纠正认识偏差,不能把新动能简单理解为就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9]国家发改委刚刚推行由煤改油变为推广清洁煤炭的策略,说明一些国家部委开始意识到并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3.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关注基础与薄弱性环节

从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角度看,要解决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首要的事情是从当前的国情和产业实际出发,弄清楚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薄弱环节。在当前中国的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比80%以上的是传统产业。也就是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与市场空间”。[10]但我们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重要的理由是,与发展高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相比,人们远未认识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中国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事实上,中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主导的战略新兴产业,而且需要下大力气从事以高科技应用为主要环节的传统产业改造,以避免相互掣肘,获得制造业链条整体的协调与同步性高质量发展。一个微观的例证就是,中国不但需要华为在创新基础上的芯片设计,也需要更多能够在工艺上实现先进设计的制造企业。而且,用演化的观点看问题,伴随技术进步与制造业在当代的新发展,传统产业变身为高科技产业也是存在巨大可能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量巨大、门类齐全的传统产业,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工业发展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利器。但调查显示,数量多、涉及面广的传统产业改造,不仅是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环节,更是目前发展的薄弱环节。[11]

那么,通过何种路径提升这个薄弱环节的发展质量以加快完成中国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对后起大国日本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比较,即深入工业领域内部,通过对日本纤维工业与东丽企业转型轨迹的研究,来探讨大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路径,将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