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各领风骚数百年
“哦,这位小友也有诗才?”
就在众人将朱允炆和方孝孺二人团团围住的当口,来复走了过来,轻声说道,
他身形适中,面容和善,
当他走过来的时候,喧闹的众人顿时都安静了下来,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不知道是光线原因还是注视着他的人很多,
朱允炆感觉这个来复整个人都透露着一种“高僧气质”,
而他看着朱允炆时,眼中同样闪烁着异样的神采。
“我不会作诗,只是听人吟过几首,强行记下来,那位友人并未公开朗诵过,恰好又符合此时此地此景,故拿来一用。”
友人,旁听,强记.....
朱允炆先给自己buff叠满了,
他这记忆里是真不会作诗,原来的记忆更是只知道意象分析,思想情感之类的,对格律一窍不通,
要是被人问到和诗歌有关的专业术语,他立马就两眼一抹黑,啥也不知道了。
“小友谦虚了。”来复笑着说道,伸手示意,“请。”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朱允炆背完之后,环视一周,
发现众人脸上都浮现一抹古怪之色,
不少人更是捂住了脸,似乎是不想让笑容被旁人看到,
没有人欢呼,没有人喝彩,更没有人出言“赞美”,
不少人也受到笑容感染,有没听清的凑进来问,更是笑出声来:
“小友,你那友人年纪不大,语气不小咧。”
“李杜的诗都觉得不新鲜了,哈哈。”
“便是给他一辈子,恐怕也写不出那种诗吧?”
一时之间气氛有些尴尬,
朱允炆的双颊霎时间就爬满了红霞,
不是,说好的虎躯一震,尽皆朝拜,
绣口一吐,皆交口称赞呢?
怎么都在笑?
就连来复也好不容易才忍住,咳嗽了两声低声道:“咳咳,小友的友人谦虚了。”
虽然这句话和上一句表面看起来差不多,但传达出来的意味却多有不同,
听到这话,朱允炆当即就不乐意了,大声说道:
“诗才有什么用?报效国家靠的是经世之学!吟诗作对,本来就是小道。”
此言一出,配上他涨红的脸,更像是在给自己挽尊了。
“也算你这友人口气大,这等狂悖之言,我再投一次胎也说不出来。”
“我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年纪轻轻的神童啊,难道他已有功名在身,是新到金陵的举人?”
“这国子监的贡生我都认识啊,没见过这么一位。”
“自比李白杜甫,独领风骚数百年,哈哈哈,我忍不住了。”
“哈哈哈哈哈哈!”
欢乐的气氛弥漫开来,不多时便传到了广场的每一处,
甚至不少经过的人看到了这里的热闹,都挤了进来,想要看看那个大放厥词的“神童”到底是谁。
听到这些人的言语,
朱允炆饶是脸皮厚如城墙,当着朱元璋的面拍马屁而面不改色的人物此刻也有些恼了:“诗文有何用,当今科举,录的乃是经世致用之才!”
“李白可为皇上做过贡献,为百姓做过好事?不过成日游山玩水,伤春悲秋,什么‘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个写诗的,有什么好追捧的。”
“还有杜甫,活着的时候连个有实权的官职都捞不着,眼见得山河破碎,家国沦丧,却只是成日里五言七言地针砭时弊,什么三吏三别,老百姓过得苦不苦老百姓自己不知道吗?需要他来说?他不过是向上行谄媚之事,一生所求也是为官施政,官小了觉得委屈,官稍微大点就什么都干不了.......”
朱允炆此言一出,
广场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场内或站着或坐着,几乎所有人都看向了他,
脸上再无笑容,
取而代之的,是喷薄而出的怒火,
有些人的眼神甚至可以把朱允炆给活剥了,
已经有人蠢蠢欲动向朱允炆走来,似乎是准备直接给他点颜色看看,
其中不乏身材壮硕之辈,面露厉色,眼带凶光,骇人得紧,
看着围着自己的这些择人而噬的目光,
朱允炆缩了缩脑袋,躲在了方孝孺身后,
虽然当朝皇帝推崇“经义之学”而贬低诗歌的重要性,甚至提出了诗文“难登大雅之堂”的观点,彻底将诗文摒弃在科举考试录用人才的方法之外,
但在文人界,写诗依旧是自带光环的一件事情,
因为诗的确代表了学者对文字的精炼能力和把玩能力,可以说是在方寸之间构建城堡,因此诗歌仍旧是位于文学至高殿堂的一颗明珠。
后世之所以诗歌没落不是因为诗歌不好,
是因为诗歌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陶冶情操之外越来越没用,逐渐流变成了一件小众的爱好。
但在洪武年,
唐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依旧被文人所推崇,是很多文人心目中的偶像,
他们也和后世一样,会通过大型的诗会,文会表达对偶像的喜爱,抒发自己的情志。
朱允炆承认自己低估了粉丝们偶像崇拜的狂热:“各位,我并非贬抑李杜,只是陈述事实而已,他们为官,既没有为当朝做过什么,也没有为后世留下什么,一生为官的全部作为,甚至比不上一首流传至今的诗作。”
来复微微一笑,
这小子聪明得很,诡辩转移话题,
明明之前说的是他们做官无所作为,不值一提,
这下突然就转口说是和诗名的比较了。
“那又如何,诗名也能流传千古!”
有个精壮的汉子气势汹汹地冲了过来,
“李杜不为官又如何?照样比那些狗官们做得好!”
朱允炆瘪着嘴,忍住了吐槽的欲望:是啊,不干就好。
“阿弥陀佛!”
来复挡在了匹夫一怒的李杜狂热粉丝们面前,
“各位施主,佛堂清净地,莫要动粗。”
“阿弥陀佛,来复禅师,这孩子前来搅闹诗会,出言不逊,实在是令人气愤,我心中这一口恶气实难咽下,更况且,刚才他也不尊重你!”
“阿弥陀佛,小僧身上并无可敬之处,这位施主既然已经来了,礼敬佛祖便足够,各位汇聚一堂修建这尊破败的庙宇,仰赖各位对佛祖的礼敬。”
来复认真地说道,
“况且,这位小施主说的是事实。”
“这位小友的友人的重点在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不是贬低李杜两位的诗名,而是希望各位都能像李杜一样,流芳百世啊。”
他温纯的解读一出,才瞬间引起了共鸣,
“禅师说得对。”
“仔细想来,的确如此。”
“禅师果然禅心独到,化腐朽为神奇。”
“呵呵,真现实,我说就是狷狂,来复说就是好话。”朱允炆嘟囔道,“夸你们还不乐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