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章 诗乃小道
秦淮河畔,
朱允炆和方孝孺一前一后走在前往逢初寺旧址的路上,
“你会不会写诗我不知道,反正我听说是有个叫来复的和尚,在以诗会之名,筹款重建旧逢初寺。”
“哦。”
“所以我不准备给钱,你别被忽悠两句就把身上的银子都掏出去了,你这个月工钱还没发呢。”
“知道了朱爷。”
“那个来复是不是之前来过?没筹到什么钱?”
“臣不知。”
“你能不能多说两句,不就没功名吗?至于让你难受成这样?当我的老师难道还不够让你有成就感吗?”
“.......”
有成就感才怪了,
哪次你提问不是摁着我的头把我的话全部反驳了?
方孝孺无话可说,
伺候朱允炆这个皇孙比伺候一百个少爷还要痛苦,
至少教授其他家里的少爷他想不教就不教了,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但皇孙不仅打不得骂不得,还比他聪明的多,每每堵的他说不出话来,令他对自身的存在也产生了一些怀疑,
他感觉有一个庞大的阴影笼罩在自己身上,无时无刻不压制着他,令他喘不过气来,
没错,朱允炆正是在cpu方孝孺,但又不是在cpu方孝孺,
毕竟作为一个文人,只会背书是没有用的,
大明长治久安,需要的不是一个背书背到魔怔,只会照搬书中故事典例的太师,
而是一个有自我思考能力的方孝孺,
朱允炆在心底里默默叹气,觉得方孝孺什么时候能鼓起勇气有理有据地反驳他一句,就算成功了。
一路再无言,
两人走到逢初寺旧址前,目之所及尽是衰墙烂柱,
视线穿过敞开的庙门往里看去,
年久失修的墙角爬满了青苔,庙中耸立的佛塔多数倒塌,余下几座积满灰尘的塔基,
整个寺庙透露着一股腐朽衰落的气象,
大雄宝殿前吊着十几个灯笼,照亮广场,
广场上摆了满满当当数十座蒲团,廖廖几个边角位置还未有人占下,
朱允炆拉着方孝孺快步走了过去,坐在门口靠右的角落,
和尚还没来,他转头四下打量看顾,
来到这里的文人大多老腐,没几个青年才俊,不少在闭目养神,
其中不乏国子监学生,缙绅和几个喜欢附庸风雅的商贾,
有些他在国子监或皇城里亲眼见过,
有些他听交谈言语,能推断出来些许身份信息的线索,
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见过他,也不认识方孝孺,只是瞥了两人一眼,便不再关注。
肯来到这里的,大概率是真想给寺庙重建出把力的,脸上都带着几分和蔼,看上去倒是慈眉善目的,
不多时,待蒲团坐满,穿着一身灰色僧袍的来复踱步而出,冲着众人行礼:“多谢各位赏脸,前来参加诗会,小僧有礼了。”
众人顿时全部起身,拱手还礼,
朱允炆瘪瘪嘴,站了起来却并不回礼,
“逢初寺虽破败,你既来此,为何不行礼。”
“你既然不礼佛,不要进来就是。”
“你可知道来复高僧曾在灵谷寺讲法?”
不少人见到朱允炆这番举动,颇为不满,纷纷出言指责,
也有人把矛头指向了方孝孺,
“小孩子不懂事,你大人还不懂事吗?”
方孝孺怒目而视,嘴巴却好像被缝上了一样,脸憋得涨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他心里也不知道怎么反驳,
这里是寺庙,的确需要尊重,礼敬佛祖,
但朱允炆可是千金之体,哪里是你们能随意置喙的?
可朱爷又不允许他随便暴露身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就在方孝孺脑袋宕机的当口,朱允炆叹了口气:“我看这里热闹进来瞧一瞧,怎么样,不许吗?”
“要对佛祖有敬畏之心。”
有人认真地提醒,随后便无人再关注他们,
主要是不想和一个小孩计较,耽误了听高僧来复讲法。
“看来是真没人认识我啊,长居在东宫之中,我这也算是体会到一把有名无实的感觉了......”
朱允炆在心底里默叹,然后便听来复说道:“诸位前来赴会,小僧先赋诗一首,全当抛砖引玉了。”
众人顿时欢呼起来。
听和尚要赋诗了,朱允炆赶紧戳了戳方孝孺的腰:“今天会赋诗的应该都会来两句,你也来一首,别给我丢脸。”
方孝孺点点头,眼神坚毅。
随后便听到来复高声吟道:“佛光殊胜照禅林,礼佛焚香沐慧心。慈悲殊德泽群品,心皈净土证菩提。”
“好!”
顿时满堂喝彩,无人不交口称赞。
有人高喊道:“江东贾家捐银三百两!”
随着他高声喊出,不少人也陆续“打赏”,
虽然是大明宝钞,通兑数额换成银两大打折扣,
但毕竟是白花花的银子,来复穿行于人群中,亲自拱手行礼,言念佛祖,道声“多谢”,
不多时,来复手上就拿了一叠宝钞,粗粗算下,至少有了五六千两之巨,
朱允炆感觉这副场面就好比是漂亮小姐姐在唱歌,土豪大哥刷火箭打赏,
获取的都是情绪价值,
但他咂摸着嘴巴,心想这和尚可是想从你们口袋里掏钱啊,你们就这么有钱吗?
皇帝家都勤俭节约,你们这钱不想着建设国家,跑来建设寺庙?!
不过他心里还是很欣慰的,方孝孺很听话,没有上头,反而默默捂紧了口袋,
他那点钱,连人家零头都够不上。
随着第一轮打赏结束,不少文人都站起来开始和来复唱和,
不过他们的主题不局限于礼佛,而是五花八门,各有可取之处,
听来倒是此起彼伏,配合他们抑扬顿挫的声音,很是悦耳。
见朱允炆摇头晃脑很是沉浸,方孝孺低声问道:“朱爷,你要赋诗一首吗?”
“不写不写,写诗乃小道耳。”
朱允炆很是自然地回答道,
主要是他从小到大都是以诵读经义,书写政治书表为主,
倒是读过不少古诗,可惜没有诗才,根本不会写,
所以直接顺口就回答了。
然而此言一出,直接惹得不少人都投来了友善的目光,
不是你一个小孩混进来,不礼敬佛祖就算了,还贬低诗歌?
要知道诗歌乃是文字凝练至极的结晶,
代表着诗人思想和智慧的最高峰,
自古至今多少文人因诗作而名流千古的?
这小子,竟然说诗歌乃是小道?
这比贬低他们的诗还难受,
堪比直接贬低,侮辱他们的人格!
“黄口小儿,不知不怪。”
“若不懂诗文,就不要随便言语。”
“又不礼佛又不懂诗,说什么诗乃小道尔,他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听到这句话,本来认为他不过是个小孩子不予计较的文人们都坐不住了,
甚至连一些商人也对他进行批判:“说诗歌乃小道,恐怕他根本不懂诗吧。”
“一个小孩子,能懂什么诗歌?”
“呵呵,徒增笑耳,还是赶快离开吧,这种地方根本不适合你们主仆二人。”
甚至直接有人身攻击方孝孺和朱允炆,
“瞧这人穷酸样,一看就不是什么有钱人家。”
“这孩子,怕不是刚开蒙吧,恐怕字都不识几个。”
就连来复的目光都投了过来,看向朱允炆,面露疑惑,
方孝孺不免有些恼羞成怒,厉声道:“住嘴!你可知道我们是......”
他一气之下刚准备自报家门,便被朱允炆拦了下来:“各位,小子不才,倒是有诗一首,烦请各位有才有德之人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