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治世能臣,乱世英雄
“一百二十张,总共二十四文。”
道长任熙却没兴趣去细数,一脸惊讶问道:
“居然不用算筹,你精于算术?”
任熙听闻后两眼放光,激动地抓住余化龙的手,越握越紧。
在北宋,经历五代十国乱世,各种学术都出现断层。
没有算筹辅助,数学是非常困难理解的概念。
但他一个文科生,哪知道什么神算之法,就很简单的乘法。
不过一想到他们用的汉语数字,怕是真比较难理解。
“道长,这只是普通的心算,只要你足够穷,你会发现自己潜力极大。”
任熙眼神困惑,没穷过的人根本不懂。
余化龙只好换个说法:
“天将用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任熙立马会意,看来古代知识分子就吃这套。
“小兄弟你着急画符,莫不是以后不画符了?”
余化龙没敢坦白,他和陈家的恩怨不便对外人提起。
富人从来都是寺庙僧道的主力消费人群,谁知道他们是否有联系。
他只能委婉地说自己希望家中读书,不能因为画符荒废学业。
但见道长一脸若有所思,喃喃自语:
“这数量也不够,要是你能在家里画符,那该多好。”
余化龙太惊喜,还可以在家办公?
这简直太好了,他连忙求证:
“若蒙不弃,小子定当为道长分忧。”
任熙沉吟,长叹一声:
“我倒是想,只是这未免强人所难,还是算吧......”
余化龙当然不想错过机会,追问之下,才知道任道长是担心符箓真经原本丢失。
他能在这温县经营道观,也是祖传家业。
一身本事,全在这本书上。
他画了大半辈子符,也没能记全里面的繁多符箓。
“算了,符箓一道繁乱庞杂,一圈一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意义截然不同。”
任熙唉声叹气。
“任道长,或许我可以一试。”
余化龙站直了身,攥紧手中笔杆。
任熙一脸惋惜:
“我寻仙问道二十年,尚且无法完全记住符箓真经的内容。
更别提画符所需的金甲黄纸,一张就要七十文,可不能随便乱来。”
余化龙灵机一动,一张纸可以画十六道符。
任熙接受他的失误率在一成,可是他一直成功率百分百,根本没出过错。
如果他提高速度,每天能画一百六十道符,那他一本可以省下一张金甲黄纸。
加起来一天能挣超过一百文,高出一工匠三倍有余。
命运很不公平,每个人一生中可以遇到的机会次数差天共地。
但天道无情,它的公在于,机会只会等你二十秒。
余化龙以为任熙是在心痛纸:
“倘若失败,在我工钱里扣便是。”
他说罢就屏息静气,一头扎进去开始画符。
任熙修的是一个后世的小众道门,号曰“楼观道”。
此宗在晚唐至北宋大为流行,所谓楼观者。
其实是出自周人尹喜“结草为楼,夜观星象”。
老子之《道德经》五千言,皆由尹喜传授“道要”,成就道之源头。
任熙的宗门,主张“食炁吞符”驱邪治病。
神怪学说,余化龙半点都不信。
但楼观道的“道以济世度人”和“老子化胡论”,他深表支持。
工作就是工作,信仰并不影响余化龙的表现。
任熙虽然年近半百吗,也是头一遭亲眼看见有人能一气呵成。
把楼观道主张的二十四星宿符箓完整无误地画出来。
二十四星宿,分别对应二十四种民间常见的疾病。
余化龙手中的朱砂笔,化作龙飞凤舞,没有一个动作多余。
任熙被他的成果震撼得无以复加,道心差点被毁。
最终同意让他把符纸带回家制作,旬日回来交货一次便行。
余化龙坚持考科举这件事,任熙本人是非常反对的。
在他看来,科举的路子跑偏了。
费尽千辛万苦只能当个小官,皓首穷经一辈子,想见皇帝难如登天。
可他楼观道不同。
神仙一道稍有所成,可以直达天听,此谓之“坦途”。
离开六合观的余化龙,背着一箩筐金甲符和朱砂矿物原料,活脱脱的宁采臣形象。
旬日就是十天,消化这些材料全部变成符箓,就能赚一贯。
作为一个矢志科举的杰青,家里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文房四宝说不过去。
于是便去了市集,幸好陈家势力再大,也不能面面俱全。
但囊中羞涩,就是买不起又能与何人说?
最终还是从老板介绍下,去温县唯一一家私塾外碰运气。
原来学生倒卖拿文具古已有之,骗家里钱是每个学生的共业。
过些时日又以勤奋读耗费笔墨为由,着家人重新添置。
余化龙也好奇,大宋的私塾到底什么情况,于是背着一箩筐金甲纸出发。
食炁吞符不能让人治病驱鬼,但他食符纸而肥,赚的钱却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
开宝二年的温县,还只是个边陲小镇,县里只有一个读书人。
沈夫子,自号温县三绝,笔绝、诗绝、画绝,从来没人见过他的作品。
但是所有人都看过,他参加晋高祖石敬瑭时的科举吿身。
据说他在最后策论环节大骂石高祖分割天下,罪莫大焉。
至于真假,无人得悉。
感谢黄巢“天街踏尽公卿骨”,圣人学问已经可以在市井私塾学习。
余化龙没等卖文具的小孩哥,却等来名动温县的沈卓,沈三绝。
沈卓看起来仙风道骨,论风度翩翩丝毫不输六合道长任熙。
他远远望见,已觉此人甚是不凡,所谓富有诗书气自华,此刻具象化。
上次向吕端求师被拒绝之事殷鉴不远,这次余化龙打算以不变应万变。
谁料对方刚一见面便脱口而出: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此刻,懂不懂历史的人都沉默了。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出自《三国志・武帝纪》;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出自《后汉书・许劭列传》。
本来只是寄托撰史人的个人政治立场,意思大家都懂。
沈夫子这逆天组句能力,属实倒反天罡。
这恰当吗?
这合适吗?
余化龙不知道在旁人看来,此刻自己是何等表情。
但是接下来沈夫子的问题,更让他眉头一皱。
“《千字文》乃众所公认的蒙学教材,我且问你。”
“回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