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及其伦理价值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麦克尤恩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

自《外国文艺》杂志于1992年首次刊载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临死的瞬间》以来,迄今为止这位英国文坛巨擘在中国已经“旅行”了三十多年的时间。2018年10月25日,麦克尤恩首次来到中国,出席了中国人民大学的“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的颁奖仪式,发表了以“数字革命”为主题的演讲。随后一周,麦克尤恩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与中国读者见面,并同当代中国作家李洱、格非1、小白、孙甘露就虚构写作等论题展开对话,成为2018年冬中国文坛的一件盛事。

本节旨在回顾梳理30年来国内学界之于麦克尤恩的翻译和研究,希图由此展呈麦克尤恩在我国的接受与批评轨迹,重点考察、分析我国学者在麦克尤恩作品翻译及其作品主题、叙述笔法、语体风格、理论视角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当下麦克尤恩研究的某些不足与缺憾,以期对我国未来的麦克尤恩研究有所启发,进一步拓展麦克尤恩作品的批评空间。

迟来的英伦风景:麦克尤恩作品的翻译

在为麦克尤恩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中文版写序的时候,著名作家余华难掩心中的遗憾,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文学界和读者们以奇怪的沉默迎接了这位文学巨人。”2 可以说,余华先生对麦克尤恩在国内研究现状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确实,与西方学界的麦克尤恩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这位当代英国文坛要人的关注和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相关研究成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非常逊色。不仅在麦克尤恩的研究上如此,而且在麦克尤恩作品的翻译上也同样起步缓慢,因此用“沉默”来形容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学界之于麦克尤恩的接受,并不为过。

20世纪90年代之前,麦克尤恩作品在国内的翻译与研究完全处于空白状态。 199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旗下的《外国文艺》杂志第2期刊发了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临死的瞬间》(汪义群译,现译名《既仙即死》)。这是麦克尤恩作品首次登陆中国。在译者前言中,汪义群先生不仅对作者麦克尤恩做了简要介绍,而且还对该短篇小说做了较为中肯的批评。他认为:这部“作品揭示了一个充满占有欲的富人的变态行为,由于以第一人称叙述,因此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了细致而深入的刻画”3

此后,麦克尤恩作品开始缓慢进入国人的阅读视野。 1998年,《外国文学》杂志第6期刊载了麦克尤恩的两篇短篇小说:《两个片段:199—年3月》( “ Two Fragments: March 199—” ,1978;左晓岚译)和《周而复始》 ( “ To and Fro” ,1978;张继革译) 。令人欣喜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麦克尤恩的译介工作迅速升温。就文学期刊对麦克尤恩作品的译介而言,《外国文艺》用力最多。除在20世纪90年代刊载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临死的瞬间》之外,21世纪伊始,《外国文艺》杂志第4期刊发了由杨向荣翻译的麦克尤恩的4篇短篇小说,分别是《立体几何》、《在被窝里》 (现译名《床笫之间》)、《蝴蝶》以及《最初的爱情与最后的仪式》 (现译名《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 。 2004年,《外国文艺》杂志将麦克尤恩的经典作品《赎罪》(郭国良译)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在该刊的第3期、第4期、第5期连载刊出。 2006年,《外国文艺》第6期又刊载了麦克尤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水泥花园》 (裘德译)。此外,国内权威刊物《世界文学》杂志也加入推介麦克尤恩的行列之中。 2005年,《世界文学》第5期刊载了麦克尤恩的5篇短篇小说:《关在橱窗里的人对话》 (杨向荣译)、《夏季的最后一天》 (杨向荣译)、《三月断章》 (粟瑞莲译)、《色情作品》(任吉生译)、《一只被供养的猿猴的思考》(任吉生译)。

进入21世纪之后,麦克尤恩作品的翻译开始掀起热潮。一方面,期刊继续翻译麦克尤恩的短篇作品和长篇选段;另一方面,各大出版社开始竞相购买麦克尤恩作品的中文版权,接连推出译作。一时间,麦克尤恩成了中国文学翻译界的宠儿。 2001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阿姆斯特丹》 (王义国译) 。2003年,该社又出版了《时间中的孩子》 (何楚译) 。 200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赎罪》 (郭国良译) 。 2007年,新星出版社出版了《阿姆斯特丹》 (丰俊功译)和《水泥花园》 (冯涛译) 。 200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星期六》 (夏欣茁译) 。同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在切瑟尔海滩上》 (黄昱宁译) 。 200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出版了麦克尤恩的儿童小说《梦想家彼得》(孙仲旭译)。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对麦克尤恩作品的翻译达到高峰。201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麦克尤恩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潘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只爱陌生人》(冯涛译,又译《陌生人的安慰》《陌生人的慰藉》)、《黑犬》(郭国良译)、《无辜者》(朱乃长译) 、《床笫之间》 (周丽华译)等4部作品。 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重磅出击,一口气连续出版了《阿姆斯特丹》(冯涛译)、《水泥花园》(冯涛译)、《爱无可忍》 (郭国良、郭贤路译) 、《星期六》 (夏欣茁译)等4部作品。 2012年,译林出版社重新推出《时间中的孩子》的中译本(何楚译)。作为国内出版麦克尤恩中文作品最多的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12年不仅推出了《水泥花园》《只爱陌生人》《在切瑟尔海滩上》的中英双语版,而且还翻译出版了《日光》 (黄昱宁译) 。 《外国文艺》杂志在2012年第6期以“聚焦”栏目的形式推出了麦克尤恩专题,不仅刊载了《巴黎评论》杂志在2002年对麦克尤恩的采访,而且还发表了麦氏早年的三篇短篇小说——《十字路口》 (严春妹译)、《无题》 (郭国良译) 、《沉沉睡眠,浅浅睡人》 (郭国良译) 。 201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推出了麦克尤恩的间谍小说《甜牙》 (黄昱宁译)的中文版。 2017年3月,麦克尤恩的《儿童法案》 (郭国良译)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2018年,为了配合麦克尤恩的中国行,上海译文出版社分别推出了麦氏的长篇小说《果壳》(郭国良译)和短篇小说《我的紫色芳香小说》(黄昱宁译)。

总体看来,麦克尤恩作品在国内的翻译虽然起步较晚,但势头猛进。尤其是近十年以来,麦克尤恩的小说作品基本都有了中文译本,其中还包括其在2016年出版的最新作品《果壳》和《我的紫色芳香小说》 ,从而使麦克尤恩的翻译越来越富有时代感。然而,国内在翻译麦克尤恩的作品时,基本上是以其小说为主,忽略了麦克尤恩所创作的其他类型的作品。作为一位有着多样创作才华的作家,麦克尤恩在儿童小说、戏剧、音乐剧等领域皆有建树。由此看来,麦克尤恩作品在国内的翻译还存在用力不均的现象,对其戏剧、电影剧本等的翻译有待加强。

从“冷遇”到“慢热”:麦克尤恩研究的初始阶段

同麦克尤恩作品的翻译相比,关于其作品的批评显得相对滞后和薄弱,颇有“冷遇”之嫌。一段时间以来,对于麦克尤恩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其作品中文译者所写的前言后记式的阅读感悟和翻译体会。但这并不是说这位英国文坛名家没有走入我国学者的批评视野。 20世纪90年代初,王佐良、周珏良两位教授在其主编的《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1994)中就已经注意到了麦克尤恩。他们称麦克尤恩是“文坛新秀”,他“先以短篇小说著称”。在评析与麦克尤恩同时代的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Graham Swift) 、罗斯·特里曼(Rose Tremain) 、威廉·特弗雷( William Trevor) 、埃玛·坦南特( Emma Jennant)等年轻作家的写作风格时,王、周两位教授写道:“这批新作家在作品中把梦幻、荒诞、黑色幽默和现实融为一体,创造一个虚虚实实、可笑又可悲的天地。”他们以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陌生人的慰藉》为例,认为在该作品中,“梦幻转化为现实,现实又如同虚幻,使读者难以分清梦境和现实、真实与虚构”4 。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下,王、周两位教授能够关注到麦克尤恩,并对此作品做出如此精准的评价,充分体现了两位外国文学研究先哲敏锐的学术眼光,以及他们对当时英国文坛动态的准确把握和判断。

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麦克尤恩研究始于蓝纯女士。 1998年,蓝纯在《外国文学》第6期发表了《伊恩·麦克尤恩其人其作》及《评〈陌生人的安慰〉》两篇论文。前者不仅对麦克尤恩的生平和创作历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而且还对麦克尤恩的创作特点与风格等进行了较为独到的阐释;文章认为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作家中“最引人注目的几位之一,他的文风融合了无所顾忌和蓄意的简洁,在揭露我们自身和社会的弱点的同时,他的兴趣更多地放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操纵及由此而产生的性行为上。他将男女之间的关系视为整个社会的缩影,其间充斥着暴力与困惑,混乱与挣扎”5 。后者对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陌生人的慰藉》做了非常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小说中畸形的男女关系。蓝纯认为:在《陌生人的慰藉》中“麦克尤恩力图说明这样一种畸形的两性关系的产生绝非偶然,正是我们这个等级森严的男权至尊的社会为它的产生提供了温床”。罗伯特和卡罗琳这两位小说人物“是这个罪恶社会的罪恶观念的必然产物”。6

进入21世纪之后,麦克尤恩似乎逐渐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2000年,陆建德研究员在《世界文学》杂志第6期发表了《“文明生活的本质”——读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一文。在该文中,陆研究员高屋建瓴,对麦克尤恩的“布克奖”扛鼎之作《阿姆斯特丹》做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令人信服地阐述了小说人物之间你争我斗的权力游戏。陆先生尤其欣赏麦克尤恩的行文笔法,对此赞誉有加。他精辟地指出:“麦克尤恩的笔法极其洗练,读他的文字就像欣赏没有一点赘肉的健美运动员的肌体。作者极少描写人物的外表,他用简单的对话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正因为作者惜墨如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放过任何细节。就此而言《阿姆斯特丹》读来简直像侦探小说。”7论及《阿姆斯特丹》在学界所赚取的种种称誉,陆建德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作者“麦克尤恩用精确、清晰的语言和字里行间生动的韵味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具有纪实品质的故事和男女之间的权力游戏”8

同年,《外国文艺》不仅在其第4期再度刊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选”专辑,而且译者还在前言中对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床笫之间》做了较为简洁得当的评点。译者杨向荣认为在这些早期作品中,麦克尤恩自由奇怪的想象力就已经初露端倪,小说的情节怪诞残忍,建构了一个充满颓废、不合时宜、反常、被人遗弃的世界,但是麦克尤恩“却用优美精确的语言来承载这些恶心恐怖然而又源自普通生活的题材,麦克尤恩的作品可以说是精确描述和黑色幽默相结合的产物”9 。实际上,译者们对麦克尤恩作品所发表的前言后记式的批评也构成了国内麦克尤恩研究的一个独特部分,不乏真知灼见,为麦氏作品在国内的成功推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譬如,唐建清在《时间中的孩子》中译本的序言中对麦克尤恩的这部重要作品做出了非常独到的批评。他认为,“时间中的孩子”这一命题表现了“麦克尤恩对时间的深刻理解:时间不仅是人对外部世界存在的一种理性把握,更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或者说时间就是人的生命形式” 。因此,“‘时间中的孩子’也就是‘时间中的生命’。孩子的丧失也就是生命的丧失。这种‘丧失’不仅是孩子的意外丢失和不应有的夭折,也包括成长过程中童真和快乐的丧失”。10

同样,裘德在《水泥花园》的译者前言中也对作品的情节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评点。针对麦克尤恩的创作题材和风格,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麦克尤恩穷三十年的时间不断地用他的作品重新定义着黑暗到底能有多么黑暗,不断地探索施 受虐狂、变态性爱以及超现实情节到底能走多远”。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麦克尤恩“从来不惮于发掘骇人听闻的黑暗中心,从不忌讳所谓的变态和禁忌,但他当然不是一个廉价的恐怖批发商,他的文字简洁而且优雅,他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洞察和深挖使他笔下经常是‘不洁’的题材具有了真正的人性深度”11。又如,《世界文学》杂志在刊载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时,对麦克尤恩的作品风格做了非常精当的批评,认为“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风格奇诡。作品大多涉及谋杀、乱伦、变性癖、同性恋等令人困扰的题材,不过,这些题材经过他清晰、冷静、准确的语言过滤,反而产生了一种奇异的艺术效果,好比解剖尸体的手术刀无比抒情地跳起慢板的舞蹈,让读者离开常态,感受着艺术化的手术过程给人带来的内心冲击力”。署名为啁啾的编者对麦克尤恩的语言赞赏不已,认为“麦克尤恩的语言犹如艺术品手工工场的说明书,精确而到位”。12

尽管我国的麦克尤恩研究起步较晚,且大都以前言后记或零散字纸的形式出现,但是经过诸如陆建德等国内有影响力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家以及《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艺》等重要刊物的热情推介,麦克尤恩开始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关注,为下一个时期麦克尤恩研究热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沉寂”过后的“热潮”:麦克尤恩研究的高涨

近年来,由于麦克尤恩作品中译本的大量出版,以及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特别是电影《赎罪》的热映,使得麦克尤恩在国内的关注程度迅速提升。实际上,《赎罪》也是国内研究最多的一部麦克尤恩作品。首先,该作品的元小说特征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譬如,丁建宁在《赎罪如何可能? ——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 2004)一文中,不仅对作品做了简要介绍,同时指出《赎罪》是一部具有显著元小说特征的作品,元小说理论的运用贯穿始终。同样从元小说角度来解读《赎罪》的还有陈榕,她在《历史小说的原罪和救赎——解析麦克尤恩〈赎罪〉的元小说结尾》 ( 2008)中指出:该小说是一部具有写实特点的历史小说,其元小说结尾既体现了麦克尤恩叙述历史、再现历史的努力,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小说虚构本质的清醒认识,而麦克尤恩在小说中所采取的叙述策略契合了当代英美小说经历后现代主义洗礼后的现实主义回潮。就元小说技巧而言,张和龙在《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 2008)中认为:《赎罪》与众多的“后现代”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并没有出现作者闯入叙事对人物评头论足的情状,也没有让叙述者对读者大谈虚构的过程;作者麦克尤恩借人物身份之便让虚构人物与现代作家进行对话,由此构成了对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叙述视角和实验技巧的自觉反思。与上述三位论者不同的是,杜维平、高一琼在题为《麦克尤恩的自由国度——论〈赎罪〉的陌生化叙事结构》 ( 2009)的文章中,考察了小说先被建构后被瓦解的陌生化叙事模式。他们认为:这一叙事模式使得小说显现出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性,需要读者不时地将先前对事件和人物做出的判断进行新的审视和修正。通过置读者于不断自我推翻和自我修正的实际体验中,小说得以在充分展现其陌生化美学意蕴的同时强化了读者对主人公及其自身的自我意识觉醒的认知力。此外,还有学者从叙事学和伦理批评的视角来考察《赎罪》。例如,邹涛在《叙事认知中的暴力与救赎——评麦克尤恩的〈赎罪〉》 (2011)一文中,从“叙事认知暴力”这一概念出发,认为《赎罪》对这种暴力给予了深刻和具象化的呈现,从而揭示出进入虚构世界的危险是人类认知的普遍困境。曾艳钰在《“误读的焦虑”——麦克尤恩〈赎罪〉中的真实与误读的真实》 ( 2013)一文中,认为这部小说交织着多层面的真实与误读的真实,而这些误读是由“隐含作者”引导、布里奥妮“误导”以及读者“认同”的结果,反映了麦克尤恩对误读的焦急与对误读的警示。宋艳芳、罗媛在《谁该赎罪? 何以赎罪? ——〈赎罪〉的伦理经纬》 ( 2012)一文中,从伦理的视角出发,细致入微地探讨了谁该赎罪这一重要问题,尤其是考辨了文本内部的叙述者布里奥妮和文本外部的作者麦克尤恩之于赎罪的方式和努力,认为“《赎罪》的重心不是追究‘谁之过?’而是引起读者对自我之存在、自我之伦理意识的反思”13

《时间中的孩子》也是国内批评界关注较多的一部作品,学者们从麦克尤恩创作转型的角度来审视这部作品。龙江在《心灵的孩子、神奇的时间——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解读》(2005)一文中认为:《时间中的孩子》是麦克尤恩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他在小说艺术上臻于成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复杂的“孩子”与“时间”意象不仅巧妙地把各部分情节联结起来,同时也凸显了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找寻每个人心中的“孩子”的必要性。同样从创作转型角度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还有程心,她在《“‘时间中的孩子’和想象中的童年”——兼谈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 ( 2008)一文中指出:《时间中的孩子》以走失的孩子为线索,通过斯蒂芬、查尔斯和特尔玛影射浪漫文学、极权政治和自然科学对童年的不同构想,表明孩子既非文学家笔下完美的理想也非政治家手中统治的工具,而是人性的真实存在。就此,她得出结论:这部作品标志着麦克尤恩走出狭窄的自我空间,步入广阔的现代社会,进入创作的成熟期。与上述论者不同的是,舒奇志在《主体的欲望与迷思——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时间中的孩子〉》 ( 2008)一文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详细考辨了作品中的孩子和时间两大重要意象,窥探小说围绕着追寻失却的童年本真这一主题。她认为,作品反映了处于象征域的成年人在寻求未曾被他者欲望所引诱的本真欲望与大写的他者相遇时所遭遇的迷思和尴尬,而时间是主体连接不同界域的介质。尽管也是讨论作品中的时间这一话题,但与舒奇志不同的是,吴兰香在《线性时间与女性时间——析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时间中的孩子〉》 ( 2012)一文中,以克里斯蒂娃的“女性时间”观为参照,分析了作品中的时间编排模式与叙述结构。14

此外,国内还有关于麦克尤恩其他作品的零星研究,散见于各类期刊。如张和龙在《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 ( 2003)一文中,对《水泥花园》中人物的欲望和性意识加以解读,认为这部小说深刻透视了难以言说的青少年欲望世界,揭示了一个艰难而充满迷误的心理成长的界域,即性意识萌动后的悖谬与反常、无意识欲望的错乱与偏执、不稳定情感的变形和权力欲的膨胀等。邱枫在《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 (2007)一文中,对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家庭制造》中所隐含的男性气质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这部短篇小说通过暴露主人公“我”的言行,对传统的霸权性男性气质和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挑战和颠覆,揭示了其对非主流男性及女性的压制,并在小说结尾促使读者反思这一理想化的男性气质的本质,以期建构新的男性气质体系。郭国良等人以译者的身份,在《新婚之夜的悲剧——读伊恩·麦克尤恩新作〈在切西尔15海滩上〉》(2007)和《 “因坏情绪所累的文明”——评伊恩·麦克尤恩的〈黑狗〉16》(2010)两篇文章中,对麦克尤恩的小说《在切瑟尔海滩上》 《黑犬》分别作了内容评介,起到了一定的导读作用。著名作家余华在《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 (2010)一文中,对麦克尤恩的首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发表了颇有深度的批评,提出“麦克尤恩后遗症”这一说法,即“麦克尤恩的这些短篇小说犹如锋利的刀片,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抚摸刀刃的过程,而且是用神经和情感去抚摸,然后发现自己的神经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划痕”17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国内部分学者还尝试用新的批评方法来对麦克尤恩的作品展开解读,从而为麦克尤恩研究打开了新的维度。譬如,王悦在《镣铐中的舞蹈: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与不可靠叙述》 (2013)一书中,从叙事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做了细致分析;黄一畅在《再现·变形·挪用:伊恩·麦克尤恩的创伤叙事嬗变》 (2016)一书中,从创伤叙事的视角讨论了麦克尤恩小说的三种创伤叙事形式,即自我意识叙述、嵌套叙述结构和多重聚焦;罗媛在《移情视阈下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研究》(2017)一书中从移情角度对麦克尤恩小说做出了详细探讨。

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也为麦克尤恩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周艺在《自然和人性的较量——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日光〉》 (2011)一文中,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从性伦理、生态伦理和科技伦理这三个角度解读《日光》。通过梳理主人公彼尔德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经历这两条伦理线,她认为小说中的各种扭曲伦理现象反映了作者麦克尤恩对人性异化的思考,凸显了人性异化和环境恶化之间的张力。同样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研究麦克尤恩作品的还有尚必武。在《“让人不安的艺术”:麦克尤恩〈蝴蝶〉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 2012)一文中,他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紧扣“恋童”“弑童”的伦理主线,通过解构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若干伦理结,着力剖析了麦氏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图旨,即“通过书写极端的邪恶来承载对至善的向往,借助‘让人不安的艺术’来寄寓对崇高伦理道德的诉求”18。在另一篇文章《形式美学的道德旨归:麦克尤恩〈家庭制造〉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 2013)中,尚必武认为麦克尤恩的处女作《家庭制造》是一则自我成长的道德警示。人物叙述者“我”以自豪夸张的语调,讲述了自己进入成人世界的惊恐故事,作品“在更大层面上投射了整个青少年群体在青春期的困惑、烦恼与迷惘以及他们可能潜在的道德滑坡和伦理缺失”19。在《〈甜牙〉:原谅的伦理与情感》 (2013)中,尚必武重点考察了麦克尤恩新作《甜牙》中“原谅”行为所蕴含的伦理价值和情感元素,他认为情感使得作品中的小说人物置身于无所适从的伦理困境,由于受到伦理意识的约束和指引,小说人物的情感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和升华,并最终促使他们做出了“假背叛,守真情”的伦理选择。在《成长的不能承受之轻:麦克尤恩〈水泥花园〉的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 ( 2014)中,尚必武分析小说人物杰克、朱莉、汤姆、苏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伦理问题及其蕴含的文学价值。他认为,在父母相继离世的伦理环境中,杰克家庭原本完整的伦理结构遭到破坏,他们兄妹失去了效仿的道德榜样,难以获得正确的伦理观念和构建自己的伦理规范。同时,由于杰克等人自身的人性因子受到兽性因子的抑制,导致其伦理意识无法产生,理性无法成熟,使得他们在确认伦理身份的过程中出现了身份错位,产生了乱伦意识,并最终导致了伦理混乱。20 就麦克尤恩的《儿童法案》 (2014)一书而言,尚必武认为在该作品中,麦克尤恩假借法律与宗教之间冲突的外衣,揭示人类妄图用偏执遏制温情、用理性压制情感给儿童福祉造成的侵害。小说通过菲奥娜法官对雷切尔、劳拉姐妹的监护权争夺案,马太、马克兄弟的连体手术分离案,尤其是耶和华见证人亚当·亨利的输血案的处理,将读者注意力引至不同人群之于儿童福祉的理解。21 2018年,尚必武在《非自然叙事的伦理阐释——〈果壳〉的胎儿叙述者及其脑文本演绎》一文中,就麦克尤恩的新作《果壳》的非自然叙事特征做了精细的文本分析,重点讨论了作品中胎儿叙述者的非自然性,并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脑文本概念阐释了非自然叙事的文学教诲功能。22

此外,近期国内学界还发表了关于麦克尤恩其他作品的研究。例如,冯涛在《麦克尤恩“悬崖撒手”,〈阿姆斯特丹〉破除“我执”》(2011)一文中,以《阿姆斯特丹》为例,讨论了麦克尤恩的创作转型。杨金才在《当代英国小说的核心主题与研究视角》 ( 2009)一文中,以麦克尤恩的《爱无可忍》为例,指出麦克尤恩“是一位擅长自我反省的作家”23。他认为,该作品“将科学与虚构结合起来,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的贪婪与欲望无度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又强调科学可以增强人的知识,但排除不了人的欲望及其探索未知复杂性的需求”24。杨元在《 “爱”因何“无可忍” :评〈爱无可忍〉的理性主题》 ( 2011)的文章中认为《爱无可忍》戏剧化地呈现了爱情与理性背离的主题,并借用理性与爱情这个显性主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反宗教立场。刘春芳在《〈心理之城〉中的荒原后都市摹写》 ( 2012)一文中,分析了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心理之城》,认为该作品通过对四个人物的不同层级、不同侧面的心理现象的精准刻画,揭示了荒原后都市状貌和人性生态。罗媛在《〈黑犬〉“移情脆弱”主题论析》 (2015)一文中,从移情角度对麦克尤恩的《黑犬》做了细致分析,认为人类应该在暴力中汲取教训、反思历史。郭先进在《个人的抑郁与文化的抑郁——〈黑犬〉的创伤叙事研究》 ( 2017)中,从创伤叙事理论的角度解读了“黑犬”的形象,认为它是个人抑郁与文化抑郁的表征,是欧洲社会潜存的邪恶和暴力的来源。

引人侧目的是,国内学界在最近几年集中发表了多篇关于小说《星期六》的评论文章,一时间使得该作品成为国内麦克尤恩研究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李菊华在《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交往思想》 ( 2013)一文中,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出发,审视了作者麦克尤恩对当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工具性交往行为的批判。林莉在《论〈星期六〉的空间叙事策略》(2013)一文中,从当下流行的空间叙事理论解读了这部作品中的多层次的空间描写,凸显了后“9·11”时代人类的忧虑。与林莉相似,郭先进在《丰赡的文本 斑驳的史诗——小说〈星期六〉的空间化叙事研究》 ( 2013)一文中从水平叙述轴和垂直叙述轴的角度讨论了该作品的空间化叙事艺术,认为小说通过叙事视角和空间场景的设置,再现了文本世界中的人物面相和人情世事。申圆、史志康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景观社会》 ( 2013)一文中从“作为景观的建筑”“作为景观的商品”和“作为景观的媒介”三个层面,分析了作品中复杂的都市映像。曲涛、孟健在《解读后“9·11”小说中的道德叙事——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 ( 2013)一文中,将该小说纳入后“9·11”文学类型,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维度解读了作品中的道德叙事。宋艳芳在《小说何为? ——从麦克尤恩的〈星期六〉看小说的功能》 (2013)中从“文化话语” “伦理范式” “预言方式”和“主观模式”四个层面讨论了小说的功能。耿潇在《〈星期六〉的哥特文类属性研究》 ( 2014)中采取文类批评的研究方法,运用空间叙事理论,结合具体的文本细读,把该作品看作一部城市哥特小说,认为麦克尤恩充分利用这种文类的潜在政治功能表达了对当前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的看法。刘春芳在《〈星期六〉中的当代都市文化逻辑》 (2016)一文中,阐释了作品中所呈现的都市文化的内涵和悖论。但汉松在《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后9·11”式崇高》 (2017)一文中,讨论了作品的后“9·11”式崇高及其对于反恐主义的批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麦克尤恩还被写进了国内数部英国文学史著作。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麦克尤恩格外受到英国文学史撰写人员的注意。例如,高继海的《英国小说史》 ( 2003) ,阮伟、徐文博、曹亚军的《 20世纪英国文学史》(2004) ,侯维瑞、李维屏的《英国小说史》 ( 2005) ,蒋承勇的《英国小说发展史》 (2006) ,王佐良、周珏良的《英国20世纪文学史》 (2006) ,王守仁、何宁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2006) ,王守仁、方杰的《英国文学简史》 ( 2006),瞿世镜、任一鸣的《当代英国小说史》 ( 2008) ,刘文荣的《当代英国小说史》(2010)都用一定的篇幅对麦克尤恩的生平和作品做了简要介绍,其中不乏相当精彩的评论。瞿世镜、任一鸣两位学者对麦克尤恩更是赞誉有加,认为他的作品“清晰有力地描绘和说明了一些当代英国社会现象”,是“可读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25 将麦克尤恩写进文学史,无疑反映出国内主流学术界对这位当代英国作家艺术成就的认可。

麦克尤恩研究的未来任务与方向

总体上看,我国的麦克尤恩研究既不能和国外对麦克尤恩的研究与重视相提并论,也与广大中国读者对麦克尤恩的喜爱很不相符。现有的成果不仅数量较少,而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如研究对象过于集中、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严重;研究盲点较多、分析视角狭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成果等。为了进一步推进新时期我国的麦克尤恩研究,使之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笔者不揣浅陋,提出如下五条路径作为建设性参考。

第一,扩大作品研究范畴,提升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赎罪》《时间中的孩子》等部分小说作品,而麦克尤恩作为当今英国文坛的多面手,其创作的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譬如,儿童小说《露丝·白兰》《梦想家彼得》,戏剧《模仿的游戏》,电影剧本《农夫的午餐》《酸甜》《好儿子》等作为麦克尤恩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未进入我国学者的学术视野。未来的麦克尤恩研究不仅需要考察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而且需要将其创作的其他类型作品纳入考量范畴,有机地建构麦克尤恩创作的各类作品之间的文学生态链,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双重层面上提高我国麦克尤恩研究的学术层次。

第二,开辟新的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内涵。就研究视角而言,现有研究成果大都聚焦于麦克尤恩作品中的成长主题、时间元素、后现代叙述手法、伦理道德等论题,而忽略了麦克尤恩作品中的许多其他内容,如女性主义、历史书写、政治意识、心理再现、科技命题以及生态关怀等,批评视域狭窄,理论深度不足。若要使麦克尤恩研究在纵深上有所突破,就需要在研究视角和批评方法上开辟新的进路。学者们不妨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借鉴、援引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叙事学、生态批评、认知科学等多种批评理论,从多维视角深入发掘麦克尤恩作品中蕴藏的思想内涵,展呈麦克尤恩精妙绝伦的艺术手法,由此进一步拓展麦克尤恩的批评视域。

第三,考察麦克尤恩作品与媒介传播之间的关系。作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同时首肯的作家,麦克尤恩的成功与媒介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其自身的文学作品也经常成为电影改编的对象。迄今为止,麦克尤恩共有9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分别是《夏季的最后一天》 ( 1984 ) 、 《陌生人的慰藉》(1990) 、《水泥花园》 (1993) 、《无辜者》 (1993) 、《立体几何》 (2002) 、《爱无可忍》 (2004) 、《赎罪》 ( 2007) 、《儿童法案》 (2017) 、《在切瑟尔海滩上》 ( 2018)等。但是,“实际上,麦克尤恩对电影介入的范围要远比这个大,而且也暗示了作家介入电影世界的其他方式”26。 麦克尤恩本人精通艺术,还撰写了两部音乐剧、三部电影剧本。在媒介传播时代,探究麦克尤恩的作品原著与电影改编、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互通关系,势必有助于深化麦克尤恩研究的深度,同时也利于洞悉麦克尤恩的媒介艺术观。

第四,拓展研究麦克尤恩及其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在麦克尤恩写作生涯中,既有其个人的创作突破与革新,同时也有他对英国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在英国文学的创作传统和变革语境下辨析麦克尤恩与同时代的作家如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其前辈作家如英国的爱丽丝·默多克,德国的托马斯·曼,奥地利的弗朗茨·卡夫卡,美国的约翰·厄普代克、诺曼·梅勒、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等人之间在作品主题和文体风格上的异同,有利于考察麦克尤恩的创作思想及其嬗变。

第五,翻译和引进国外麦克尤恩的批评成果,参与麦克尤恩研究的国际交流。国外学界对麦克尤恩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早,而且成果卓著。横比看来,我国学者对国外麦克尤恩研究成果的翻译和介绍严重不足。目前,除由申丹翻译的詹姆斯·费伦的《叙事判断与修辞性叙事理论——以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为例》 ( 2007) 、柯英翻译的格雷格·杰拉德的《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和生态批评的未来》 ( 2010)以及裘德翻译的《通向真实的隐性文字——伊恩·麦克尤恩访谈》 ( 2012)外,未见其他关于国外麦克尤恩研究成果的译介。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国外麦克尤恩研究成果的积极译介与批判借鉴,不仅可以丰富学术史料,为国内学者提供一个较高的研究起点,开阔研究视野,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突显本土视角,形成研究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并最终取得超越性和突破性的成果,进而反哺国外的麦克尤恩研究,与麦克尤恩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接轨,形成国内外麦克尤恩研究互动交流、平等对话的格局。

当下,国内麦克尤恩研究的学术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学术氛围愈加宽松活跃,学术资料的采集和获取也较之前更为便利。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以问题意识为中心,脚踏实地,摈弃浮躁学风,走出低层次重复研究的怪圈,一定可以开创我国麦克尤恩研究的美好未来。

1 参见伊恩·麦克尤恩、格非、李洱:《英汉之间:传媒、虚构与科幻——伊恩·麦克尤恩、格非、李洱对话录》,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12期,第49—58页。

2 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 ,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潘帕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译序第1页。

3 伊·麦克尤恩:《临死的瞬间》,汪义群译,载《外国文艺》,1992年第2期,第55页。

4 王佐良、周珏良主编:《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第906页。

5 蓝纯:《伊恩·麦克尤恩其人其作》,载《外国文学》,1998年第6期,第23页。

6 蓝纯:《评〈陌生人的安慰〉》,载《外国文学》,1998年第6期,第45页。

7 陆建德:《“文明生活的本质”——读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载《世界文学》,2000 年第6 期,第297页。

8 陆建德:《“文明生活的本质”——读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载《世界文学》,2000 年第6 期,第300页。

9 伊·麦克尤恩:《伊恩·麦克尤恩小说选》,杨向荣译,载《外国文艺》,2000年第4期,第3页。

10 唐建清:《我们丢失了什么?》,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何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译序第4—5页。

11 伊恩·麦克尤恩:《水泥花园》,裘德译,载《外国文艺》,2006年第6期,第3、5页。

12 伊·麦克尤恩:《小说五篇》,杨向荣等译,载《世界文学》,2004年第5期,第5页。

13 宋艳芳、罗媛:《谁该赎罪? 何以赎罪? ——〈赎罪〉的伦理经纬》,载《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第89页。

14 参见吴兰香:《线性时间与女性时间——析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时间中的孩子〉》 ,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第96—100页。

15 即切瑟尔。

16 即《黑犬》。

17 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译序第2页。

18 尚必武:《“让人不安的艺术”:麦克尤恩〈蝴蝶〉的文学伦理学解读》,载《外语教学》,2012年第3期,第82页。

19 尚必武:《形式美学的道德旨归:麦克尤恩〈家庭制造〉的文学伦理学解读》,载《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第84页。

20 参见尚必武:《成长的不能承受之轻:麦克尤恩〈水泥花园〉的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载《外语教学》, 2014年第4期,第71—74页。

21 参见尚必武:《儿童福祉的意义探寻与守护方式:麦克尤恩新作〈儿童法案〉中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载《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第53—63页。

22 参见尚必武:《非自然叙事的伦理阐释——〈果壳〉的胎儿叙述者及其脑文本演绎》,载《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3期,第30—42页。

23 杨金才:《当代英国小说的核心主题与研究视角》,载《外国文学》,2009年第6期,第57页。

24 同上。

25 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325、332页。

26 Andrew Higson, “ Fiction and the Film Industry,” A Concise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British Fiction, ed. James F. English,Malden:Blackwell,2006,p.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