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2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概述[5]

1.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相对稳定,毕业去向以直接就业为主

2021年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6.5%,其中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占比最高(32.1%),其次为国内升学的毕业生(29.3%)。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分学历层次来看,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占比最大的毕业去向为“已确定就业单位”,本科生占比最大的毕业去向为“国内升学”;博士生出国出境的比例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专科生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第二,从院校类型来看,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82.2%)、高职高专(81.4%)、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1.0%)、普通本科(71.6%)、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70.8%)。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毕业生占比最大的毕业去向为“国内升学”,其余院校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毕业去向为“已确定就业单位”。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出国出境的比例高于其他院校类型,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院校类型,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待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院校类型。第三,从学科门类来看,工学和理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较高。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工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中“已确定就业单位”的占比最大;哲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农学毕业生中占比最大的毕业去向为“国内升学”;艺术学毕业生中占比最大的毕业去向是“待就业”。艺术学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学科;教育学毕业生待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科。第四,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81.6%)高于女性毕业生(72.3%)。男性毕业生已确定就业单位、国内升学、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的比例均高于女性毕业生;女性毕业生出国出境、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高于男性毕业生。此外,女性毕业生待就业的比例较高。

2.已确定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分布和就业质量方面都存在群体间差异

通过对2021年已确定就业单位毕业生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就业地区分布来看,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最高,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二,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各为六分之一左右。

第二,从就业城市分布来看,毕业生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比例最高,超过半数。毕业生学历越高,在大城市就业的倾向越明显。“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中就业的比例最高。男性毕业生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地级市、农村就业的比例略高于女性,女性毕业生在县级市或县城和乡镇就业的比例略高于男性。

第三,从行业分布来看,对毕业生吸引力最强的五个行业分别为教育(15.1%)、制造业(14.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1%)、金融业(8.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4%),合计达到58.6%。第三产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占比接近四分之三。

第四,从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来看,民营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国有企业紧随其后,事业单位排第三位。男性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优势明显,而女性在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优势显著。

第五,从职业类型分布来看,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类型是专业技术人员(44.6%),其次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6.3%)、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11.6%)。

第六,从雇佣形式来看,通过工作单位解决户口的毕业生占比不到三分之一(32.2%),未能解决户口的毕业生接近四成(39.1%)。毕业生与工作单位签订的合同期限以“一年到三年”(43.4%)和“一年及以下”(40.9%)为主。超过九成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提供完全或部分“五险一金”,但获得住房补贴的毕业生不到半数。

第七,从起薪来看,毕业生税前月起薪的算术均值为7025元,中位数为6000元,众数为5000元,标准差为4626元。高校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则起薪越高,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月起薪分别为专科3910元、本科5825元、硕士10113元、博士14823元,中位数分别为专科3500元、本科5000元、硕士9000元、博士15000元。院校选拔性越高则毕业生起薪越高;工学、理学、交叉学科毕业生的起薪排在各学科门类的前三位;男性毕业生的起薪显著高于女性毕业生。IT、科技、制造、金融的起薪排在各行业类型的前四位;三资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国有企业的起薪排在各单位类型的前四位;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起薪排在各职业类型的前三位。

第八,从工作满意度来看,毕业生工作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接近八成的毕业生对所找工作感到满意(78.1%),对所找工作感到不满意的毕业生比例较低(1.7%)。

第九,从工作匹配情况来看,2021年毕业生的工作匹配程度较高。已确定就业单位毕业生的专业匹配、学历匹配、能力匹配程度均超过六成,占比分别为60.5%、73.7%、65.5%,学历匹配的情况最好,专业匹配的情况最差。分学历层次来看,综合而言,在专业匹配、学历匹配、能力匹配三个方面,均是专科毕业生匹配情况最差。分院校类型来看,在专业匹配、学历匹配、能力匹配三个方面,均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匹配情况最差。分学科门类来看,在专业匹配、学历匹配、能力匹配三个方面,农学毕业生匹配情况均较差。分性别来看,在专业匹配、学历匹配、能力匹配三个方面,均是男性毕业生匹配情况较差。分行业类型来看,在专业匹配、学历匹配、能力匹配三个方面,教育行业毕业生的匹配情况均较好。分单位性质看,在专业匹配、学历匹配、能力匹配三个方面,在中小学就业的毕业生匹配情况均较好。分职业类型看,在专业匹配、学历匹配、能力匹配三个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匹配情况均较好。

3.选择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类型和就业原因方面存在群体间差异

通过对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毕业生群体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整体而言,在灵活就业毕业生中,学历结构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本科、专科、硕士和博士;院校类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通本科、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占比大于40.0%,高职高专毕业生占比大于30.0%,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约为十分之一;学科门类比例较高的有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均在10.0%以上。第二,在灵活就业的工作类型方面,从选择方向来看,选择自由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较为接近,自主创业的比例最低;分学历层次来看,硕士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在四类学历层次中都是最高的,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是最低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是最高的,选择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是最低的;分院校类型来看,各院校类型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都比较接近,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最高,普通本科毕业生选择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最高;分学科门类来看,哲学、艺术学、工学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位于前三,交叉学科、教育学、艺术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位于前三,历史学、农学、管理学毕业生选择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位于前三;分性别来看,男性和女性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相近,男性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比女性毕业生高9.2个百分点,而男性毕业生选择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比女性毕业生低11.7个百分点。第三,在选择灵活就业的原因方面,“工作方式灵活”和“时间自由”是比例较高的两个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原因,比例均超过40.0%,“没有被理想的单位录用”和“工作单位的工资太低”是比例较高的两个被动选择灵活就业的原因,比例均在20.0%左右;分学历层次来看,专科和本科毕业生更多是主动选择灵活就业;分院校类型来看,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院校毕业生,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都较高;分学科门类来看,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毕业生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较高,哲学、历史学、交叉学科毕业生被动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较高;分性别来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都较高,男性更倾向于被动选择灵活就业。

4.国内升学和出国、出境的高校毕业生在学历、院校、学科、性别和家庭背景分布上存在差异

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从学历层次、性别、院校类型、学科门类、家庭人均年收入、父母学历层次等方面对毕业去向为国内升学和出国、出境的两类毕业生群体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对于国内升学的毕业生而言,从学历层次结构来看,本科毕业生占比最高,其次是专科和硕士,占比最低的是博士;从院校类型结构来看,普通本科毕业生占43.6%,“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合计占比42.9%,高职高专毕业生、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比例较低;从学科门类结构来看,按照毕业生所属学科门类占比由高至低依次是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法学、农学、医学、历史学、哲学、交叉学科;从性别结构来看,女性毕业生占比略高于男性;从家庭收入结构来看,来自中等收入家庭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与高收入家庭相近,均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毕业生约为四分之一;从父母学历层次结构来看,父亲接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的毕业生占比超过88.0%,母亲接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的毕业生占比超过80.0%,其中父亲、母亲接受过中等教育的毕业生比例最高,均为49.4%。第二,对于出国、出境的毕业生而言,在学历层次结构上,本科毕业生同样为主要群体,其次是专科和硕士,占比最低的是博士;从院校类型结构来看,“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合计占比47.5%,然后分别是普通本科毕业生(40.4%)、高职高专毕业生(6.7%)、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5.5%);从学科门类结构来看,按照毕业生所属学科门类占比由高至低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哲学、历史学、交叉学科和农学;从性别结构来看,女性所占比例(55.5%)高于男性(44.5%);从家庭收入结构来看,家庭经济背景较好的毕业生在出国、出境人群中占比较高;从父母学历层次结构来看,出国、出境毕业生的父母学历层次明显高于全样本的平均水平。

5.待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内部结构、高等教育状况、实习经历和求职过程的差异性分析

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从基本特征、高等教育学业表现、高等院校的学习条件和机会、高等教育能力增值、实习经历和求职过程等方面对待就业毕业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内部结构方面,与全样本毕业生相比,从学历层次来看,待就业毕业生中研究生的占比相对较高,本科生的占比基本持平,专科生的占比较低。从院校类型来看,待就业毕业生中普通本科、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占比较高,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毕业生的占比较低。从学科门类来看,除哲学、理学和工学毕业生的占比较低外,其他学科毕业生的占比均相对较高。从家庭人均年收入来看,待就业毕业生中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占比较高。从父母受教育程度来看,待就业毕业生中父母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占比相对较低。第二,在接受高等教育状况方面,从高等教育学业表现来看,与全样本毕业生相比,待就业毕业生在学习成绩、及格科目、奖学金获得、社团参与等方面的表现整体欠佳,将课余时间分配给实习和娱乐的比例较高。从对高等院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的评价来看,待就业毕业生对跨学科学习、校外实习机会和专业转换机会的评价分数较低。从高等教育能力增值情况来看,待就业毕业生在财经素养能力、外语能力、对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技术系统的了解能力、国际视野和计算机能力等方面增值较低。从实习经历来看,待就业毕业生中参与实习的毕业生占比较高,但实习次数相对较少、实习总时长以3-5个月为主。第三,在求职过程方面,与全样本毕业生相比,待就业毕业生开始求职的时间相对较晚,有意向进入各类事业单位的学生占比较高;在求职时除了注重发展前景和福利待遇外,比全样本毕业生更希望工作稳定,期望起薪和可接受的最低起薪较低,在渠道上以网络招聘信息为主。在求职努力上,待就业毕业生递交简历数、接受面试数和获得工作机会数的均值均低于全样本毕业生,而求职费用比全样本毕业生高。工作能力强、相关实习经历丰富、学历层次高是待就业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结果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在学校就业或创业指导课方面,待就业毕业生的参与比例高于全样本毕业生,但认为其帮助很大和帮助较大的比例较低。

6.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分析

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从求职起始时间、求职期望与意向、求职渠道、求职次数、求职费用、影响就业结果的因素、学校就业指导状况和学校创业教育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过程进行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求职起始时间方面,毕业前的一年是高校毕业生集中求职的主要时间,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求职的学生占比分别达到47.5%和36.4%。第二,在求职期望与意向方面,从意向单位类型来看,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等各类国有部门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首要选择,民营企业在第二求职单位中的占比最高。从求职意愿来看,发展前景好、福利待遇好和经济收入高是毕业生在选择或确定工作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从求职的起薪来看,毕业生期望起薪的平均值为7070元,可接受的最低起薪均值为5413元。第三,在求职过程方面,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是2021年高校毕业生最常使用的求职渠道。毕业生递交简历数的均值为10.24,接受面试数均值为5.11,获得的工作机会数均值为2.90。从求职费用来看,高校毕业生求职总费用的均值为1752元,人情礼品费、交通费和置装费是毕业生求职时花销最高的三个方面。第四,在影响就业结果的因素方面,工作能力强、相关实习经历丰富、学历层次高是影响就业结果最重要的三个因素,而送礼拉关系、性别为男性、拥有就业地户口、父母或家族亲友的帮助、是党员对就业结果的影响较小。第五,在学校的就业和创业教育方面,从学校就业指导来看,51.9%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参与学生中有97.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有帮助。从学校创业教育来看,41.6%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专门的创业指导课或讲座,参与学生中有97.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或讲座有帮助。毕业生在创业风险识别、创业商机搜寻和创业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创业知识需求较高,社会关系缺乏、资金不足、缺乏好的创业项目/方向是制约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的主要障碍。

7.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分析

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从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实习经历、境外交流经历、能力增值、院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等方面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在学业表现方面,毕业去向稳定的毕业生专业成绩排名较高,去向不明确的毕业生专业成绩排名较低。超过五分之一的毕业生有过不及格或重修科目,其中一半仅有1门科目不及格或重修的经历;毕业去向稳定的毕业生有过不及格或重修经历的比例较低,去向不明确的毕业生有过不及格或重修经历的比例较高。大约二分之一的毕业生曾获得奖学金;毕业去向稳定的毕业生曾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较高,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曾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较低。超过五分之三的毕业生曾担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级别越高,毕业生担任该级别学生干部的比例越低。获取外语类证书的毕业生占比最高(62.1%),其次是计算机类证书(44.1%),再次是职业类证书(28.3%);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获取外语类证书比例较高、职业类证书比例较低,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获取外语类证书比例较低、职业类证书比例较高。接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兴趣达到基本吻合及以上程度;毕业去向明确且稳定的毕业生专业与兴趣吻合程度较高,去向不明确或不稳定的毕业生专业与兴趣吻合程度较低或不明确。仅有九分之一左右的毕业生辅修过其他专业或第二学位。毕业生每日平均学习时长为7.24小时;毕业去向较稳定尤其是选择深造的毕业生平均学习时间最长,其次是具有升学意愿的毕业生,去向不稳定或不明确的毕业生学习时间最短。第二,在实习经历方面,超过六成的毕业生有实习经历,其中超过八成的毕业生仅有1-2次实习经历,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的实习总时长仅为1-2个月。已确定就业单位毕业生有实习经历的比例最高,国内升学、自由职业毕业生有实习经历的比例最低。出国出境毕业生的实习次数最多,毕业去向不明确的毕业生实习次数较少。出国出境、已确定就业单位、自由职业毕业生的实习总时长较长,国内升学、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毕业生的实习总时长较短。第三,在境外交流方面,仅有6.8%的毕业生有境外交流的经历,其中8-30天的中短期境外交流比例最高,其次是1-7天的短期境外交流、31-180天的中长期境外交流,180天以上的长期境外交流比例最低。出国出境毕业生有境外交流经历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去向的毕业生,其他毕业去向中去向明确的毕业生有境外交流经历的比例较高,去向不明确或不稳定的毕业生有境外交流经历的比例较低。出国出境毕业生境外交流天数较长,而灵活就业毕业生境外交流天数较短。第四,在能力发展增值方面,毕业生增值较大的能力主要集中于人格品性、知识层面、学习和工作能力等;增值较小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财经、外语、计算机、数据处理等实用技能,谈判、领导、组织等社会性能力,创新、理解社会、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第五,在院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方面,毕业生的评价对通识教育、教学水平、图书资源等评价最高,对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辅助设施等评价较高、对社团活动、科研项目、就业指导等评价较低,对专业转换、跨学科学习、校外实习等评价最低;即院校在教学与技能培养、硬件设施与条件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而在社团建设与科研训练、就业帮助和学科转换等方面提供的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