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案例·南安市】创新体制机制 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南安市卫生健康局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以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契机,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积极推动龙头和重点学科发展,将同质化管理、分级诊疗和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县域急危重症一体化建设,打通疑难急危重患者救治通道,打造“一站式”连续医疗,构建“上下贯通,防治结合”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分布相对均衡、结构相对合理、符合患者就医转诊习惯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圈。
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医疗服务性收入占医药收入34.88%,同比增加7 062.31万元,增长16.48%。其中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为38.51%,同比增长3.25个百分点;住院人次152 046人次,比2021年同期138 292人次增加13 754人次,增长9.94%(图1-3);门急诊量为5 323 923人次(不含核酸检测),比2021年同期4 797 784人次增加526 139人次,增长10.97%(图1-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72.52%,同比增加0.3个百分点;全市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6.48天,同比下降0.13天。

图1-3 南安市医共体住院量数据对比

图1-4 南安市医共体门急诊(不含核酸检测)数据对比
以一体化管理为主线,理顺医共体管理体制
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任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市长任公立医疗机构管理委员会主任,全面落实党委政府办医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将各级各部门推进医改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医共体“一盘棋”规划。结合人口基数和地域特点,采取“1+4+6+N”模式,组建1家总医院,联合南安市医院等4家县级及以上医院作为总医院牵头医院,规划6个二级及以上医院为片区诊疗中心(县域医疗次中心),下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泉州市属的光前医院、民营的泉州滨海医院和802家村级卫生所(室)纳入医共体管理,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时医共体内各个成员之间实行错位发展。
医共体“一体化”管理。建立政府办医责任清单、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清单和外部治理综合监管清单及议事规则。明确医共体“六个一体化”管理内容清单,医共体内部实行行政、人力资源、财务、医疗质量、药械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运维六个一体化管理;成员单位党建、人事统一归口市总医院管理,单列人员编制专门从事总医院具体运行管理工作。重新调整成员单位岗位设置,实行动态管理。
财务核算“一支笔”管理。组建总医院财务管理中心,实行财务统一管理、会计集中核算、统筹运营的财务管理体制,成员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由总医院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实行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实现每月医保经办机构与牵头医院、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医保基金的拨付。2022年全市医保基金打包13.388 7亿元,参保人员总住院就医208 801人次(县域内118 487人次),总门急诊诊疗3 814 804人次(县域内3 016 500人次)。
卫生信息化“一张网”建设。依托世行贷款医改促进信息化项目,整合升级改造现有各公立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具有预约诊疗、急诊急救、双向转诊、协同共享、公众服务、远程医疗、质量管理、公卫服务、人财物统一管理、便民服务、行政监管等功能的南安市医共体信息平台。2021年,“南安市总医院5G+远程医疗平台项目”入围国家工信部和卫健委首批“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5G+远程诊断”方向试点名单。
绩效考核“一把尺”量化。创新医保基金量化考核和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层层落实医改责任,将县域城乡居民参保对象医保基金按参保属地打包给各片区诊疗中心,倒逼各片区主动控费,使用医保基金更加优质高效,促进医保基金可持续。在院长(书记)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医保和医改监测指标考核结果各占总分的30%,院长(书记)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结果与院长薪酬、任免、职称评聘、奖惩等挂钩,实行院长末位淘汰制。
药品耗材设备“一站式”招采供。在全省率先上线集供应商监管、统一设备报修、统一药械招采平台、一/二级库管理及高值耗材追溯功能的县域统一招采供平台,按照需求导向、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因材施策、公平竞争、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有序推进药械统一工作。2020年11月启动全省首次县域医共体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开展两轮耗材和一轮设备集中采购,节省720万元,平均降幅50%。
以创新“引才育才”机制为突破口,推进学科发展
开展学科“精准共建”。首创“专家组团式帮带+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医疗学科共建模式。重点嫁接长三角高端医疗人才资源,开展学科“精准共建”,结合县域疾病谱,围绕部分本地患者多、技术设备弱、县域就诊率低等突出问题,将骨科、妇产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等学科作为首批共建重点学科。实施组团帮带、优秀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南安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计划、三年定向帮扶计划等行之有效的人才措施。共建以来,已先后组织3批69名医疗专家到南安开展4次大型活动,举办4届“九日山医学论坛”,培训500多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850多名群众义诊;累计接待门诊1 100多人次,帮带140多人次,教学查房、术前检查及评估78例,举办医学讲座57场次,开展高质量手术带教220多台,合作开展的19台手术均为南安首例。
实施“名医带徒工程”。继续发挥“健康南安发展促进会”的积极作用,收录南安籍在外医学专家库400余人,设立市级名医工作站,并延伸举办三十个名医工作室,全面实施“名医带徒工程”,定期坐诊,并向基层延伸服务;全职引进省内心血管内科疑难及急危重症诊治方面知名专家;聘用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实行双主任制、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
实施“优秀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强化队伍素质。市财政每年投入180万元专项资金,选派99名中青年卫生技术人员到省内外一流的医疗卫生机构进修;举办杨叔禹教授“师带徒班”并选拔23名中医学徒、推荐8名业务骨干跟岗学习耿学斯教授的先进诊疗经验,创建国家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吴盛荣工作室,开展多名省级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工作,通过师承名医,培养一批高素质中医药学术传承人;举办全省县级首次“西学中”培训班,培养149名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能中会西,能够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积极作用的基础人才;建立培训平台,全市注册医务人员5 265人,2021年1月至2022年底累计开展108次培训,场均培训2 534人次,总培训人数27万人次。
以服务同质化管理为支撑,推进分级诊疗
实施同质化管理。出台医疗质量统一管理实施方案、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工作方案、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方案等文件。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工作小组,并根据职责分工及需要设置22个专业质控专家组。
单病种付费和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改革,着力推进按项目收费向按病种收费转变,升级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单病种付费系统和临床路径系统,率先推行全县域单病种付费制度和临床路径管理制度。2022年,全市公立医院按病种收付费管理的出院人数占比(医保患者)69.09%,同比增加9.82个百分点。全市公立医院规范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83.09%,比2021年同期68.05%,增加15.04个百分点。
推行急危重症一体化建设。印发急救一体化建设方案等文件,在组建DSA导管手术室的基础上,依托急诊科五大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升级改造现有急危重症一体化建设项目和双向转诊系统,增加市中医院、光前医院、南侨医院、海都医院和洪濑中心卫生院5个片区诊疗中心为上转单位。2022年基层上转患者5 152人次,牵头单位下转4 921人次。市医院DSA导管室至2022年年底共开展9项新技术、新项目,绝大部分为全市首次开展,实现零的突破,累计手术台次超过1 200台,急诊介入270台次,减少大病转外就医,节省医保基金流失,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以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为纽带,推进医防融合
建强机制实现管理融合。制定出台医防融合工作方案及慢性病管理、结核病、预防接种等7个医防融合工作配套方案,将医(诊治)、防(预防)有机融合,强化医共体的公共卫生职能,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联动机制、医防融合培训机制。推动医防协同一体化服务模式,健全疾病监测与预警机制、健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开展疾病早期筛查、强化预防接种服务、积极推行中医治未病、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从医保基金打包结余的资金等渠道,多方筹集约600万元项目资金,专门用于2022年医防融合工作经费。
设立专员实现队伍融合。成立由总医院分管副院长任组长,公卫健康部、医疗服务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计生执法大队和康复院分管领导、公共卫生专员组成的医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选派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计生执法大队和康复院专业人员担任公共卫生专员,负责研究部署、指导总医院各成员单位公共卫生、疾控与卫生应急等工作。
组建团队实现服务融合。在总医院、片区中心和基层分院分别设立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分中心、工作站,并分别下设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组,建立协调分工机制,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优化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促进慢性病精细化管理,将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及医疗资源下沉工作的实施相结合,采取分类、分级、分片、分标管理模式,实现慢性病全程管理服务,提高干预效果,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水平,促进预防和治疗的有机结合;通过举办医防融合交叉培训、开展慢性病筛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推广非免疫规划疫苗健康处方(鼓励开展HPV疫苗接种、老年人免费流感疫苗接种等)、主动筛查及时发现和分级诊疗肺结核患者、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开设健康教育网络直播平台、推行医疗处方和健康处方的“双处方”机制等行之有效的医防协同措施,采取多种形式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教育服务,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侧重激励实现绩效融合。将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培训指导职能融合在医共体工作中,鼓励专科、全科医生开展疾病预防工作,制定医防融合激励机制,解决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任务重、待遇低的问题,在医疗卫生系统中“同工同酬”。
整合信息化实现信息融合。建设基层单位公卫体检一体化平台和慢性病一体化管理系统,将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食源性疾病、学生常见病、老年与妇幼保健、免疫规划、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信息管理平台融入医共体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医疗卫生信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和家庭医生签约信息等互联互通,创新“互联网+”健康服务,开展慢性病管理、母婴健康、疫苗管理、预防接种和家庭医生签约等在线服务管理,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服务提醒等。
多点突破有成效,全面发展亮成绩
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过“专家组团式帮带+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学科共建,以及“名医带徒工程”等立竿见影的引才育才机制,基层服务能力短期内得到显著提升,县域内三、四级手术占比提高,三、四级手术占比51.37%,同比提高2.94个百分点。
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的基层机构占比100%;2022年全市医疗服务性收入增长18.34%,其中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务性收入占比比2021年同期提高3.25个百分点;门急诊人次(不含核酸检测)比2021年同期增长10.97%;基层诊疗量占比72.52%,同比增长0.3%;家庭医生签约731 128人,全人群签约率47.88%,重点人群签约率78.46%;新服务流程中发现并纳入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80.74%、81.87%,分别增长8%和11%,稳中有进。
群众就医负担逐渐减轻。通过提升服务模式,将健康促进理念融入诊疗和业务工作全过程,建立完善候诊、门诊、住院、随访健康教育工作流程,有效利用患者的候诊时间,一次门诊既完成疾病诊治,又完成慢性病的筛查、随访、健康教育、免费体检、用药指导等服务,缓解群众候诊的焦虑情绪,节省就医时间成本。
将部分医保基金前移,用于部分重点人群免费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推动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防控,减少群众医疗支出。对流感、肺炎、乙肝等重点疫苗提出接种率目标,构筑人群免疫屏障。2022年已筹集225万元,专门用于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构筑人群免疫屏障。
2022年全市城乡居民参保人员住院费用中的个人自付比例为43.39%,比2021年下降2.47%;公立医院出院次均费用增长2.53%,每门诊次均费用(不含二类疫苗)220.49元,比2021年同期215.06元仅增加5.43元,增长2.53%;出院者平均费用6 240.28元,同比降低1.48%;平均住院日降低了0.13天。
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逐步提高。通过开展戒烟门诊、健康咨询、讲座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宣传栏、资料架、电子屏、健康讲座、病友会、同伴教育、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为服务对象开展健康教育,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健康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和行为干预指导,逐步改变群众吸烟、膳食不合理、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有序就医格局有所转变。2022年,职工及居民医保县域内就诊率达79.07%,与2021年相比提高3.53个百分点;全市参保人员在泉州统筹区内就诊占比95.51%(城乡居民96.16%,职工91.15%);职工及居民医保县域内住院量占比56.82%,与2021年相比提高2.67个百分点。
点评
南安市通过创新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龙头医院重点学科发展,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通疑难急危重患者救治通道,构建了“上下贯通,防治结合”的整合型服务体系,提供全过程连续卫生健康服务,实现了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负担减轻、有序就医格局形成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