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案例·沙湾市】“三个高”助力医共体高质量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市人民医院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市通过重构管理体系、强化信息支撑、优化整合资源、促进资源下沉等措施,不断加强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建设,将搭建医共体信息一体化平台作为从“县级强”到“县域强”的有力举措,运用“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持续优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有力促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1年县域就诊率达到90.03%,增长2.07%;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67.68%,提升2.7%;县域外转诊率同比下降11.3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达56.66%,提升3.1%。2021年医共体总医院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门急诊400 668人次,出院20 842人次,手术9 956人次,开展心血管介入830例,脑血管介入335例(图1-5)。三、四级手术占比41.6%,较2019年提升25.24%;药占比24.8%,较2019年下降4.2%(图1-6);CMI值为0.84,县域患者满意度92.31%。2022年4月,市人民医院被列为“千县工程”综合能力提升县医院。

图1-5 2021年医共体总医院相关运营数据

图1-6 2021年医院三、四级手术和药占比数据
2018年以来,沙湾市试点启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采取“1+2”“紧密型+松散型”医共体试点建设模式,发挥市人民医院牵头总医院作用,建立1个紧密型医共体医院、2个松散型医共体医院,逐步探索县域医共体发展方向。2019年,沙湾市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2021年充分学习借鉴福建三明市、河南巩义市医共体发展先进经验,全面铺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
高起点布局,织密协调推进网络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将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之一,始终高位推动、狠抓末端落实。
重构组织体系。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医共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以市长为主任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和机构议事规则。在2019年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国家、自治区、地区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要求,结合本市工作实际,重新修订和完善了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制度汇编,调整工作重心,细化推进工作目标,明确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医共体信息化建设。
专题研究部署。市委、市政府连续7次召开联席会议,组织纪委、编办、财政、人社、发改等部门研究推进工作,共同梳理制约医共体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11条,并由各部门逐条对口认领、逐一分解细化、逐项跟踪落实,形成了职责明确、相互联动、分工协作、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全市上下紧密配合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申请专项资金1 000万元,县财政配套300万元,建设以市人民医院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医共体信息化平台。
明确运行架构。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龙头作用,成立医共体总医院行政、人事、财务、药械、医疗质量、信息系统等高质量管理中心,以及检验、影像、心电、远程等区域资源中心,实现对市中医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201个村卫生室医疗资源统一管理,着力打造医共体信息一体化平台。
高质量推进,搭建“一体化”管理平台
以市人民医院为主体,运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医共体内市中医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人、财、物、药械以及业务工作统一监督管理,医共体内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统一行政管理。医共体总医院对分院实施行政、人员、财务、业务、信息、绩效、药械“七统一”管理,采取总医院领导班子分工包片的方式,每名班子成员包联2~3个分院,牵头对各分院医疗服务能力进行评估,同时综合分析分院地域特点、人员结构、资源配置、基础建设、服务能力、发展方向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将管理能力强、专业技术突出的科室主任和后备力量选派至分院担任管理执行院长,提升分院综合实力,实现错位发展。
统一人员管理。建立合理轮岗、有序流动、统筹使用的岗位管理机制,总医院负责分院内人员招聘、内设机构、岗位设置、中层干部聘任、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聘任。将“两个允许”政策合理落实到医共体薪酬制度改革中,赋予医共体内部绩效分配自主权,建立统一绩效考核和分配管理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一线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不断提高。
统一财务管理。医共体内财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医共体总医院和分院单独设账核算所有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收益,保障各成员单位自主权。总医院设立财务管理中心,运用信息化系统规范财务管理、合理核算收支。
统一业务管理。打造医疗、检验、影像、心电、远程“五大区域资源中心”,总医院与中医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201个村卫生室HIS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互联互通,打通医疗、护理、医技、电子病历、双向转诊、检验结果互认的信息桥梁,实现医共体内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统筹医疗、护理、院感、医技等质量控制专家组,对分院开展全面的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实行动态监控、同质化管理,提高分院医疗服务能力、效率和质量。
统一药械管理。在坚守质量和确保供应的前提下,推行医共体内药品耗材统一采购和调配机制,做到目录、采购、管理、配送、支付“五统一”。医共体成员单位固定资产、医疗设备归属不变,建立总医院统筹调配机制,做到固定资产、医疗设备最大化利用。
高标准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全力打造远程诊疗平台、资源共享中心、特色病房建设,采取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定期下派、以科包院、派驻等多种方式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
搭建远程诊疗平台。医共体总医院依托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服务等,充分发挥中心枢纽作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自治区三级医院建立专科联盟22个、医联体7个、专科共建8个,通过搭建远程诊疗信息化平台,畅通市医院、乡镇卫生院与自治区三级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打造“五大”共享中心。以“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为目标,建立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医共体总医院通过现场指导、线上培训、轮岗培训、定期质控、远程指导等形式,加强分院同质化管理,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推动医共体分院诊疗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下派质控专家组96人次,深入各分院开展医疗质量质控10次,为医共体分院消毒无菌包844件。
以科包院提升能力。采取科包院、多帮一、强带弱的形式,组成技术团队与分院开展联合病房、特色科室共建活动,累计组建联合病房3个、特色科室3个。通过完善诊疗规范、建设审方中心等方式,抓好临床路径管理,做到规范检查、规范治疗、规范用药,提升基层分院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2019年以来,组成12个医疗小分队,采取下沉坐诊、驻点指导、远程会诊等形式,开展对口支援和技术帮扶,填补分院的临床技术空白。查房带教66场次,开展培训149场次,开展学术讲座63场次,手术带教49次。与各分院开展远程会诊655人次,远程心电、B超、影像882人次。
人才流动双向培养。制定医共体总医院和分院人才双向流动计划,2019年以来,总医院先后累计选派医药护技业务骨干下沉到分院808人次,分院累计选派32人到医共体总院轮岗学习。总医院建立基层卫生人才实训基地,每年对基层成员单位医务人员轮训,促进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双向提升。
点评
沙湾市通过搭建医共体信息一体化平台,强化信息支撑,不断优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资源共享“五大中心”,促进资源下沉,有力地推动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使得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群众就医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