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从“全神养真”看中医整体观
《素问·刺法论》指出:“《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表明治神是治病和养生总的要求和原则。“必先治神”的真正内涵在于阐明医患双方精神意识活动与针刺疗效的重要关系,重视针灸医师对患者情志疏导的重要性。治神与守神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医者针灸前须静心安神、全神养真;然后才能观察患者之神,既要观察疾病的表现,又要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变化;最后,在全面掌握上述情况的前提下,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从而达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目的。贺老一辈子都是在用“针”养“神”,以达到祛疾之目的。祛疾就是要达到“阴阳自和”。《伤寒论》说“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言“平人者,不病也”,即现代医家总结的中医治病就在于调阴阳。
中医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临床证候表现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原因则不外乎脏腑、经络结构与其功能表现之间的阴阳平衡状态出现异常,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统一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协调,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维持着机体及其与环境的统一,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贺老认为:“脏腑是构成我们身体的零件,这些零件要能够统一协调地为机体服务。完成人体的一切生理功能、精神活动与社会功能,就需要一个能够传递命令的通道即经络,而经络的运行需要的能量就是人体的气化功能。气化包括水谷精气和气血精液,而一旦这种气化功能失调或阻滞就会导致相应脏腑功能的阴阳失调,从而发病。”因此,贺老在1990年就提出“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理论,又经历了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系统总结出了“贺氏针灸三通法”。
机体是由经络联系的五脏六腑构成的有机整体。经络内属于脏腑,沟通脏腑与体表,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卫、阴阳,使得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得以协调运行。经络系统将气血运输到各个脏腑以濡养全身,腧穴则是经络系统中各个脏腑所对应的关卡。当某一脏腑功能失调时,对应腧穴的气机运行就会紊乱,出现气滞血瘀,按之疼痛,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每到冬春季节受寒后常会出现背寒如掌大,此时针灸相应的阿是穴就能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
关于经络的由来,贺老认为是由先天之精化髓,而后有经络、骨、筋、肉,而后经络网织成脏腑之道,再由精、气血、津液输注而成五脏六腑,经络不仅仅是运输通道,更是生命活动及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的精、气血、津液的交换转运均需通过经络来实现。
从中医病理上看,疾病之由来不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实者多气滞血瘀、气滞痰凝、湿阻中焦、痰蒙清窍,均有气血不畅之病机,而万千变化的种种病机最终无外乎气与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实证者,必有气滞经络,经络不通,五脏不能化精,六腑不能化气;经络瘀滞,卫气营血不能护卫荣达于体表,经筋不能舒展,血气不能周荣。虚者多气血亏虚、津液亏虚、精液不足、阴阳不足。若论人体虚象,则须一分为二看:一为真虚,五脏虚衰,气血津液总量不足,经络空虚,此时治疗当用滋补之法,但纯虚无实者占比较少,几乎可以忽略;二为假虚,实际上是某处经络瘀堵,气血不能畅达脏腑与体表,表现为四肢不温、头晕、乏力等虚象,实则为瘀滞,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贺老论述病机,遵《黄帝内经》所言“得其要者,一言以蔽之”,化繁为简,得四字真言“病多气滞”。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决气》更具体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贺老认为气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气是比精更微小,运动能力更强的物质,此为有形之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根据其来源和分布部位之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表现,为无形之气,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由经络来完成的。气血在经络系统中的运行是生命代谢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若气血不能在经络系统中正常运行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在这个学术思想的指导下,便产生了“通”与“不通”的概念。“通”就是人体气血充盈,机体脏腑功能健全的生理状态;“不通”就是人体气血运行呆滞,机体功能受阻的病理状态。
“法用三通”是在“病多气滞”这一病机下的治疗策略。所谓“三通”之法,包括微通、温通、强通三法,以通为顺、以通为补,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经络顺畅,百病不生。从另一个层面看,“三通法”,其中也包含“补法”之义。如温通法,火针点刺经络腧穴,以火热祛除寒凝,是为通,亦有温补阳气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