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2 18:41:11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贺普仁针道撷英》编委会
序
前言
第一章 贺氏针灸三通法
第一节 再论“病多气滞,法用三通”
一、从“全神养真”看中医整体观
二、读中医典籍悟针灸之妙
三、以“取象比类”谈经络体系
四、论“病多气滞”,“滞”在经络
第二节 贺普仁教授医功学术思想
一、武医丹修,三通针法
二、针灸不练功,累死也无功
三、练针先练身,练气后运针
四、练功与针灸完美结合
五、熟读经典,博采众长
六、医德占九,医术占一
七、中医要有文化底蕴
第三节 贺普仁教授学术思想传承——“十根针”
一、针之魂
二、针之理
三、针之术
四、针之法
五、针之功
六、针之效
七、针之拓
八、针之传
九、针之根
十、针之神
第二章 贺普仁教授腧穴心得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腧穴
一、侠白(LU 4)——白驳风灸之消斑
二、孔最(LU 6)——孔窍病凉血止血
三、列缺(LU 7)——头痛项痹寻列缺
四、太渊(LU 9)——肺朝百脉治无脉
五、鱼际(LU 10)——荥主身热清肺热
六、少商(LU 11)——急喉痹刺血利咽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一、合谷(LI 4)——外感肝风合谷收
二、上廉(LI 9)——荣养气血疗脱发
三、曲池(LI 11)——清热祛风消皮疹
四、臂臑(LI 14)——通经明目疗眼疾
五、迎香(LI 20)——祛风散寒开鼻窍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腧穴
一、地仓(ST 4)——面瘫流涎取地仓
二、颊车(ST 6)——口歪面痛寻颊车
三、下关(ST 7)——面瘫口禁牙痛愈
四、头维(ST 8)——头痛眩晕取头维
五、天枢(ST 25)——肠腑双调止面痛
六、水道(ST 28)——通利水道调胞宫
七、归来(ST 29)——男科妇科取归来
八、气冲(ST 30)——利尿调冲任助孕
九、伏兔(ST 32)——强健腰膝需跪取
十、粱丘(ST 34)——胃痛膝痛能止痛
十一、足三里(ST 34)——健脾化湿身体安
十二、上巨虚(ST 37)——行气通腑疗胃肠
十三、条口(ST 38)——通利关节疗肩痛
十四、下巨虚(ST 39)——泌别清浊通小肠
十五、丰隆(ST 40)——化痰祛湿调神志
十六、解溪(ST 41)——头痛牙痛泻阳明
十七、冲阳(ST 42)——通经调气治肘劳
十八、内庭(ST 44)——风疹面痛清胃火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腧穴
一、隐白(SP 1)——善止血刺血消疣
二、太白(SP 3)——健脾益胃第一穴
三、公孙(SP 4)——温胃散寒降呃逆
四、三阴交(SP 6)——疏肝健脾又补肾
五、地机(SP 8)——行气止痛治痛经
六、阴陵泉(SP 9)——健脾祛湿疗水肿
七、血海(SP 10)——养血祛风治皮疹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腧穴
一、通里(HT 5)——益智通督利言语
二、神门(HT 7)——宁心安神助睡眠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一、少泽(SI 1)——增液通乳利耳窍
二、后溪(SI 3)——颈腰强痛亦消痔
三、养老(SI 6)——聪耳明目健筋骨
四、听宫(SI 19)——疏通上肢开耳窍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一、睛明(BL 1)——明目消翳疗眼疾
二、攒竹(BL 2)——解毒退热安胞宫
三、风门(BL 12)——祛风散寒治表证
四、肺俞(BL 13)——解表化痰宣肺气
五、心俞(BL 15)——醒脑安神愈癫狂
六、膈俞(BL 17)——活血祛风助生发
七、肝俞(BL 18)——养肝明目强筋骨
八、脾俞(BL 20)——健脾益气安睡眠
九、肾俞(BL 23)——培补元气愈沉疴
十、次髎(BL 32)——通经活血主妇科
十一、委中(BL 40)——清热解毒治皮癣
十二、膏肓(BL 43)——肩痹咯血诸虚劳
十三、(BL 45)——宣肺止咳畅情志
十四、承山(BL 57)——清热利湿疗痔疾
十五、昆仑(BL 60)——通络止痛腰椎病
十六、至阴(BL 67)——风邪头痛纠胎位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腧穴
一、涌泉(KI 1)——引血下行潜风阳
二、然谷(KI 2)——行气宽胸疗胸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