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朱良春国医大师论如何学习中医
今天讲的题目是《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望文生义,一个是学好经典,一个是做好师传,最后一个更重要,就是临床实践。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很完整的、很全面的好医生。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是需要继承、创新两个方面,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家,没有一个不是在学术上精研经典、勤求古训,才有所创新的,我们的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孙思邈,以后金元四大家、李时珍以及清代的温病学家,都有师承,都是精研经典的,所以才能成为一代名医,在学术上推演发扬、革新创造。因为学术是不断更新的,没有一个静止的东西。学术是要不断地向前发展、推演,我们的学术才会提高。另外一方面呢,师传授业,不光是读死书,还要有个人领领路,那么老师就是领路人,就是帮助我们走得更快一点,不走弯路,这就是老师的作用。不然,老师就不能为人师。为人师者,必然要在学术上、经验上对后一辈的同道有所帮助、有所提高,这样才叫老师。一方面有学术理论,一方面有老师指导,汇合起来,要靠通过实践。就要多临床、多实践,多体会、多心悟,才能把理论实践融会贯通。融会贯通之后,就无形当中得到一个飞跃、得到一个提高。所以,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经典是基础。
中医药学,如不熟读经典、跟随名师、深入实践、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得其精髓而有所造诣的。所以,自古医家出经典。我们医学史上的,我们的前人没有一个是不熟读经典的、不深入探索的,而且是通过深入思考、通过心悟,再结合实践,把理论深入到脑海里去。不光是今天理解了一段经文,治好了几个病,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以得出新的东西。所以自古医家出经典,古人提,我们现在也要提。古代医家读经典,现代医家要不要读经典?不深入经典,那是很肤浅的。只有深入到经典,才能得其精髓。你才能在你的理解上融会贯通。但是经典的学习是比较艰辛的。特别是《内经》,可以说是文简义博,理奥趣深,文字很简洁,意义很广博,道理很深奥,一旦你融会贯通了之后,其乐无穷,趣味很浓。那么我们要熟读经典,怎么读?首先要通读原文,主要的原文。通读完,全部通读一下子,理解全书的主要精神。特别是分清精华和糟粕。《内经》十万多字,不是字字都是真言,也有一部分是可以不读的。我们要选择精华,熟读警句,把最好的精华部分熟读,掌握他的精髓。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学医是因为生病才萌发的。一开始,读中学的时候,因为生病,辍学,后来由于吃中药吃好了,我因此就决心学习中医。我开始跟孟河医派马培之先生的孙子马惠卿先生学医。马老先生,我跟他的时候,他已经65岁了,上午门诊,下午出诊,晚上处理社会事务,有很多纠纷啊,很多家族里的问题啊,都晚上来请教他,因为他是族长,都请他来处理。他没有时间来教我们读经典,教我们的都是大师兄。三年毕业,他已经读了两年了。那时候我们读书比较辛苦,都是读木板的书,没有句点,大师兄帮我们圈点、断句,第一天1页,第二天2页,最多3页,你必须会背。会背了,再圈点下面的。所以,这样你必须熟读。开始熟读的过程中,内容不理解。就问大师兄,“这句什么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多少遍?”“20遍”“那还早啦,再读”。那时候没有《新华字典》,许多字不认识,都是查《康熙字典》,逐渐逐渐理解了,尝到了甜头。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定要多读。对主要的、精辟的、好的段落一定要熟读。慢慢的,他的内涵、精义就慢慢理解了。我认为,《内经》并不是纯粹的医书,里面有许多道家的思想,是道与术的结合体。《内经》的很多东西都是从《易经》当中来的。道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之理,是最高的,所以必须以道论医,也就是从哲学、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学习、去解读《内经》。这样子,才会把《内经》读懂、读通、读透,从而才能领会其精髓。
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去创新。在《内经》中,可以看到道家的哲理和论断,也可以看到儒家的哲理和论断。文化和医理不分家,这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秘密。道家、儒家的一种核心的东西都融汇到《内经》里去了。我们不能以文解字,要通过文字的表达来深入它的内涵,这样子我们才能得到它的真义。《内经》要下功夫,《伤寒杂病论》也要下功夫。《伤寒论》有113方、397条,有些人不但能一条一条背,而且能倒背如流。正背是一回事,倒背是一回事,能灵活运用又是另一回事。要善于读书,不是死读书。死读书,到最后就读书死,变成书呆子。善于读书的人,要从读书中得到启发,从中得到理解,来提高自己,来开拓自己思维。后世的书像《千金》、《外台》、金元四大家的书、《本草纲目》等各家学说也应该读,因为读了这些东西后,才能从中受到启发,才能触类旁通。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嘉璐副委员长曾经说过:“中医的命运是由传统文化的命运决定的。”也就是说,学习中医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你不懂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就不能深入理解中医的东西。所以,今天,颜老计划请华东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来给你们讲授古文,我想这是从根本上提高中医素养,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们不要认为去读那些老的、旧的东西是复古了、守旧了,这是错误的。希望你们在尽可能照顾本职工作之外,一定要挤时间放在这一头。这三年对你们很重要,如果这三年达到这个班提出来的要求,这真是空前绝后。我同意裴校长提出来的“同济大学要成为培养中医大师的摇篮”。希望在座的10位同志,在不久的将来能成为当代的大师。所以,许嘉璐副委员长他不是研究中医,他是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但这话说得很对,我觉得这两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这里举几个例子。《灵枢·五色》曰:“阙上者,咽喉也。”阙,两眉之间谓之阙,也叫印堂。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南通这个地区,白喉大流行,一下子发病4000多人,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白喉血清供应不上,这样西医就没有办法了,只有求助中医和针灸。那时候,我当院长,市里成立了临时防治站,因为还没有传染病院,把患者隔离。中西医结合,我们一方面用中药如神仙活命汤、养阴清肺汤等,同时我们根据这两句话,就用短针在印堂(阙)上一寸向下平刺阙上穴留针,然后用胶布粘起来,既不疼,也不出血,止痛快,针刺了之后,奇迹出现了,半个小时咽部疼痛、不适的感觉就好得多了。半天后发热开始下降,肿痛的情况也进一步好得多了,第二天,白喉伪膜开始脱落了。这个奇迹出现后,许多的白喉病人都来找我们中医治疗,我们共观察l37例,痊愈l33例,治愈率达97.1%。白腐脱落平均不超过3天,退热平均2天。这个例子说明,《内经》里很多精辟的东西,我们发现的还很少,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又如《灵枢·五色》“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面王指鼻尖,中央为王,面王以下,指人中,主膀胱,主子处。所以人中又叫水沟,“膀胱者,州都之官也”。指出“面王以下”与“膀胱、子处”的关系,也就是说“膀胱、子处”有病,可以从“面王以下”的部位表现出来。膀胱指泌尿系统,子处原指子宫,实质是指男女生殖系统。在临床上通过望诊,确确实实,发现人中和泌尿生殖系统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提倡针灸麻醉。三年自然灾害,在农村,子宫脱出的病人比较多,另外一个,提倡计划生育,节育手术,男女结扎手术。我们就用人中麻醉,用短针,一针从(人中)这边刺下去,一针从(人中)这边刺上去,10~20分钟后做结扎手术,可以不用药物麻醉。他这个止痛麻醉的效果就这样好。再一方面,人中对于男女生殖系统疾病、子宫位置、大小的情况,都非常明确。一般每个人“人中”的长度是和自己同身寸是相等的。经常在临床上看到,妇女来看病,一看,这个妇女的人中啊,明显的短于她的同身寸,她也不说是什么病,我就说,“你是不是有痛经啊”,她说“对”。因为那种幼稚型的子宫容易出现痛经,特别是人中沟深的都是子宫后屈的。如果人中沟浅的,子宫都是前倾的,也容易痛经。妇女在生育年龄阶段,有没有痛经?有。再问她生育情况。子宫有前倾、后屈的,也不容易怀孕。已经结了婚的,叫她去妇科检查,以便印证。没有结婚不能进行妇科检查,可以用药给她调整。我的一个学生是福建的,名叫林纬芬,在临床上观察了150例男性,150例女性,都是正常人,经过观察后,人中形态、色泽的变化,再到男科或妇科检查,符合率在85%以上。《内经》就这么几句话,值得我们仔细去琢磨,细心去观察。会得到很多启发,很多理解。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神在哪里?这需要你多体会,多掌握。你掌握的越多,你的敏感度越强,你的预知性就越强。
再如《内经·疟论》:“日下一节。”就这么四个字,以前的理解,就是疟疾不断发作,不断下移吧。怎么下移,都不知道,后来啊,就通过实践,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那个时候我就带队,到农村去。农村的疟疾发病率很高,西药有奎宁,中药有柴胡、常山这一类的,效果很好。我们找了一些疟疾病人,不要告诉我发了几次,我们就从大椎开始,往下按,“疼不疼?”“不疼”,再往下,“疼不疼?”“不疼”,第三个,“疼不疼?”“疼”。那我们就知道,他发作过2次,第三次将要发作。那就从胸椎脊突旁开1寸,按揉10分钟,感到周身发热,要出汗了,这是好现象。大概按揉半小时,当然我们没有时间,叫陪着他的家里人记住这个地方,给他按揉。揉半小时,全身出汗,告诉他,你疟疾第三次不会发了。你回去以后,让家人继续反复揉按,每天2次,很多人疟疾就不继续发作了。检查血液,疟原虫也找不到了。因此,“日下一节”,不是每一天向下移一节,而是发一次向下移一骨节。所以很多东西,你要去琢磨,才能有所发现。要不然,一略而过,就不会有所得。自己琢磨后才能知道,才能找到解决疟疾的办法。又例如药物方面,这是《神农本草经》里面的庵榈子,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说得很明显,五脏都有瘀血,肝脾大,心肺肾亦有瘀滞存在;“腹中水气”,有腹水啊,《别录》谓其“疗心下坚,膈中寒热”,心下指哪里?横膈膜下面坚硬的东西是什么?肝脾肿大呀,这不是具体指出它擅治肝硬化腹水吗?“膈中寒热”,慢性肝病,都会有慢性发热。我们把这几段连起来分析,他就很完整地说明了慢性肝病、肝硬化腹水用药的依据。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慢性肝病出现肝硬化腹水的,都可用庵榈子,当然庵榈子的剂量要用得大一点,一般的人都用10g、15g,我一般要用30g,再加上一个楮实子30g,这两味药再加上辨证的药,疗效可显著提高。
以上仅仅是举几个例子,以后有机会再细谈。所以中医的经典尤其是《内经》《伤寒杂病论》特别重要,要经过刻苦钻研,下一番苦功夫,去心悟。程钟龄不是有《医学心悟》吗?读书不只是放在嘴巴上读,更重要是用脑子去思考。因为我们中医所说的心悟,不是血肉之心,而是神明之心,“心主神明”。血肉之心是主循环的心,神明之心是指大脑。当心一点、用心一点,不是血肉之心,而是神明之心。所以要心悟,要用脑子思考,这样才有所得。中医经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医经典的内涵可以用“伟大的真理,科学的预见”来概括。中医确确实实里面有很多超时代的真理。有一种非常超时代的预见,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发现了很多好东西。而我们今天,却弄不清它的真谛。确确实实是正确的东西,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才能得其真谛。超时代的智慧结晶,还有很多宝藏没有被发现,没有被阐明,应当继续学习,不断地去发掘弘扬。这是我们的责任。
今天,以颜老为首的同济大学办这个班就是团结一批有很好基础,愿意为这个事业奋斗终生的人,去学习阐述,发掘弘扬。最近在《光明日报》,2008年10月16日,钱学森的亲属钱学敏教授,她是人民大学的教授,写了一个长篇报道,阐述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理念。所谓大成智慧,集其大成的智慧,就是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的东西很好地发掘,很好地弘扬,我看了以后,觉得对我们中医有很大的帮助。如“大成智慧就是把宏观和微观很好地结合”,整体思维与细部组装相结合。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要把哲学和科学技术统一地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哲学也来自科学的提炼,集其大成才能得智慧。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弘扬中医来说,很有指导意义。这个说得很明确,中华传统文化既谈哲学,又谈科学,把哲学和科学统一地结合起来。因为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指导科学,因为哲学也是来自科学技术的积淀。下面他还强调了“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我们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密切相关,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特别尊重和提炼前科学知识库里的精神财富。在人类知识体系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外围,有大量一时还不能纳入体系中的古往今来人们对世界的探索、认知、初步的哲学思考以及点滴的实践经验、不成文的实际感受、直觉、顿悟、灵感、潜意识、能工巧匠的手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甚至梦境等等,这些都是前科学知识库里的瑰宝。在中医里边有许多理论,好像说不通,好像是不成文的事情。这些感受,这些直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像我们中医里的望诊、脉诊,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有谁能把望诊的精髓说得那么透?还没有。有谁能把脉象说得那么具体?没有。很多老医生在临床上很多年,有很多自己的感受,有一种直觉,有一种顿悟,有一种灵感,有一种潜意识,就知道是肝强脾弱,是心脾两虚,是心肾不交。知道了脏腑的强弱盛衰,症状也就出来了。这些东西啊,当代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能把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起来,对我们中医学术探索、发掘弘扬,都是很有帮助的。
他下面又强调,“这些无数的瑰宝流动、变化很快,云蒸霞蔚,有的只是一闪念,转瞬即逝,仿佛没有什么逻辑,但在我们头脑中有,归根结底也是实践的产物,通过人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在实践中反复比较、鉴别、分析、综合,可以逐渐将其中有价值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纳入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使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智慧不断丰富与发展……它是科学知识和艺术创新的源泉,是我们终身都需要认真学习、积淀,注意汲取、历练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中医学习的指导很实在、很具体。那篇文章建议大家有机会去读一读。我这里仅引证了几段。
刘力红教授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写了一本《思考中医》,主要是学习、研究《伤寒论》,学习经典,深入领悟。当然有一些观点有些偏执,这是允许的。我发现,许多有成就的中医都有点偏执。金元四大家就是四个大的“偏执”。各有各的主打观点。下面我介绍一下李可老先生。我们相交了好几年了。
李可是山西灵石县的老中医。他一生坎坷,两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一次被打成右派。他是离休干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参加革命了,这个人很聪明,个儿比较小,身体比较弱,但脑子很灵。新中国成立前在大西北参加革命,从山西到了甘肃,他也参加过土改,那时候阶级斗争为纲,有的地方就过火了,他就提了一些意见。一下子就打成现行反革命。他原来是党员,后来被开除。党籍开除后被送去山区进行劳改。也坐过一段时间监牢。坐监牢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地主出身的中医,一起被关到同一间屋子里。他一看那个中医文绉绉的,是个文人,于是李可就向他请教。那个中医祖上是大地主,他本人是医生。李可就向他请教,他就写了几个书名,像《内经知要》啊,《伤寒论》啊,叫人买书买回来,那老中医就指点他读。他就通过这么一段时间学习了中医基础。后来,释放了,把他送在深山老林里,进行劳改。因为他个儿小,很瘦,重的东西提不动,稍微一跑就满头大汗,农民看着他也可怜。哎呀,你能会点什么东西?我有点文化。你有文化有什么用?文化在我们这里没得用的。你最好想办法学点东西。他脑子很灵的,因为在监牢里边读了医书,山里有很多野生的草药,很多。他就采草药,比如马齿苋,治疗痢疾;一枝黄花,治疗感冒退热,效果相当好,谁感冒,抓一把,煮煮水,第二天热退了,不咳嗽了;胆囊炎用蒲公英,等等。他一共抓了几十味药,治好了不少病。后来,大队里面说,就做我们的医生吧。那时候,还没有赤脚医生的名字,就做土医生。这样子,他就有机会读书,读了不少的书。当然也订杂志,我1963年、1964年在《中医杂志》上发表《虫类药的应用》文章,他看了,很容易懂,受到启发。乡下的虫子很多,屎壳郎、蚯蚓、地鳖虫到处都是,他就收集这些东西,一用,效果很好。那时候,他脑子里就说:这个朱良春是我的师傅,哪一天我遇到他要拜他为师。七八年前,我们遇到,他满头白发,也70多岁了,拉住我的手“老师、老师”,我说“你是哪一位?”“我叫李可”“吆!你可是大名鼎鼎,《李可老中医医疗经验集》,我就知道你”。这本书也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是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他一个学生整理的。
李老是火神派,善于用附子。不光用附子,干姜、肉桂、细辛,都是大剂量。附子不是10g、20g、30g,最少是50g,多的时候用到500g,用于回阳救逆。我也吃过他的药,都是大剂量的。我感觉李老这方面是有丰富经验的,他配伍得好,特别是危急重症,屡起沉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学习经典,就接近了这些大师,把我们造就成了雷公、少俞、少师。这是学习经典最根本的意义。
以上说明了,学习经典是一个基础。
第二部分:师传是关键。
中医古代的教育模式就是师带徒,是老师带徒弟。徒弟和老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这样子,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学生像老师,比如学生写的字像老师的,生活习惯也会有所感染,例如老师是不抽烟的,学生绝对不抽烟。老师喜欢喝酒的,学生多少也会喝一点。当然这是生活上的问题,在学术上,老师对学生是不断地感染、渗透,只有不断地心悟、不断地体会才能得到。师传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还是在个人的,但师傅的引导是很重要的。所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雨露教授说过:中医要想真正学好,就应当师传,需要一个老师指导。现在,你们是非常幸福的。现在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有很多是很尽责的,不光上课,传授知识,阐释经典中的奥义,下了课之后呢,还会帮助同学指导他怎么去进一步学习,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这样才是一个好老师,言传身教,尊师爱徒。你尊重师傅,师傅才会爱护你这个徒弟,才会把心掏出来,把自己真正的经验告诉你。要尊崇、弘扬这方面的美德。找到名师以后,以虔诚、勤奋的态度去学习请教。这样往往能举一反三。有的老师善于表达,会把经验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有的呢,不善于表达,言简意赅,就说这么一两句话,全靠你去理解、体会。今天上午,颜老也提出来。学问吧,不懂就去问,只要你不懂去问老师,老师不会拒绝你。我看现在许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实习漫不经心,就知道抄方。其实,你跟着老师看这个病人,就要看老师怎么望诊、怎么问诊,怎么把这么多症状归纳形成一个证候,然后从证候当中立法用药。仅去抄这么几个方药,是不得要领的。要用心去学习,才能够举一反三。举我自己师承的例子。章次公先生是我终生难忘的恩师,他是镇江人,与我同乡,在上海读书、工作。1955年到北京卫生部当中医顾问。章次公先生大我13岁,他成名很早,不到30岁就是当时上海的名医了。他是一个革新家,在1929年,就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观点。发皇古义是继承,融会新知就是创新。在我毕业的时候,章次公先生送我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当时我一下子,不能完全理解,就问老师是什么意思?又是英雄、神仙啊,又是菩萨,还有儿女情长,是什么意思?不懂,我就问老师。老师说这四句话是教你做医生的四个准则。第一,性情要温柔,对待病人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温和、温柔,要体贴病人。第二,英雄肝胆,治病要有胆识,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用大剂的要用大剂,不要优柔寡断,错失时机,当用则用,这叫英雄肝胆。神仙手眼,你要明察秋毫,知微见著,看到很细微的症状,就要预计到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病,要看得清,辨得明。菩萨心肠,要关心、体贴病人,像向菩萨那样的慈悲。我听了后,懂了。不但做医生这样,做人也应该这样。我1938年毕业,到现在70年,虽然我谨遵师训,但离章公的要求还很远,还要不断学习。我现在也没有放松学习,我每天用眼睛的时间也还有十几个小时,因为我这个人很笨,很愚钝。人家过去说我是书呆子,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很少参加娱乐活动。娱乐在哪里,在书里头。我感到,书中有无穷无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领会。我一天不看书就觉得浪费年华,觉得对不起自己。早上起来,送过来的报纸浏览一下,有关的东西摘录一下,然后处理各地读者的来信。电话问病的,还有通过各种关系,在我不上门诊的时候,来我家里看病的人。现在我一个礼拜上3个半天的门诊。除此以外,我也没得时间去享乐。有些人退休了,到老干部的活动室去下下棋、打打牌,去娱乐娱乐,我无福消受,也不愿意去占用我的宝贵时间。虽然这样子做了,还是很不够,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不懂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还要兢兢业业,抓紧时间,不断地去学习。那时章老师对学生非常客气,不叫我朱良春,而叫我“朱世兄”,很亲切,把老师的架子淡化了,让人感到非常温暖。他非常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我从苏州来到上海,我带了100多块银元,我父亲在南通,长江封锁了,上海是孤岛。住宿老师帮助解决了,住在一个学生的家里。吃饭呢,交通呢,都是要钱的,老师看见我很节约,5分钱也吃一顿饭,3分钱也吃一顿饭,“朱世兄,你怎么能这样,以后来我家吃饭”。一天两天可以,怎么能老在老师家吃饭呢?后来,(章次公先生)就介绍我到红十字会医院去坐诊,是一个慈善机构,专门给难民看病。我就半天给难民看病,半天到章先生那里抄方学习。工薪12块钱一个月,我包括交通费共用去8块钱,多4块钱就买书。章老师对学生这样关心体贴,我就感觉到更应该好好学习。后来临毕业了,送这个印章给我,是鞭策、鼓励我继续学习和工作。我们要尊重老师,他的一个方药,一个治疗法则,都要去领会,才能得到要领。否则,随便抄几个方子,抄几个药,是不行的。因为每一位老中医,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都有独到的经验,这些活的经验很宝贵。我们不但要好好继承,还要发扬光大,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今天你们就是肩负了这个责任。当然,你们10位可能会轮转,不是固定。这样子好,你跟了张先生,他跟了李先生,都各有收获。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这样兼收并蓄,必将取得广博的知识财富。我身上放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短铅笔,看看哪一位发言,确实好,马下记下来。或者在哪里,听到看到哪一句好,马上记下来,回去以后整理。往往在这里头得到很多启发。“勤笔免思”。勤记录,免掉你以后的思考。某一个人读书多了,他治这个病,喜欢用什么药,一下子记不起来,如果有记录,一查就知道。“有闻必录”。有好的东西就把他记录下来,这样子,汇集起来,就是一个丰富的经验记载。老中医随便说的一句话,在临床看病时有机会用的时候用上去,是很有用的。
这就是第二部分。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好好领会。
第三部分:实践是根本。
这个问题,今天上午,颜老谈了很多。中医的生命在于理论,理论的根源来自临床实践。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实践多了,形成一个规律,就出现了理论。归根结底,中医的生命在于实践。检验实践的水平是看疗效,疗效是一切医学终极的目的。不管你是西医、中医,是哪一科的,没有疗效的医学都是空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总结提高。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根本的、发自内心的体会。如某一先生治疗某一个疾病,他的基本原则是用什么药,在辨证的指导原则下、什么情况下加什么药,什么情况下减什么药,都有一定的规律。他是这样做,我们拿过来,依样画葫芦,有了这个病我也用这个药,用了有效。我们就把他拿过来,这个老师用这个法则,用这些药确实有指导意义,通过了我们的实践证实了疗效,确实有现实指导意义,就把间接经验变成了自己的直接经验。
所谓经验就是经过你自己验证过的东西,验证过有效的方法和方药,得到重复和肯定。这种经验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得到,否则纸上得来终觉浅。中医的书籍汗牛充栋,你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图书馆里去看,那里的书真是多,堆积如山,让人穷毕生之力不可能把它全部看完,也不可能把它完全看懂。其中有一部分很好的东西,确实是很好,你怎么觉得他好,必须通过实践,通过验证,验证了证实它有效,那么我就把它肯定下来。下次遇到这种病,遇到这种类型的,我就用这种方法。当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我总觉得所有的病和证都有一定的演变过程。所以西医书里头,都是很有条理的,什么病用什么药,用多大剂量,但我们中医的东西是不是能这样?我说中医疾病和证候演变基本的东西还是可以的。桂枝汤嘛,就是桂枝汤证,麻黄汤嘛就是麻黄汤证。当然,这个体质比较虚的,我可能就不一定用麻黄汤了。体质壮实的我用麻黄汤,这个要因证制宜,中医难学的地方就在这里。要因证制宜,因人制宜,随证变化,这个也是中医的精髓。所以我们在研读经典之余,一定要勤实践,多领悟,从而把客观的、间接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直接经验。好多人得到一个好的方子,他就秘而不传,我感到这个不好。很多人经验丰富,确实他通过实践有很多自己的东西,也有别人的东西,经过他自己验证过的东西,就变成了他自己的东西。比如张仲景有很多方药,是他的经验,我经过验证之后,这个方子很有用,就变成我的东西了,我就经常在用。经验,有些是直接的经验,就是在实践当中发现的,有很多就是间接经验,都是别人的,通过我重复的使用,得到验证和肯定,就把间接的经验变成直接的经验,这样积累起来,才会有更多经验。一个人的精力和智慧是有限的,只有更多地吸取人家的好的东西才行。所以我感觉到,今天办这个班是非常重要的,意义非常深远。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是独特的一门技术,当然,不仅仅我们国家、政府十分重视,世界的有识之士也十分重视,所以我们也责无旁贷。做出成绩,为振兴中医药事业而不懈努力。这个班的同学都是博士、主任中医师,都是很有造诣的,再加上有这么一段时期,有老中医的传授,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阅读很多书籍,我想你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定会超过我们。
我想下面谈一点我自己的体会。我经常说,很多老中医真是了不起,像颜老,他不光培养了自己的子女,还培养了很多的学生,不光培养附近的学生,还培养全国的精英,这种崇高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但是,老中医当中的一部分比较保守,传子不传女,女儿嫁人,带走了,所以不能传给女儿。这太保守!所以我曾提出来“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倾囊而出。知识不带走,知识你带到马克思那里去,有什么意思?我们这一批老中医,尽我们的所知所能,竭尽全力传授。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我们是前辈而不好意思,我们是同道,可以相互交流,可以提出你的看法、你的见解。我们懂的,当场答复你;我们不懂的,回去查查书,再思考,然后再答复你。过去我的一个学生何绍奇,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非常坦诚,是我20世纪60年代的遥从弟子。后来我推荐他到中国中医研究院方药中教授那里读研究生,当时任应秋主考,发榜时为第一名。何绍奇曾与任应秋教授和诗一首,为四川梓潼才子。何绍奇曾与我多年通信请教,我多次寄书给他。有时候他问得很深,我不能立即答复他,我查书、思考后再答复他。所以我们师生感情很深。
最后我希望你们,如果你带学生,你就要爱他,在这里拜师,就要尊师。尊师和爱徒是相互的。你们能有这个机会参加这个计划,真是难得,一定要珍惜,好好学习。最后祝你们一步一个脚印,天天有进步,不断有收获,最后终成大器,成为当代的扁鹊、华佗,为振兴中医药学术,作出卓越的贡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