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辨证论治
癃闭的形成与水液代谢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癃者为轻,闭者为重,二者可以互相转化。癃闭日重,浊邪壅滞三焦,三焦气化不得宣行则渐变成关格。癃闭的治疗以通利为原则。癃闭实证宜清化湿热、通瘀散结、调畅气机而通水道;虚证则取补肾健脾而助气化,气化得行,小便自通,通补结合。根据虚实证候表现不同,进行分证论治。
释义
●癃闭的治疗原则: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但通之之法,有直接、间接之分,因证候的虚实而异。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时,还要根据病因病机,病变在肺在脾在肾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品。此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用开提肺气法,开上以通下,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治疗。若小腹胀急,小便点滴不下,内服药物缓不济急时,应配合导尿或针灸以急通小便。
2.1 膀胱湿热证
证候:小便点滴不通,或量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口干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根黄腻,脉数。
病机:中焦湿热不解或湿热素盛,热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药:八正散加减。
萹蓄30g,瞿麦15g,炒栀子9g,通草3g,大黄6g后下,车前子30g包煎,蒲公英15g,红藤15g,滑石30g,甘草5g。
加减:湿热重而舌苔黄腻者,加黄柏9g,苍术9g,以清热燥湿;小腹胀满,欲尿不得者,加滋肾通关丸;胸闷心烦,恶心呕吐者,加姜制黄连3g,姜半夏9g,姜竹茹6g,枳实12g,陈皮6g,茯苓15g,以行气化痰燥湿;口中尿臭,神志昏糊者,加石菖蒲12g,郁金12g,以祛痰透窍。
释义
●滋肾通关丸组成:用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一两及上肉桂一钱三味药组成,共研细末,蜜和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治下焦湿热,小便癃闭,点滴不通。方解:湿热在下焦,肾与膀胱的阴分被耗伤,气化不行,小便不得出,所以用黄柏、知母的苦寒,清热燥湿而兼滋阴,更配少许上肉桂,温养命门真阳,蒸水化气,小便自通。方中的药虽只三味,却配合得相当精密,所以效果甚好。
●滑石常用剂量为10~15g。
2.2 肺热壅盛证
证候:小便不畅或者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病机:热壅于肺,肺气不能下输膀胱;又因热气过盛,闭阻膀胱之气。
治法:清泄肺热,通利小便。
方药:清肺饮加减。
黄芩12g,桑白皮9g,茯苓15g,猪苓9g,麦冬12g,炒栀子9g,天花粉12g,通草3g,车前子30g包煎,竹叶12g。
加减:头痛,鼻塞,脉浮者,加桑叶6g,薄荷叶3g后下,桔梗3g,甘草3g,以解表清热,宣肺止咳;大便不通者,加大黄6g后下,杏仁9g,以通腑泄热;心烦舌尖赤者,加川黄连3g,甘草3g,以清热泻火。
释义
●很多人都误认为传统用的通草就是现在的关木通,甚至连国内制药厂也出现这种错误。木通有很多种,木通是总称,有毒的是关木通,这里介绍几种木通,可看出明显区别于通草。
●木通:药材藤茎均为圆柱形,扭曲,表面灰色或棕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木部灰白色或黄白色,断面导管孔细密,排列不规则,中央髓部圆形而大。饮片为不规则薄片,表面浅棕色或棕黄色,周边有纵纹,灰绿色或灰棕色,气微,味苦。
●关木通:药材藤茎呈长圆柱形,直径1~6cm,表面灰黄色或浅棕黄色,有浅纵沟及斑状浅棕色栓皮残痕。体轻,质硬,断面黄白色或黄色,皮部狭窄,木部较宽,导管多数呈针孔状,或多层同心环状排列,与类白色射线相间如蛛网状,髓部小,狭条状。饮片为圆形薄片,木部宽广,有多层排列成环状小孔及放射状纹理,髓部不明显,皮部薄。体轻,质硬。气微,味苦。
●正品通草(广东叫纸通):药材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Hook.)K.Kochus的干燥茎髓。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本品呈圆柱形,长20~40cm,直径10~25mm。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有浅纵沟纹。体轻,质松软,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显银白色光泽,中部有直径3~15mm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纵剖面呈梯状排列,实心者少见。无臭,无味。其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全部为薄壁细胞,椭圆形、类圆形或近多角形,外侧的细胞较小,纹孔明显,有的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5~64μm。性味:甘,淡,寒。归经:归肺、胃经。功效:利尿通淋,清热下乳。《本草图经》曰:“利小便,兼解诸药毒。”《医学启源》曰:“除水肿癃闭,治五淋。”《日华子本草》曰:“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长沙药解》曰:“通闭经,疗黄疸,消痈疽,利鼻痈,除心烦。”
2.3 肝郁气滞证
证候:小便突然不通或者通而不畅,胁腹胀满,情志抑郁或者心烦易怒,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病机:肝失疏泄,三焦气化失常,水道通调受阻。
治法:调畅气机,通利小便。
方药:沉香散加减。
石韦30g,滑石30g,沉香3g后下,王不留行9g,郁金12g,枳壳12g,当归12g,陈皮6g,冬葵子9g,白芍15g,甘草3g。
加减:气郁化火,心烦口干者,加柴胡12g,栀子9g,龙胆草6g,以清泄肝热;气滞盛而胁腹胀者,加佛手6g,大腹皮9g,柴胡12g,以行气止痛。
2.4 浊瘀阻塞证
证候:小便点滴而下或尿细如线,甚至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病机:瘀血、结石、肿块、败精留积膀胱,阻塞尿道,小便不畅。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小便。
方药:代抵当丸加减。
大黄9g后下,玄明粉12g冲服,生地黄15g,当归12g,醋鳖甲6g先煎,桃仁9g,肉桂5g,牡蛎30g先煎,王不留行12g,夏枯草12g。
加减:血瘀重而尿路时痛,舌暗者,加红花6g,牛膝12g,以活血止痛;小便不利者,加滑石30g,通草3g,以泄热利小便;尿血者,加三七粉3g冲服,琥珀粉3g冲服,以活血止血利尿;尿中夹精浊、瘀块者,加土茯苓30g,萆薢15g,以祛湿泄热。
2.5 脾气不升证
证候: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小腹坠胀,气短,语声低微,精神疲乏,不思纳食,舌淡苔薄,脉弱。
病机:脾气下陷,中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难降,小便不利。
治法: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炙黄芪15g,炒党参12g,炒白术9g,茯苓15g,陈皮6g,猪苓6g,柴胡6g,炙升麻6g,泽泻12g。
加减:排尿无力或失控者,加覆盆子15g,益智仁15g,以温阳固摄;小便不利者,加肉桂3g,通草3g,车前子30g包煎,以温阳通利。
释义
●春泽汤组成: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心、人参、柴胡、麦冬。功能与主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之。用法与用量:每服七钱,水三碗半,灯心二十茎,煎至一碗,食远服。
2.6 肾阳衰惫证
证候:小便不通或者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弱。
病机:肾阳不足,命火衰惫,膀胱气化无权。
治法:温阳益气,补肾利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附子12g先煎,肉桂3g,熟地黄12g,山茱萸12g,山药15g,杜仲12g,续断12g,牛膝9g,茯苓15g,车前子30g包煎,泽泻12g。
加减:精神萎靡,腰膝酸痛者,加淫羊藿10g,仙茅12g,补骨脂12g,以温肾壮阳;肾气虚衰、浊邪潴留,尿少或闭,恶心呕吐,烦躁者,可合千金温脾汤和吴茱萸汤加减。
释义
●千金温脾汤组成: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用法:上四味,以水1000mL,煮取400mL,去滓,温服100mL,日服三次。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主治:阳明寒呕,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厥阴头痛,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呕吐下利,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