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丰富学习经历,提升阅读思维品质

●上海市长宁区绿苑小学 姚丽琳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学习经历是指为实现一定课程目标所必需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包含获得某种知识、思想方法、心理感受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强调培养学生丰富的学习经历,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思考空间、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对课本的内容形成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几年来,上海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在教学中不断规范教学行为,丰富评价内容,这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更清晰的努力方向。

(一)教学目标突出导向性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方针的指引下,阅读教学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制定合理科学的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过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推进,分步落实,做到不随意拔高要求,不增加学生负担。

(二)教学过程注重体验性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研究中,教师逐步意识到,单纯的阅读教学技巧的教授不足以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近年来,更多老师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三)阅读练习力求匹配性

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的引领下,教师逐步意识到一堂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应该通过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尽可能做到练习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有机配合。

(四)评价方式关注激励性

在近年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以正确、有效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从而引导他们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对阅读的兴趣。

二、当前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技能训练略显孤立

很多教师意识到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因此在课堂中设计了多形式的语言训练环节。但有时却会发生为语言训练而训练的情况,使得语言训练和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以及文章的价值内涵各自孤立开来,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发展。

(二)学情分析尚有疏忽

教师有时不能准确地分析学生已有的基础,或者也会忽略分析学生的学情,导致对于课堂中一学就明白的问题花了较多时间,对于重要的学习环节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够充分,不够有效。

(三)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文本解读向来是最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方面之一,这也是语文教师要长期修炼的专业能力。在文本解读时,教师常常会忽略文本的内在联系,忽视隐藏在作品中的价值内涵,从而不能引领学生做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三、丰富学习经历,提升阅读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

课堂应当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与发展,智慧的生成是离不开学生思维的真正启动和高质量运转的。因此,课堂需要充满浓郁的思辨色彩,这样课堂教学才可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笔者通过实践,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要舍得给予时间,提供学生丰富的学习经历,在各种体验经历中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从而突破已有的思维瓶颈,实现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问”之惑,培养问题意识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提问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学习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提问的内容可以是针对词意、句意,可以是针对情感、价值,也可以是针对已知和未知,等等。

在上《坦桑尼亚的火山口》一课时,上课起始教师出示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坦桑尼亚有个美丽的火山口,被称为世界一大奇景。第二句话是,火山口水源充足,绿草如茵,简直成了动物的乐园。”让学生围绕这两句话展开提问,从而开启全文的教学。学生分别提出以下问题:“那里有哪些动物?为什么水源充足?为什么绿草如茵?‘奇景’指什么?火山口的名字叫什么?那里究竟有多美?火山口附近住着哪些人?火山口在哪里……”问题五花八门,有些是学生对文本内知识的渴求,有些是对文本外知识的探索;有些是对字词的理解,有些是对文章内部关系的整理。笔者以为,这种种问题,便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智慧的源泉。经常如此提问,学生才会变得善于思考。所以,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提出疑惑,进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二)“探”之源,培养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阅读课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上《中彩那天》一课时,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应该‘还’还是‘留’? ”这些并不难,难在要让学生去体会“父亲”内心的为难。于是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细读文本,寻找父亲“可以留下车”的理由和“必须还掉车”的理由。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父亲可以把这车“留下”来的理由远远超过了“还掉”的理由,这才开始体会到父亲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个环节学生的思想意识就是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得到情感上提升的。

(三)“思”之辨,培养思辨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所以课堂中通过让学生不断地比较、辨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效打开学生的思维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还要敏锐地发现学生错题背后的原因,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

在教授《晏子使楚》一文时,让学生给第一个故事起小标题。学生们分别给出了以下答案:嘲晏子矮小、智开城门、楚国是狗国、狗洞现狗国、智斗楚王……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教师却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把学生的答案全部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从中挑选最为合适的。顿时答案聚焦在“智开城门”和“智斗楚王”之间。学生甲认为,“智斗楚王”比较好,因为故事主要讲了晏子和楚王斗智的过程。学生乙却认为后两个故事也都是讲晏子“智斗楚王”,如选择这一标题,那么三个故事就没有区分度了。而“智开城门”既能反映故事的主要内容,又能突显晏子的聪明才智。就这样让学生去比较、去选择、去修正,这便是一个思辨的课堂。

(四)“学”之类,培养类化意识

有时阅读教学可以不局限在单课的视角内,它可以站在一类课文的高度去学习。如果将一类课文的阅读引入教学中,可以让阅读的视野打开,拓宽学生的阅读思路,获得更多的感悟和提升,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

在教授五年级第一单元的课文时,教师围绕单元主题“童年”展开,让学生比较本单元五篇课文,说说每篇课文分别是怎么来表达童年的。学生通过类比逐渐感受到童年像一首诗:童年是浪漫的,童年是刺激的,童年是伟大的,童年是敏感的,童年是好奇的……这便是五篇课文所呈现出的各种童年滋味。通过小诗的编写,也让学生对童年有了更完整的体悟。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说说自己的童年有些什么特点,这样在类比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童年这一主题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五)“迁”之情,培养迁移意识

迁移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举一”,学生在学习之后“反三”,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学习的迁移。学生能够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或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

在教授《母校》一文时,教师发现全文多是对母校的描写和赞美,而此文恰好是毕业班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课文,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设计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语言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给母校写一段话。为激发他们的真情,教师身体力行,也写了一篇下水文《写给学生的话》。学生听后竟感动得流泪,教师通过自身迁移的例子激发学生迁移的激情,结果很多同学都出色完成写话任务。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为学生创造出情感迸发的迁移情境。

(六)“留”之白,培养想象意识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那么怎样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充分挖掘课文的内容资源,及时稳妥地抓住契机,使学生的想象飞扬起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教授《鸟语》一文时,文中的作者爱鸟,梦想自己能通晓鸟语,常常假想和鸟儿对话,通过对话从鸟儿身上学到可贵的品质。于是,教师也尝试让学生编一些和鸟儿的对话,结果学生们的想象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他们分别想象了和鸟儿聊春天的故事;想和鸟儿一起飞上蓝天看世界;向鸟儿倾诉烦恼;和鸟儿谈梦想;向鸟儿谈家庭趣闻;了解鸟儿的家庭……教师再次引导,通过和鸟儿对话,你学到了什么?这就是让学生经历美妙的想象,从而使其对文本产生更好的理解。

以上的一些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它们仅仅是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一部分。这些策略研究,将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唤起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产生碰撞或共鸣,让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以及经历美妙的阅读体验。

四、提升阅读思维品质的几个注意点

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在关注学生学习经历的同时,教师应更多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多数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关注教材之间的内部联系,关注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却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其实,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已有的学习基础以及未知的学习内容都值得教师去分析和研究。教师只有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才会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

(二)关注教学的等待与引导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形成自我的理解和思考,听到更多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阅读教学中要学会等待。面对学生的沉默和迟疑,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等待学生能充分地理解并内化学习所得,等待的过程同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关注文本的解读和剖析

这里的解读和剖析要求教师尤为关注解读文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剖析语言的表达形式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通过解读和剖析,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语言所产生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四)关注练习的连续和完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所有的练习设计要关注到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巩固三者之间的连续性,更应关注到单元乃至学期练习的完整性。尽量避免出现孤立的练习设计,希望学生能在连续和完整的练习训练中提升阅读能力。

(五)关注评价的精准和激励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树立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评价首先要做到精准,能够清晰地指出学生回答中值得肯定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提出循序渐进的指导性建议。其次教师的评价应体现激励性,教师通过艺术化的语言,策略性的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学生只有经历了各种学习体验,才能上升为经验,掌握方法,形成思想。在此期间,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共鸣、碰壁、反思等过程不断地丰富、调整、修正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真正地在阅读学习中领略其美妙,迸发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