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第一节 自我调节
一 自我调节基础概念辨析
(一)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概念的辨析
如引言所述,自我调节(self regulation)既指向有机体的物理环境又指向其心理环境。指向物理环境的自我调节,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概念,是有机体通过缩小自身与外界环境差异,实现自身平衡状态的一种功能。指向心理环境的自我调节则是借助于心理过程,缩小个体与环境间差异,实现心理平衡的功能。可见,所谓调节(regulation),是减少内外环境差异的方式,既包括控制(control),也包括激活(arousing)、调整(adjustment)、维持(maintaining)乃至适应(adaptation)。[1]因此,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自我调节的一个下位概念。
理论上,自我调节中的个体差异与其他领域存在相关。Blair假设,在情绪调节上存在困难的儿童可能行为或者认知调节上表现欠佳。[2]在执行功能和行为控制影响情绪调节的方面,Kopp有关自我控制发展性研究[3]较具代表性,其研究关注的是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在发展时间和形态、功能上的差异等一系列问题。Kopp指出,从发展的时间来看,自我控制在2岁左右出现,而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调节能力要在3岁以后才会发展起来;从发展的形态来看,儿童在2岁前甚至没有出现真正的自我控制能力。具体来说,儿童在2—3个月时只能实现对自身生物属性的控制,即“调控”自身的清醒状态和先天的反射行为;到3—12个月时,随着儿童的感知运动的复杂化、精细化,对感知动作“调控”成为主要的调控形式。在这两个时期,自我控制或自我调节的初级形态,都是以“调控”动作为主的;这同时表明,在自我调节的发展中行为调节能力的发展是最早的。在1—2岁阶段,儿童从行为控制到自我控制的发展,要经历一个外部控制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逐渐能够意识到外部的社会性刺激,而开始有意识地根据社会性刺激控制自身行为,具体表现为出现了顺从行为(compliance)。但由于这时儿童记忆、心理表征等认知能力水平较低,所以“调控”还需要借助来自外部的支持。而到了儿童2岁时,由于记忆和表征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脱离了外部支持,以顺从、延迟行为、有意控制和独处时遵从社会期许的形式正式出现。3岁以后,自我控制发展为自我调节,即儿童能够进行反省和使用策略;从发展的功能来看,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区别是量变关系而非质变关系,二者的共性是均依赖于记忆和表征能力的发展而发展;区别是自我控制较自我调节缺乏依环境和刺激变化而灵活调整的适应性(adaptation),而自我调节则因元认知、反省等高级认知能力的成熟[4]而更具普适性。
根据上面对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概念性与发展性辨析,以本书实证研究的年龄样本为基础(3—5岁儿童),全书将采用自我调节的概念,而不再使用自我控制,在下文中用以分析儿童在这一时期的自我“调控”能力的特点。
(二)有代表性的自我调节概念辨析
心理学领域关于自我调节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由于涉及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众多,因此造成了自我调节研究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概念混用,如有关自我调节的研究涉及的核心性概念有——执行功能、努力控制、自我调节、认知调节、社会情绪调节、行为调节、延迟满足等多个概念,出现了大量交叉、重复的问题。二是自我调节概念被扩展得越来越大,不同分支研究,如人格、心理健康和教育心理学关注的自我调节研究主题差异较大。
1.自我调节概念界定的原则
(1)概念适用于研究对象。
(2)自我既是调节的主体,也是调节的客体。
(3)概念的操作定义能够反映出研究对象的适应性。
(4)概念不能局限于单一能力领域,但也不能过宽过大。
2.有代表性的自我调节概念
(1)Fonagy等人的观点:自我调节是遗传倾向性、早期经验和成人作用的关键中介变量,是儿童控制对压力的反应、维持注意、解释自我与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5]
(2)Rothbart的观点:选择从气质角度分析自我调节,认为自我调节是除了反应性外,儿童的另一个稳定的气质特性,是调节反应性的过程,是依环境需求调整个体自身行为、情绪的过程。[6]
(3)Baumeister的观点:把自我调节看作是个体激发、调节、中断、终止或改变行为,以达成个人目标、标准或计划的过程。[7]
(4)Calkins的观点:自我调节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控制目标指向行为的认知、动机、情绪、社会性和生理过程。[8]
(5)Carlson的观点:自我调节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对情绪、动机、认知(如注意)、社会交往和行为的调节。[9]
(6)Moilanen的观点:自我调节是一种个体自内而外的指向性的有意行为。[10]
(7)Kopp的观点:将自我调节看作是有目的的对内部线索、环境刺激和他人反馈,灵活地激活、监控、抑制、维持或适应个体行为、注意、情绪和认知策略的能力。[11]
Fonagy提出的概念侧重于对认知的调节;Rothbart的观点是从气质角度强调对个体生物性属性(反应性)的调节;Baumeister关注于有目的的行为的调节;Calkins、Carlson和Kopp的观点基本覆盖了自我调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四个方面的调节;Moilanen的观点范围过宽,不具有操作性。从以上界定可以看出,当前有关自我调节研究基本上是从认知、动机、情绪和行为四个角度展开讨论的。故本书综合Carlson和Kopp的观点。同时,作者认为根据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的关系辨析,自我调节不仅包括控制功能,还应包括激活、维持、调整和适应等作用。因此,本书将自我调节界定为——个体有目的、有策略地对自身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进行激活、控制、调整和维持的过程。即自我调节的基本构成要素至少包括对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的调节,调节的功能不仅限于控制,还包括激活、调整和维持等适应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