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自我调节(self regulation)被心理学家看作是一种由自我引发的,具有目标指向性、反馈性的行为,它是人类努力改变自己内部状态或行为反应的尝试,也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自我调节概念的提出,有其积极的意义。向外延展开来,自我调节是宇宙动态平衡的一种表现形式,上至生态平衡、下至生物体细胞代谢,无不在追求自身的平衡。从拓宽领域来看,中华五千年文化立中庸、取阴阳之道,人寻求与自然、与他人、与宗教的相容相依,也是通过动态的调节来实现平衡的。回归人本身而言,平衡既可以在有机体生理层面实现,也能够在心理层面实现,即追求心理的平衡——自我调节。自我调节作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力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自我调节作为自我系统中意志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心理机能发挥作用的动力因素。进化论指出,物种种系内部任一重要特性的保存,是因为该特性有利于这一种系的生存,因而得以保留。自我调节使得人类能够跳脱动物属性,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千差万别的社会和道德规范,以积极适应人类社会环境。这从根本上促进了人生成其社会文化属性,使人成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智慧物种”。Vohs和Baumeister就提到,自我调节是人的动物性向社会文化性转变的必要因素。[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我调节在个体身上实现了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统合、生物进化与文化传承的综合。
自我调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自我调节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研究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在教育心理学中,自我调节被应用于学习领域,以自我调节式学习的研究为代表;在人格心理学领域,自我调节作为人格的一个稳定特质出现,以自我控制研究居多;在心理健康领域,自我调节与有效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成为新的热点。但随着自我调节研究的日益丰富,从既有形态的研究逐步发展为对塑造和建构过程的研究。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童年早期被认为是自我调节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个体的自我调节从出生时仅具备对刺激和觉醒状态的有限的控制能力,快速发展为能够按照自己和社会的期许,采用一定的认知策略,调控注意、认知、冲动、情绪、行为的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其变化的速度快,变化范围较大。因此,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被认为是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2]
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适应,甚至能够产生社会问题。例如,有人把工作积压到最后的“deadline”才仓促处理,这是认知调节不良引发的拖延行为;有人一身赘肉却仍不采取行动减重,这是行为调节不良而导致的健康问题;有人容易与他人发生口角引发恶性犯罪,这是情绪调节不良导致的攻击性行为;有人薪水优渥却仍旧“月光”,这是需要动机调节不良导致的过度消费。在不同心理层面展现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的。只要每个人能够发挥自我调节的积极效用,就能够主导动态平衡的过程,反之则会陷入随波逐流,被环境和他人所左右的被动局面,丧失主动性。因此,自我调节是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基础与核心,其发展水平能够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
自我调节是个体实现有意识干预平衡的心理机制,这种有意识的干预既可以指向物理世界,也可以指向精神世界。在指向精神世界的路径上,又根据自我调节的结果是指向个体自身还是个体周围的他人,区分为影响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个体能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即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因此,如果要建立自我调节对精神世界的平衡的有意识干预,首要的就是建立自我调节与心理理论之间的联系。
自我调节与心理理论存在密切联系的理论性推演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首先,自我调节是基因、早期经验和成人作用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的调节因素。[3]从心理理论的获得过程来看,它是一个个体由关注自我走向关注社会的过程,是心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正是先天、后天因素动态作用共同铸就的,自我调节的监控机制保障儿童能够关注内部外部环境的差异,而操作机制则实现了对差异的分析、处理,最终使得自我调节以心理理论的能力为基础之一,实现主动调节和干预心理层面平衡的功能。因此,自我调节机制可能会是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其次,自我调节和心理理论都处于自我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区域。自我调节是依据外部规则改善自身状态,以适应社会和物理环境的过程;心理理论是以理解他人心理为基础的理解外部社会的过程,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主客体的协调而产生的,都类似于“中介”,同时服务于内外两大系统。因此,自我调节与心理理论在功能水平上是类似的。
最后,心理理论的模拟论认为,个体是通过模拟自我的心理状态,借以体验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这种类比并不代表着自我与他人的心理状态是等价的,因为人和人之间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如果要正确理解他人的心理,必须要有条件地抑制模拟自我的优势性反应趋向,即控制趋同倾向,认识到他人与自我的差异,心理理论的错误信念任务正是基于这种逻辑设计的。自我调节的抑制功能所起的作用就是抑制优势反应,激发非优势反应。[4]这就意味着,基于模拟论的观点,自我调节与心理理论二者在机制上都必须有抑制的参与。这一推论得到了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关系研究的支持。[5]
心理理论的获得是个体在童年期的另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浪漫的比喻——儿童认识自我与现实间差异的过程,如同哲学家毕生致力于探索思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当然,哲学家是为了追求真理而苦苦探索,而儿童所付出的努力只是为了通过区分行为的目的性,达到解释甚至预测他人行为的效果,使自己更利于适应社会生活。对儿童来说,心理理论的存在是具有生物进化意义的。儿童获得心理理论后,不断地获得非自我指向的信息,逐渐将外部社会或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观念,丰富着个体的心理世界。人逐渐从自己的小世界走入了人生的大舞台,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全局性视角,对自身认知、行为和情绪的控制更为精准恰当,对交往尺度拿捏得更为合理。而自我调节以这种视角为支持,通过其主动性机制实现最终的人类特性的发挥,即克服动物性走向文明性,实现有意识主导或引导作用,建立人在宇宙中的能动地位,诠释人类发展的特殊价值性。
因此,本书将人的向内调控和向外探索他人心理世界创造性地结合起来,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证研究,尝试描绘出在人类生命早期,两项重要的心理发展成就的变化趋势和内在联系,以期深入挖掘儿童早期个体心理变化的适应意义和丰富的价值。
[1] Vohs K.D.and Baumeister R.F.,Handbook of self regulation:research,theory,and applications,New York:Guilford,2004.
[2] Eisenberg N.,Spinrad T.L.and Fabes R.A.,et al.,“The relations of effortful control and impulsivity to children's resiliency and adjustment”,Child Development,Vol.75,No.1,2004.
[3] Fonagy P.and Target M.,“Early interven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Psychoanalytic Quarterly,No.22,2002.
[4] Posner M.J.and Rothbart M.K.,“Developing mechanisms of self regulation”,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No.12,2000.
[5] Carlson S.M.,Moses L.J.and Breton C.,“How specific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 and theory of mind?Contributions of inhibitory control and working memory”,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No.1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