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心常态—让我们习惯增长的“极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把握新的投资方向

以上分析了投资率高位难以为继的原因,如何把握新的投资方向是新常态下我国经历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

一、确定合理投资规模的原则

合理的投资规模也就是投资总量要“适度”。处在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首要任务。因而扩大投资、增强国力、加快经济建设速度是一种客观需要。投资规模和国力相适应,是一国投资建设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一条普遍规律。但是由于人民对国力和投资规模这两个经济变量的确定标准难以真正把握,所以人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还处在一种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之中。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曾有过年度投资规模占国家预算支出或略高一点的数量界限的主张。在市场经济中,投资规模多大为适度,以什么作为衡量标准,不可能完全沿用过去的经验数字,需要按照市场经济格局下的新情况,加以研究分析。由于市场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很大,确定未来适度建设总规模的具体数量是十分困难的,只能把握它的合理区间。

投资规模受国力制约的原理,是供给与需求之间辩证关系的具体运用,它科学地揭示了投资规模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合理地确定投资规模一套正确的思维方法。国力对投资规模的制约包括年度投资供给规模、年度投资需求规模及建设总规模三个方面。

首先,年度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处理好投资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要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能稳步提高,关注人民的近期利益,不挤占消费品的供给来满足投资供给规模。其次,年度投资需求规模的确定必须以合理的年度投资供给规模为依据。投资需求规模是用于投资的货币购买力,实质上就是投资性货币供应总量,从技术上讲,货币供应量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同样数量的投资品供给,如投入的货币量过大,就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投入货币量过小,则可能造成通货紧缩,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不景气和滑坡。最后,建设总规模的确定必须以合理年度投资规模为依据。年度投资规模的确定只需对当年国民总收入的分配及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加以统筹考虑,而建设总规模由于时间跨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在技术上具有扩张的可能性大。所以确定多大的建设总规模,要以一定时期合理的年度投资供给规模而定。要使得在建项目按合理工期建设的年资金需要量与当年的年度投资规模保持平衡。

二、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选择合理的途径是实现投资结构优化的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重要步骤。从一定意义上说,投资结构决定着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构造合理的投资结构可以从投资的增量和固定资产的存量角度考虑,投资结构优化应当包括这两方面内容。

(一)投资结构的增量优化

投资结构的增量优化是对未来投资分配及其比例关系的优化。它不是按照一个恩格尔基准或者原基准来确定的,而应当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将几种基准结合起来共同确定。具体应包括以下两个层次的内容:

1.目标结构的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投资结构的变化也应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目标结构。目标结构的优化,就是指适应经济发展阶段总体水平的要求和经济结构的未来格局的发展,对投资结构做的相应安排。

对目标结构的设计,必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设计出一个目标。然后再根据这个事先设计好的目标去安排各个部门的发展速度,并根据各个部门的资本系数去求解出各个部门所需的投资量。这个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如果事先给出的目标结构不切合实际,那么就不能取得有效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目标结构设计时,要充分吸取历史经验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和本地区的具体实际来制定。

由于投资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主导力量,在整个目标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投资总量以及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是一个主要的决定力量。因此,决定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还要根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预计的投资总量和可以分配给各部门、各地区的投资分量来决定。

2.中间结构的优化

目标结构的最终取得是建立在每一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收入、消费总量及其结构所构成的需求量上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实现目标结构的过程中,必须对每一年或每一个时期的投资结构做优化处理,这一过程就是中间结构的优化。从理论上讲,可以把每一年的中间结构看作是一个最终的目标结构,从而可以按照求解目标最优结构的方法来求解中间结构,如此进行下去,将每一时期的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与最终的目标结构相一致了。

3.投资结构的存量优化

投资结构的存量是指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它是过去投资流量或者投资增量的结果。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变化,部分投资的存量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需要采取投资增量以外的办法来加以调整,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产的效能。

对投资存量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增量调整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互相补充但又有重大差别的两个部分。尽管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技术进步等因素是决定投资结构的现实基础,但是它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无非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它们也正是通过这两方面拉动投资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及保证投资结构有条件地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结构是需求结构的函数。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需要,那么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的实现就取决于这个总量中的产品构成是否适应社会对每种产品的特定需要,从而劳动和资本是否根据这一特定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恩格尔系数的需求弹性表明,需求机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动。这种变动也正是通过投资结构的变化来实现的。因此,需求结构对于投资结构的影响,是从需求方面来发挥拉动作用的。

(二)投资结构优化的标志

由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运动的动态性,投资结构常常处于不断地变化的过程中,所谓投资结构的优化,是指投资结构与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达到高度契合的动态过程,这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应当优化投资结构,没有投资结构的优化就没有产业结构的优化。投资结构优化的标志应当是对一般投资结构演化规律和我国国情结合的一个外在的多侧面的反应。判断在一个时期内投资部门结构是否得到优化或是处于合理化状态的主要标志有如下几点:

1.投资的部门结构是否符合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投资的部门结构是一个具有内在变化规律的复杂的经济活动,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不断提高、不断深化、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客观过程。

投资在各产业部门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在工业化初期前后,农业、采掘业、面对农业消费市场的工业是投资的主导部门;在进入了初步工业化阶段,铁路交通、住宅建筑、重化工成为投资的主导部门;在进入了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后,高技术产业、汽车、耐用消费品等产业就成为投资的出道产业部门;在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信息产业则成为投资的主导产业部门。投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重点,表明投资部门的演化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我国投资部门结构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前重工业和加工工业部门的投资比重超越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从而造成了投资结构的扭曲。

2.投资的部门结构是否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满足社会需要提供一个生产手段。由于社会需要是非同质的,或者说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着的。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也必须在构成上与社会需要的构成相对应。这里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投资结构与最终需求结构向适应。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投资结构就必须做相应的调整。第二,投资结构与中间需求相适应。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件最终产品的生产要经过越来越多的环节,生产资料的生产比重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许多生产行业和许多产品不是立即进入人们的最终消费领域或者是永远不会进入最终消费,而是作为生产最终消费品的物质手段。有关研究表明,在工业社会里,中间使用的比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将逐步提高。因此对于中间产品的生产结构就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间产品生产结构的问题,从而导致许多中间需求产品的短缺和过剩,为此我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从“一五”时期到“七五”时期,一方面我国仅机床的生产过剩就导致了上千亿的报废损失;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中间产品严重供给不足,需要靠大量进口。第三,投资结构与需求结构是否处于一个动态促进状态。国民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升级的过程,这就要求各个经济变量、各种产品、各个产业之间必须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共同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

3.投资部门结构是否有效地利用了各种资源

投资的部门结构形成显示的生产结构。生产结构不仅考虑与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它是否比较充分有效并且适度地利用了本国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利用不足是一种浪费,对资源的利用过度则是一种破坏。投资结构的形成不仅是对资本资源的运用,而且是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的组合运用。发展中国家即存在人力资源过剩的问题。例如,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一些机构人员过多等。研究如何将人力资源与资本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实现二者之间的最佳的互为替代,并产生最大的效益是个需要研究和考虑的问题。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投资需求的特征与之前相比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