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繁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相对贫困如何制造低增长陷阱?

为什么原教旨市场经济是一个低增长的经济?

因为相对贫困化同经济增长的矛盾,导致了总需求不断相对缩小和总供给潜力不断相对增大的矛盾,导致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经常性和长期性的矛盾,导致实物资本积累缓慢。

简单来说,市场经济在不断制造相对贫困的扩大;相对贫困的扩大又在不断制造着消费和投资的双重萎缩,制造着总需求不足;总需求的长期不足又在不断地制造着低增长陷阱。

相对贫困是如何制造消费和投资的双重萎缩,制造总需求不足,制造低增长陷阱的呢?

第一,相对贫困化不断扩大导致社会总消费不断相对下降,导致生产过剩。在市场经济中,中下阶层收入在GDP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收入和财富大规模流向顶部10%的群体。我们知道中下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顶部的那10%。他们失去的收入份额所导致的消费的减少,无法由顶部10%阶层的消费的增加而得到弥补,从而导致总消费不足。

比如,有张三和李四。张三很穷,几乎是“月光族”;李四很富,一落地就踏上了“金光大道”。如果张三多了100元钱,其中的大部分就不得不花掉;而李四多了这100元钱,可能仅仅是银行存款的数字增加了。用经济学术语来讲,张三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而李四的低。如果收入分配越来越多地向李四倾斜,李四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越来越大,社会总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会越来越低,导致需求不足。

举个例子,为了简化起见,我们暂时不考虑政府部门,假设经济中只有中下阶层和顶部的10%。中下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7,而富有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3。所谓0.7的边际消费倾向,就是中下阶层作为一个整体,平均每增加1元钱的收入,就有7毛钱用于当前消费;每减少1元钱的收入,可能就必须削减7毛钱的当前消费。所谓0.3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同一个道理。增加1元钱,带来0.3元的新增消费。

我们假定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相对贫困在不断扩大。比如,(1)工资总额在GDP中的份额从67%下降到63%;(2)在工资总额中,中下层的份额从62%下降到59.9%。

现在我们进一步假定,GDP增加了100亿。

如果没有相对贫困化的扩大,按照原有的份额,即贫困化不扩大,中下层的新增收入应当是41.54亿元(0.67× 0.62× 100亿= 41.54亿)。由于相对贫困化的扩大,中下阶层的份额减少,它实际新增的收入只有37.737亿元(0.63× 0.599× 100亿=37.737亿)。也就是说,中下阶层的新增收入相对减少了3.803亿元(37.737-41.54=-3.803亿),而顶部的10%相对增加了3.803亿元。

把这两个数字分别乘以各自的边际消费倾向。中下层的新增消费相对缩减了2.6621亿元(0.7×-3.803=-2.6621亿),而顶部的10%的新增消费相对增加了1.1409亿元(0.3×3.803=1.1409亿)。社会总消费的相对缺口是-1.5212亿元(-2.6621+1.1409=-1.5212亿元),出现了生产过剩。

那么,这个总消费缺口变成什么了呢?变成了顶部的10%(比如李四)的新增的1.5212亿元的储蓄。

这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演绎了中下层的相对贫困如何导致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和富有阶层储蓄的增加。

它证明了马克思的另一个论断:劳动者相对贫困同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个矛盾的表现就是总需求不足,从量化的角度讲,就是不断相对缩小的总需求同不断相对增大的总供给潜力之间的矛盾。

由于相对贫困化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长期面临最终消费不足、最终产品严重过剩的困境,从而导致GDP的低增长。

第二,我们看看供给侧的影响。相对贫困的不断扩大导致投资的相对萎缩,实物资本积累缓慢。

原教旨市场经济说,在最终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消费的缺口变成了储蓄。如上面的例子,社会消费缺口是1.5212亿元,它变成了富有阶层新增的储蓄。储蓄增加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刺激他们投资,他们会把这1.5212亿元的新增储蓄变成投资,用新增的私人投资来弥补最终消费的不足,那么总需求的缺口就解决了。总需求和总供给就平衡了,而且供给侧的潜力也增加了。

柯布 -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认为,国民收入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再乘以总要素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考虑单位投入要素的变动带来的最终产出的变动。资本的积累是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私人资本的这1.5212亿元追加的投资可以大大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供给能力的扩大,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按这种经济理论,相对贫困的扩大有利于储蓄增加,储蓄增加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导致投资增加,投资增加不仅增加了总供给,还推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贫困的扩大是推动投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接着上面的例子讲,张三越来越穷,李四的储蓄越来越多,储蓄多了利率下降,就刺激李四投资。李四的投资弥补了张三穷带来的总需求缺口,而且还能推动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这种理论只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忽视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那些躲在象牙塔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观察过投资者的理性行为吗?请问,为什么私人投资者会投资?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投资?

假如你是李四。作为私人资本拥有者,你为什么投资?赚钱呗!什么时候你才会投资?在你预期投资能赚钱的时候。你不会单单因为银行存款多了心痒痒地就要投资,你也不会只是因为利率下降了就要投资。你李四是没有那么好忽悠的。比较学究一点的说法就是,在你做出投资决策以前,你希望新投入的每1元钱,能够带来正收益。只有当你认为新投入的那1元钱能为你赚钱的时候,你才会投资。你不是一个把投资本身当成乐事的傻子。上面提到的那1元钱投资带来的回报,就是所谓的投资的边际利润。在投资以前你要做计划,搞市场调查,弄市场预测。只有当你认为你投入的那1元钱能够带来正收益的时候,你才会打开你的钱袋子投资。即李四只会在投资的预期边际利润为正的时候才会投资。

总结一下。私人企业不就是为了追求利润吗?只有投资的预期边际利润是正数的时候,他们才会投资。如果是零或者负数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投资的。有哪一家私有资本明知亏损还会投资呢?用四川话说,哪个要拿钱到水里去打漂漂?

原教旨市场经济学的问题冒出来了。

贫富悬殊严重,总需求相对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个别的盈利投资机会固然存在,但是,作为整体投资的边际回报率是极低的,甚至可能为负数。生产相对过剩的时候,追加投资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过剩,导致价格下降,导致边际投资利润接近于零。这个时候投资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萎缩。重复一下,贫富悬殊导致投资总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导致投资的盈利预期不好,导致投资不足。投资不足不仅导致需求不足,导致供给相对萎缩,还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提高生活水准的最终手段。

同原教旨市场经济完全相反,贫富悬殊导致投资萎缩,投资萎缩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妨碍社会经济的进步。消费和投资的双重萎缩导致低增长陷阱。

从货币学派的角度看也是这样。当储蓄大于投资的时候,实体经济流动性(货币供给)大量减少,导致经济活动萎缩,导致低增长陷阱。

只要我们考虑到消费者的行为和投资者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中下层的相对贫困化导致总需求低于总供给。这不就是马克思讲的,相对贫困化和生产不断扩大的矛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