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014年我国工业发展特征
2014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7.8%,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但经济增速、经济结构、增长动力正在转换,经济进入“新常态”。2014年我国工业不断适应“新常态”,增速换挡期持续,在中高速增长区间震荡调整;结构调整期持续,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逐步协调均衡;发展方式转变期持续,消费拉动力与创新驱动力潜力缓慢释放。总体来看,工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工业在中高速增长区间震荡调整
我国工业自2013年以来向中高速增长区间调整。我国工业长期以来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按照我国工业增长规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增长及景气指数研究,工业增速超过10%则认为工业处于高速增长区间,将工业增速处于6%~10%增长区间认定为中高速增长,工业增速处于4%~6%区间时为中速增长,低于4%为低速增长。从年度数据来看,我国工业增速自2013年下探至9.7%之后,工业增速放缓趋势明显,至2014年下探至8.3%,我国工业在中高速增长区间内调整。
工业结构未能充分适应“新常态”下的市场结构是影响工业增长的根本因素。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之前,我国长期处于供给短缺、需求压制、价格管制、基建繁荣时期,从而造成国内商品市场长期供不应求,要素市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而要素价格低和需求缺口又激发国外资本对国内巨大的投资需求,也激发了国外商品市场对国内低廉价格商品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与当时市场需求相契合的工业结构形成,即以重工业为主满足国内基建需求,以价格低廉的纺织等轻工业满足国内基本生活资料需求,以要素价格便宜为特征的原材料、加工贸易行业扩大国内产品出口的工业结构形成。但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出现普遍性产能过剩,随着要素价格的不断市场化调整,以价格低廉为优势的轻纺工业面临优势丧失、盈利能力差等困境。长久以来形成的工业结构具有一定的惯性,同时受制于技术创新储备少、商业模式运作能力差、市场化与公有制相互牵制等问题,未能随着需求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变动而及时调整。工业结构与市场结构的不协调,造成了工业增速的下滑,也倒逼工业加快结构调整。
2000—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GDP增速趋势如图10所示。
图10 2000—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GDP增速趋势图
(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2014年我国工业在中高速增长区间继续下探。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较2013年(9.7%)大幅回落1.4个百分点。从月度增长数据来看,工业增长波动幅度增大,2014年6月年内最高月度增速为9.2%,8月年内最低月度增速为6.9%,相差达到2.3个百分点,2013、2014年波动标准差分别为0.51和0.73。2011—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如图11所示。增速下探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市场需求疲软,工业出厂价格指数两年多负增长,工业面临通缩风险。而波动幅度扩大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工业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工业增速下滑,2014年年内部分月份增速的回升,仍然主要是以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等拉动的结果,但由于市场需求疲软,因而投资拉动未能形成有效动力,增速相继进一步回落,造成年内工业增长波动幅度较大。
图11 2011—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图
(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重点工业行业增长情况良好。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2013年增长4.5%,制造业增长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2%。医药、轻工、电子信息制造等重点行业增长情况良好,高于全国工业增速;钢铁、纺织、石化等行业增长低于整体工业。分产品看,464种产品中有329种产品产量比2013年有增长。
中西部后发优势明显,但增长差异性较大。2014年东部地区增加值比2013年增长7.6%,中部地区增长8.4%,西部地区增长10.6%。但中西部各省份间增长差异性较大,尤其是以山西、东北为代表的资源型、重工业为主的省份,增长情况不佳,且如果不转型的话未来仍将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省份以煤炭、焦炭、电力、冶金等行业为主,而这些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2013、2014年全国各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情况见表1。
表1 2013、2014年全国各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表
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2 黑龙江省2014年为1~11月数据。
3 云南省2014年为1~11月数据。
4 新疆2014年为1~10月数据。
二、工业增长动力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
近两年来驱动我国工业增长的内在要素发生转变,人力红利消失,资源环境制约增强,生产要素规模和结构的转变使得我国工业增长动力由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
我国工业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劳动力成本上涨快,人口红利对工业增长的驱动力减弱。自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工业对劳动人口的需求不断增加(见图12),但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年增长率不断降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比2011年减少345万人,这是长期以来劳动人口的首次减少。劳动人口的供需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见图13),2004年至今,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长迅速,基本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甚至在2011年增速达到18.6%,平均工资的高增速增长已使得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逐渐失去优势。但高素质劳动力增长迅速,201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从业人员1293.7万人,比2008年增长36.9%;占全部制造业企业的比重为15.1%,比2008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图12 2003—2013年工业城镇就业人员数(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图13 2003—2013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趋势(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资源环境问题凸显,资源要素对工业增长的拉动力减弱。粗放式工业发展必然面临资源天花板的限制,也会带来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因而是不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以能源情况为例,2014年我国继续保持能源生产大国的地位,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有所改善,但仍然保持高位,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比2013年增长2.2%。煤炭消费量下降2.9%,原油消费量增长5.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6%,电力消费量增长3.8%,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6.0%,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9%。能源对工业发展的限制增强,2013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2015年为40亿吨标准煤,用电量为6.15亿千瓦时左右,未来限制会更加严格。未来依赖能源、资源的大量投入对工业的拉动力将进一步降低。
创新对工业增长的驱动作用有所增强。研发经费增长较快。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8318.4亿元,比2008年增长170.7%。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8%,比2008年提高0.23个百分点。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70.2%,比2008年提高3.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高技术行业创新引领作用突出。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全部工业中研发经费超过500亿元的有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7个行业大类,这7个行业大类的研发经费为5101.7亿元,比2008年增长151.6%。这些研发经费规模相对较大的行业对提高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改革创新对工业的作用正逐步显现。2014年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商事制度,激发了民间资本投资创业。自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到年底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146.7万户,增长16.8%,注册资本(金)增长85.8%。2014年全年工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60157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工业投资高出3.5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期工业增长效率及效益缓慢增长
我国工业处于结构调整期,在创新能力、人力素质、技术转化能力等新的推动工业增长的因素尚未完全形成并释放之前,我国工业增长效率和效益改善步伐有所放缓。
工业增长效率稳步提升。工业增长效率衡量的是工业增长过程中要素投入转换为产出的效果,选择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新增工业增加值来衡量。工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2009年劳产率提高有所放缓,但2010—2013年,在我国劳动素质提升下,劳产率稳步提升(见图14)。但是,我国多年来投资效率却不断恶化(见图15)。长期以来投资是我国工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但投资却未能充分转化为生产力,过度投资、创新产出能力差、市场需求不足等都限制了我国投资效率的提升。
图14 2003—2013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图15 2003—2013年单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产出工业增加值数
(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恶化。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715.3亿元,比2013年增长3.3%,增速比2013年大幅回落8.9个百分点。从2014年月度利润增速情况来看(见图16),下半年利润恶化迅速,自8月以来基本进入负增长渠道,且负增长幅度逐步扩大。从行业利润增长情况来看,石油、煤炭等行业利润下降是影响整体行业利润的重要因素。2014年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79.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46.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3.7%,仅这三个行业利润降幅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减少影响超过70%。
图16 2014年当月利润总额增速(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下半年以来工业利润降幅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价格走低对利润下滑影响不断加剧。自2014年8月以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在波动调整之后,再次进入降幅较快扩大渠道(见图17),虽然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降幅也在扩大,但是产出价格指数较购进价格指数对利润影响更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14年12月工业利润因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3%,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减少约3650亿元,因购进价格同比下降4%,主营业务成本减少约2740亿元。两者相抵,工业利润净减少约910亿元,而2014年11月因价格下降利润减少额约为700亿元。二是成本费用增长加快挤压利润空间。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1%,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4元,比2013年(85.27元)继续增长0.37元,且月度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在2014年基本保持在86元左右的高位,在市场疲软背景下,成本费用的过快增长挤压了利润增长空间。
图17 2014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跌幅度(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绿色经济效益加快改善。2014年我国工业以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降耗为重点,提高工业绿色效益。在淘汰落后方面,2014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110万吨、水泥(熟料及磨机能力)8100万吨、平板玻璃3760万重量箱,分别占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的115%、192%、107%,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淘汰任务。在节能减排方面,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6.5%左右,远高于2012、2013年(同比下降3.6%、3.7%)。
四、投资和消费对工业拉动作用寻求新平衡
长期以来,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我国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2014年随着投资过剩、产能过剩、出口结构调整等问题的进一步显现,投资、消费(内需和出口)正在逐步寻找新的平衡,表现为投资继续下滑、拉动力进一步减弱、消费稳定增长,拉动潜力继续释放。
工业投资增速下滑,对工业增长贡献减弱。受制于国内市场需求疲软、产能过剩严重等,自2010年以来投资增速进入下滑通道,2014年工业增速下滑严重,全年工业投资增速仅为12.9%,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差值进一步扩大(2011年为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2012、2013年分别为低于全国0.6、0.8个百分点,见图18)。从2014年工业投资月度增速来看,全年基本呈下滑趋势,且通过相关增加投资的刺激政策对工业增速的拉动性减弱(见图19),例如2014年四季度,国家发改委先后6次集中批复30个铁路和机场项目,再加上3条特高压项目及1个港口项目,总投资额度超过万亿元,即使考虑到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滞后性,10、11、12月工业增速回升力度也并不乐观。
图18 2011—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在各种新型消费方式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增强。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0%。互联网思维下新的消费方式提升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潜力,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同比增长49.7%。主要工业产品消费增长情况良好,2014年商品零售23074亿元,增长12.1%,通信器材消费增长最为迅速,同比增长58.1%,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化妆品、日用品、中西药品、文化办公用品、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也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据初步测算,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信息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引擎,2014年信息消费增速高达25%,其中,以互联网接入、内容服务和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服务消费增长高达43%。
图19 2014年月度全国工业投资及工业增加值增速(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工业出口个位数增长成为“新常态”,对工业增长支撑作用良好。2014年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51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3%,与2012、2013年相比,比2012年(11%)低3.7个百分点,比2013年(5.8%)高1.5个百分点,工业出口增速进入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从月度增速来看,2014年波动更为频繁,与工业增速相关性仍然较大,6、9、12月出口的较快增长也成为相应月份工业增速较好的重要因素。2012—2014年月度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情况如图20所示。
图20 2012—2014年月度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数据来源:泰尔工业经济数据库)
五、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成效凸显
工业结构调整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所在,主要是优化行业结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2014年我国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成效逐渐显现,呈现出工业向高端化演进、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的格局,为我国加快走出结构调整期奠定了基础。
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向高端化转型演变。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048.9亿元,比2008年增长108.2%;占全部制造业企业的比重为12.8%,比2008年提高0.8个百分点。2014年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2013年增长12.3%、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0和2.2个百分点。在整体工业利润增长不佳,甚至出现下降的背景下,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较快,201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7233.7亿元,比2008年增长165.5%,增幅比其他制造业平均水平高出11.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总额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为13.1%,比2008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4年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12.4%,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5.5%,增速比全部制造业分别高5.9和9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2014年,在新技术、新业态的推动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年技改投资8.4亿元,同比增长13.3%,比工业投资增速高0.4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40.9%。2014年,随着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在机械、纺织、服装、家具、鞋业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的传统制造业中,利用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掀起了一场“机器换人”的浪潮,不但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还提升了产品质量。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时下工业4.0的新浪潮正催生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2014年主要新兴产业增长迅速,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24.9%,金属制品业增长21.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5.6%,医药制造业增长15.1%。尤其新能源产业发展惊人,2014年核电增长36.1%,并网风电增长25.6%,增速分别提升19.9个和1.1个百分点;并网太阳能发电在2013年增长3.4倍的基础上,继续保持67%的高增长。各地新兴产业投资热情也高涨,2014年苏州市新兴产业投资已占工业投资的56.8%,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八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高达47.5%,提升2.1个百分点。
工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投资布局优化。我国工业企业对外投资增长迅速,企业全球性投资布局更加优化,近年来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活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4年的7.6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1~11月)的60.4亿美元。截至2013年年末,制造业境外企业数量已超过5000家,制造业直接投资存量在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占比较高。企业投资的全球化趋势也有利于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我国企业在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埃及、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建设钢材、水泥、玻璃等生产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产能压力。
六、工业与其他产业加快深度融合
随着工业产品由规模化向个性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工业与其他产业加快深度融合,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优化工业资源配置,提升工业附加值;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工业生产方式变革。2014年工业与其他行业加快融合、集成发展,由此产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2014年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2014年,IT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达到38.6%、36.2%和37.4%,远高于全部行业平均15.8%的增速。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也推动工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2014年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定制生产发展迅速,满足了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智能终端与应用服务、数字产品与内容服务进一步相融合,推动了产品创新,拓展了服务领域。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工业生产方式变革。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支撑“两化”融合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程度进一步完善,2014年,3家基础电信企业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突破2亿户,宽带城市建设继续推动光纤接入的普及,光纤接入(FTTH/O)用户总数达6831.6万户,占宽带用户总数的比重比201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达到34.1%;2014年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4G用户增长迅速,发展速度超过3G用户,新增4G和3G移动电话用户数分别为9728.4万户和8364.4万户,总数分别达到9728.4万户和48525.5万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7.6%和37.7%。支撑“两化”融合的电子设备和软件业发展良好,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2%,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2%。我国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新一轮互联网革命正迅速向各个产业领域渗透、融合,旧有工业体制机制及管理模式已与“互联网思维”不相适应,现行的产业政策在逐渐改变过往的工业化思路,互联网已从单一的技术工具,演进到重构产业生态及价值创造阶段,装备、船舶、汽车、家电、有色、纺织等行业的骨干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工艺、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单项应用已成熟。关键业务信息系统集成应用较快发展,两化融合效益凸显。截至2014年,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基本达到85%,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ERP普及率达到80%,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专栏1:两化融合的发展历程及当今国际两化深度融合的新特点、新趋势
一、发展历程
两化融合包括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部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或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全局性问题。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由低到高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为切入点,带动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产品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工业产品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影响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和效率,从而导致生产要素层面发生融合。第二阶段是生产过程及管理方式的融合。依靠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强渗透性的特点,传统的工艺流程、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发生改变,由此催生业务流程、管理及经营方式融合。第三阶段是产业及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融合。发生在企业以及产业中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及产品的融合,使得产品、业务的功能边界被打破,产业的功能边界被打破,从而推进产业层面的融合及新兴产业的衍生,并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第四阶段是社会价值模式和运行方式的融合。技术范式的转变势必引起社会价值模式和运行模式的转变,可以说,这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最高级别的融合。
二、当今国际两化深度融合的新特点、新趋势
1.重塑全球工业格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3D打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都对传统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产生了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并将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着力打造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
2.引领工业产业变革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业产品、技术、服务的智能化。生产方式也逐步由批量集中生产向个性化定制方向转变。生产过程中,机器能和客户直接沟通以便准确对接需求;机器能与库房和物流中心交流信息以确保组件到位时间;工人获取所有信息以实现最佳生产;机器自动接受任务以协调生产流程。通过异地协同、个性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产业价值链的新体系正加速重构和转变。
3.创新社会组织方式
劳动关系将彻底改变,职业领域的要求将更高,所谓的“简单劳动”可能逐渐消失。职业领域将更加灵活,雇员会从中受益。未来机器的设计也将比以往更符合人类的需求。考虑到世界范围内的老龄化趋势,这会是一个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