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知识和意识

要对某样事物形成具体的“深度知识”,需要些什么?
教学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从左边的方框进入右上角的方框。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内容主题时,要学的信息可能与自己现有的知识相去甚远,无法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教师把某个主题的信息告诉学生,学生对这个主题的意识就会有所提升,从左下角的方框进入左上角的方框。
可是,光是对某个主题有意识,是不够的。要是学生把意识当成“深度知识”,就会过度自信。学生看到某一信息,觉得“好了,知道了”,就很容易高估自己日后还会记得的可能性。这样一来,他们很容易形成盲点,以为自己记住了,就不用再复习了。部分出于这样的原因,要是学生光是重读笔记或标记重点,这样的方法是相对无效的,也很有问题。
要是学生对某个主题有意识,也真正掌握了深入的知识,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掌握了“深度知识”。为了把信息传递到右上角的方框,我们需要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提取练习和间隔学习)。而教师要评估学生是否掌握并记得更多知识,可能不是容易的事。毕竟,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也会改变和消退。那么,我们要怎样判断呢?要看学生能否回忆起某一信息,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详细阐述,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应用。这种能力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学生才算是掌握了“深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