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小水火法基本内容
一部《黄帝内经》奠定了大小水火法的理论基础,一册《景岳全书》成就了大小水火法的临床理念,几代天水名医研创了大小水火法的理法方药。
大小水火法这一珍贵的学术瑰宝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动人心魄的临床故事。
大小水火法是产生于我国西北天水地域的一种补阴求汗、扶正达邪的治疗方法,是天水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多用于伤寒门中之误治坏病,或温病过汗劫阴,或亡血、失精,或妇人产后而致邪热久羁、阴精大耗,无以化气酿汗达邪,或阴损及阳、身热足冷等病证,凡几经正治而无效者。系法宗先贤“壮水制火、益火消阴”,以及“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之训而采用的从治之法,或托里透邪,或理阴透邪,每能起到扶正达邪于表,挽危重于俄顷之效的一种救逆法。其中以补阴化气散,托里透邪,名曰大水火法;以归芍加元参(即玄参)、麦冬、僵蚕、豆豉汤,理阴透邪,名曰小水火法。合称大小水火法。
天水名医赵荆山先生在《伤寒心法》中有以下论述:
补阴化气散:主治伤寒时疫,屡汗不解,阴精大耗,或妇女产后,热入血室,证见身热无汗,午后尤甚,神昏谵语,循衣摸床,大渴不止,舌黑齿燥,六脉洪大滑数,按之而空者。用此托里透邪。
当归三钱 熟地一两 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元参五钱 炙草钱半
水煎服。连进三五剂,得通身汗透即瘥。
此法求汗于阴,生气于精,从阴引阳,水中取火法也。渴甚加花粉,大便燥结加知母。
服本方四五剂,脉小汗止,黑苔尽退,口舌大润而愈。如证情同上而转轻者,加柴胡少许以透邪,重者不可加之。若其病脉反小弱,此乃阴中阳虚,宜本方加上好枸杞一钱,或紫油桂一钱,以补阴中之阳。
余治学街蒲姓之人,年五十余,身得伤寒月余,诸药罔效,诊其脉洪大而空,舌黑齿燥,时时谵语,便闭七八日,喘息气促,不得仰卧,乃投补阴化气散加知母三钱、皂刺五分,连服两剂。再诊黑苔已退,脉象转小,便畅喘平。又以补阴化气散加僵蚕一钱,服数剂而愈。
补火归魂散:主治伤寒时疫,医用清凉太过,邪热未解,元阳大伤,证见身热如焚,膝胫反寒,喘息痰鸣,口中不渴,脉微细弱者。
当归一钱 熟地五钱 茯苓钱半 油桂一钱 炙甘草七分
水煎冷服。此法引火归元,纳气归肾,从阳引阴,乃火中取水法也。下身寒甚者,加熟附片一至三钱。
余治东关赵姓,乳名大牛子,年三岁,得时疫发疹之病,医屡用清下,渐至危殆。视其证腰以上如火,腰以下如冰,神识昏愦,不燥不渴,喘息,脉沉而弱,遂以此方投之,一剂热微减,神稍清,再诊加熟附片一钱,两剂后汗出遍体,热退足温而愈。
归芍汤:
当归钱半 紫苏钱半 白芍一钱 陈皮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本方原治伤寒初起,发热恶寒,头疼脉浮或缓,不宜用桂枝汤者。方后云:项强者加羌活。今借用此方加元参、麦冬、僵蚕、豆豉等以治伤寒时邪,表邪未解,阴气已伤,证见身热无汗,微恶风寒,或不恶寒,头痛身疼,眩晕口干,倦怠少食,舌红苔薄,脉数无力者,或伤寒时疫解后余热未尽,复感薄寒,发热无汗,至晚尤甚者,用此理阴透邪。
近年邑医多有采用余法者,以补阴化气散为大水火法,本方为小水火法,合称大小水火法。
张正海按:根据赵荆山《伤寒心法》之意,归芍汤加元参、麦冬、僵蚕、豆豉等品,则衍变为赵荆山氏小水火法的代表方剂。其方药组成:当归钱半、紫苏钱半、白芍一钱、陈皮一钱、甘草五分、元参五钱、麦冬五钱、僵蚕一钱、豆豉钱半。水煎服。凡书中所云赵荆山氏小水火法者,皆系此方。我们暂以归芍加元参、麦冬、僵蚕、豆豉汤名之。
以上为赵荆山氏大小水火法(即方书中的大小水火法)之概述。
另外,尚有李子高特色之大小水火法(后文均冠称李氏大小水火法),立论均同于赵荆山,唯方药自有特点,后有专论。
本书中只提大小水火法而未冠名姓氏者,仅指赵荆山氏大小水火法。
由于大小水火法的卓著疗效,一时间此法在陇右古城被广泛使用,竟至后来流传至省城兰州,起死回生,活人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