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科上卷
带下
白带下 一
【原文】
夫带下[1]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2]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然而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颠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病矣。故病带者,惟尼僧、寡妇、出嫁之女多有之,而在室女则少也。况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3]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方用完带汤。
白术一两,土炒 山药一两,炒 人参二钱 白芍五钱,酒炒 车前子三钱,酒炒 苍术三钱,制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黑芥穗五分 柴胡六分
水煎服。二剂轻,四剂止,六剂则白带全愈。此方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至于补脾而兼以补胃者,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脾之弱不能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耳。
【注解】
[1]带下:“带下”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科经、带、胎、产等诸疾,因为这些疾病均发生在带脉以下的部位。狭义带下是指从女性阴道内流出的分泌物,它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别。生理性带下是指当女子肾气充实,天癸成熟,脾气健运,任脉畅达,带脉健固之时,阴道内有少量透明或色白无气味的黏性液体,在月经前后、排卵期、妊娠期量略有增多,它具有润泽阴户,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诸病源候论》中首次提出“带下病”的名称。
[2]带脉:起于季肋,围腰一周,如束带状,故称带脉,功能约束诸经,约束胞胎。
[3]白带:指妇女带下量多,色白或黏稠或稀薄如涕如唾,不能禁止者。属病理性带下。
【评议】
带下病总的病因病机,是湿邪为患,带脉不能约束所致。主要是由于肝郁乘脾,脾土受伤,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湿浊下注,带脉失约所致。带下病为妇科常见病,临床一般分为非炎性和炎性两种,非炎性带下病主要是由于雌激素水平偏高或孕激素水平偏低而雌激素相对偏高使黏膜中腺体细胞分泌增多;或者盆腔充血类疾病如盆腔肿瘤、盆腔淤血综合征均可使盆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组织渗出液增多而致。炎性带下病主要由于抵抗力低下或病原体直接侵入外阴、阴道所致,或者内生殖器炎症分泌物直接浸润宫颈、阴道所致。阴道、宫颈分泌物检查:非炎性者常规检查一般无异常,阴道清洁度Ⅰ~Ⅱ度;炎性者常规检查阴道清洁度Ⅲ~Ⅳ度,或查到滴虫、真菌、线索细胞或其他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病原体。
完带汤为《傅青主女科》所述的第一病第一方,方药组成紧扣病机,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上,尤其稍佐舒肝之品,肝之疏泄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脾土地气上升,使脾气健运则湿气消,白带自无。此方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治疗脾虚湿注之带下病。方中人参、山药、甘草健脾益气;苍术、白术、陈皮健脾燥湿,行气和胃;柴胡、白芍养血柔肝,升阳除湿;车前子利水除湿;黑芥穗入血分,祛风胜湿。全方肝、脾、胃同治,具有健脾升阳除湿之效。
完带汤主要治疗白带,临床多用于治疗非炎性带下病,或炎性带下病趋于好转之时,当然要结合局部及全身症状病证结合为前提。
青带下 二
【原文】
妇人有带下而色青[1]者,甚则绿如绿豆汁,稠黏不断,其气腥臭,所谓青带[2]也。夫青带乃肝经之湿热。肝属木,木色属青,带下流如绿豆汁,明明是肝木之病矣。但肝木最喜水润,湿亦水之积,似湿非肝木之所恶,何以竟成青带之症?不知水为肝木之所喜,而湿实肝木之所恶,以湿为土之气故也。以所恶者合之所喜必有违者矣。肝之性既违,则肝之气必逆。气欲上升,而湿欲下降,两相牵掣,以停住于中焦之间,而走于带脉,遂从阴器而出。其色青绿者,正以其乘肝木之气化也。逆轻者,热必轻而色青;逆重者,热必重而色绿。似乎治青易而治绿难,然而均无所难也。解肝木之火[3],利膀胱之水,则青绿之带病均去矣。方用加减逍遥散。
茯苓五钱 白芍酒炒,五钱 甘草生用,五钱 柴胡一钱 茵陈三钱 陈皮一钱 栀子三钱,炒
水煎服。二剂而色淡,四剂而青绿之带绝,不必过剂矣。夫逍遥散之立法也,乃解肝郁之药耳,何以治青带若斯其神与?盖湿热留于肝经,因肝气之郁也,郁则必逆,逍遥散最能解肝之郁与逆。郁逆之气既解,则湿热难留,而又益之以茵陈之利湿,栀子之清热,肝气得清,而青绿之带又何自来!此方之所以奇而效捷也。倘仅以利湿清热治青带,而置肝气于不问,安有止带之日哉!
【注解】
[1]青:指颜色,囊括了绿色、蓝色、黑色。在五脏中青色属肝,黑色属肾。
[2]青带:指妇女带下呈青色,或呈绿色,质黏稠不止,甚则如绿豆汁样,气味腥臭者。
[3]解肝木之火:“解”为疏肝解郁之意,并有泻火之意。
【评议】
青带的病因病机:
五行之中肝属木,木色青故肝色主青。傅青主此处所言青带,乃肝郁不达,湿邪乘之,湿热聚于肝经,流注于下,损伤任带,遂成青带。治法:利湿热,解肝郁。加减逍遥散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去当归、薄荷、生姜,加茵陈、陈皮。方中茯苓健脾利湿,实土抑木;茵陈、栀子清利湿热;白芍养血柔肝,肝体得养,则肝气条达;柴胡舒肝解郁;陈皮理气健脾燥湿;生甘草清热解毒。全方合用利湿清热,舒肝解郁。使肝气得清,则青带止。即傅青主所言此方奇而效捷,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标本同治的原则。
临床上常见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等带下呈青绿相间质浓稠者,可参照本条方药治疗。
【医案选录】
徐某,37岁,已婚。
初诊:
1995年7月4日。去冬11月起,带下增多,呈黄绿色,下体气秽如足臭。经前烦躁,乳胀及背,大便间2~3日。苔薄腻,质偏红,脉细。此乃肝经郁热。治拟疏肝解郁,清热泻火。柴胡4.5g,赤芍9g,丹皮9g,生地9g,云茯苓12g,女贞子9g,川柏9g,全瓜蒌(打)12g,泽泻9g,鱼腥草9g,生甘草3g。7剂。
熏洗方:
椿根皮15g,野菊花12g,野蔷薇12g,荆芥穗12g,藿香叶12g,川柏12g,细辛3g。7剂。
二诊:
1995年7月11日。带下明显减少,下体气秽基本消失,大便已爽。苔薄腻、脉细。方既应手,原法进退。柴胡5g,赤芍9g,丹皮9g,云茯苓12g,生薏苡仁20g,全瓜蒌12g,川柏9g,泽泻9g,鱼腥草9g,蛇床子9g,生草3g。7剂。
熏洗方同上,7剂。
【按语】
带下之病,因湿而起,病位在任带二脉及相关脏腑;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素有经前烦躁、乳房胀痛之证候,属肝气郁结之征象。肝郁化火,疏泄失常,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故而湿热之气蕴积于下,任脉失司,带脉失约,见带色黄白,量多,其气秽臭。《傅青主女科》谓:“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本案所患,源于肝经郁热,治疗以疏理清解主之。柴胡既疏肝气,又散肝热;泽泻利水渗湿,清泄里热,以使郁火得解,湿热得消;肝郁犯脾,脾虚湿气下陷,故以云茯苓健脾渗湿,扶正祛邪;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湿热蕴郁,日久不愈,可以成毒,致使下体秽臭难当,黄柏性走下焦,清热燥湿解毒,配合鱼腥草、赤芍、丹皮清热解毒,效果更佳,共图止带除臭之功;肝肾同司下焦,女贞、地黄柔肝滋肾,以壮水不涵木之弊。对于此类带下病的治疗,可于内服药的同时辅以熏洗方同用。方中所用细辛,药性为温,似与清泻肝热有悖,然细辛具有外行孔窍、穿透肌肤之力,用之非但无碍疗效,反能引诸药行经,药效显著。内服外治,相得益彰,应效速捷。(黄素英.蔡氏妇科临证精粹.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注】
此病例中医诊断应为带下病,即青主所言“白带”与“黄带”相兼。其病因病机即傅青主所说之脾虚、肝郁、湿热,终至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发为此病。采用疏理清解之法而奏效。根据带下色黄白相兼,气味臭秽,考虑西医诊断“阴道炎”可能性大,故辅以外洗以增效。
黄带下 三
【原文】
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1]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任脉本不能容水,湿气安得而入而化为黄带乎?不知带脉横生,通于任脉,任脉直上走于唇齿,唇齿之间,原有不断之泉下贯于任脉以化精,使任脉无热气之绕,则口中之津液尽化为精,以入于肾矣。惟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则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湿也。夫湿者,土之气,实水之侵;热者,火之气,实木之生。水色本黑,火色本红,今湿与热合,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黄色矣。此乃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也。所以世之人有以黄带为脾之湿热,单去治脾而不得痊者,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绕于任脉、胞胎之间,而化此黅色也,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方用易黄汤。
山药一两,炒 芡实一两,炒 黄柏二钱,盐水炒 车前子一钱,酒炒 白果十枚,碎
水煎。连服四剂,无不全愈。此不特治黄带方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带之黄者,功更奇也。盖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脉之中,更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至于用黄柏清肾中之火也,肾与任脉相通以相济,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
凡带症多系脾湿。初病无热但补脾土兼理冲任之气其病自愈,若湿久生热必得清肾火而湿始有去路。方用黄柏,车前子妙!山药,芡实尤能清热生津。
【注解】
[1]黄带:指妇女带下量多,呈黄色,质稠,气味腥臭。
【评议】
1.黄带的病因病机 五行之中脾属土,土色黄,故脾色主黄。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湿浊不化,湿蕴化热,湿热下注,任脉失约,带脉不固,遂成黄带。
2.治法 健脾化湿,清热止带。
3.方药 易黄汤。方中山药、芡实、车前子健脾化湿;白果固涩止带;黄柏清热燥湿,热去湿化,则带自止。
4.临床上所见病症如同青带,且青带、黄带常相兼出现,治疗时加减逍遥散与易黄汤临证可合并加减应用。
【医案选录】
顾某,女,26岁。
初诊:
1982年10月7日。自去年5月份人流后,带下量增多,色黄白相兼。质稠有气味,甚至每天都要换内裤,每于月经前后更多,无阴痒。查白带常规:未见滴虫、真菌。纳差乏力,腰部有下坠感,月经对期,量中等,每经前乳微胀痛,腹隐痛。末次月经9月13日。素口干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尚可。妇检:宫颈中度糜烂。舌红,苔薄,脉细。党参12g,白术10g,山药15g,芡实15g,甘草6g,黄柏12g,炒荆芥4.5g,车前子9g,白芍15g。
二诊:
1982年10月25日。服药后白带量明显减少,色白,质稀,近几天如蛋清样,无气味,舌质正常,脉细。继服上药。
3个月以后复诊,带下自服中药后一直正常,饮食亦增加,精神较前明显好转,妇检:宫颈,轻糜。
【按语】
此患者既有脾虚带脉失约,又有任脉之湿热。故治以完带汤合易黄汤二方加减,方中白术、山药二味之甘一湿一平协同以健脾土而扶其冲和之气;助以党参补中,甘草和中,如此则湿邪有制。用荆芥炭疏肝达郁,白芍养肝血,加黄柏泻肾火,治其带下臭秽。又以车前子分消水气。(梅乾茵.黄绳武妇科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注】
本案缘于人流术后罹病,且带下异常,黄白相兼,质稠、气臭,妇科检查为宫颈中度糜烂,考虑应合并有盆腔炎症。中医诊为带下病。辨证为脾虚湿郁化热,湿热伤及任带所致。故采用青主“完带汤”合“易黄汤”健脾利湿、清热止带而奏效。
黑带下 四
【原文】
妇人有带下而色黑者,甚则如黑豆汁,其气亦腥,所谓黑带[1]也。夫黑带者,乃火热之极也。或疑火色本红,何以成黑?谓为下寒之极或有之。殊不知火极似水,乃假象也。其症必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阴门必发肿,面色必发红,日久必黄瘦,饮食必兼人,口中必热渴,饮以凉水,少觉宽快,此胃火太旺,与命门,膀胱,三焦之火合而熬煎,所以熬干而变为炭色,断是火热之极之变,而非少有寒气也。此等之症,不至发狂者,全赖肾水与肺金无病,其生生不息之气,润心济胃以救之耳,所以但成黑带之症,是火结于下而不炎于上也。治法惟以火为主,火热退而湿自除矣。方用利火汤。
大黄三钱 白术五钱,土炒 茯苓三钱 车前子三钱,酒炒 王不留行三钱 黄连三钱 栀子三钱,炒 知母二钱 石膏五钱,煅 刘寄奴三钱
水煎服。一剂小便疼止而通利,二剂黑带变为白,三剂白亦少减,再三剂全愈矣。或谓此方过于迅利,殊不知火盛之时,用不得依违之法,譬如救火之焚,而少为迁缓,则火势延燃,不尽不止。今用黄连、石膏、栀子、知母一派寒凉之品,入于大黄之中,则迅速扫除。而又得王不留行与刘寄奴之利湿甚急,则湿与热俱无停住之机。佐白术以辅土,茯苓以渗湿,车前以利水,则火退水进,便成既济之卦矣。
【注解】
[1]黑带:指妇女带下呈黑色,气味腥秽。
【评议】
1.黑带的病因病机 五行之中肾主水,肾脏之色黑。肾气虚损,阳气不运,则带下色黑。傅青主认为火热之极导致黑带。此乃胃火太旺,与命门、膀胱、三焦之火合而熬煎,日久熬干成炭色为黑带。
2.治法 临证要辨清虚实寒热,若如傅青主所述为“火热之极之变”,则清热泻火利湿。
3.方药 方用利火汤。方中大黄、黄连、栀子、知母、石膏清胃火、清三焦热;白术、茯苓、车前子健脾利湿;王不留行、刘寄奴活血通络利湿止痛。若属肾阳虚之黑带,治当温肾止带,方用内补丸(《女科切要》):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桑螵蛸、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茸(即软紫菀,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4.临证时要排除子宫颈、子宫腔的出血性疾病,当详细检查。
赤带下 五
【原文】
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1]也。夫赤带亦湿病,湿是土之气,宜见黄白之色,今不见黄白而见赤者,火热故也。火色赤,故带下亦赤耳。惟是带脉系于腰脐之间,近乎至阴之地,不宜有火。而今见火症,岂其路通于命门,而命门之火出而烧之耶?不知带脉通于肾,而肾气通于肝。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皆由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所以似血非血之形象,现于其色也。其实血与湿不能两分,世人以赤带属之心火,误矣。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则庶几可愈。方用清肝止淋汤。
白芍一两,醋炒 当归一两,酒洗 生地五钱,酒炒 阿胶三钱,白面炒 粉丹皮三钱 黄柏二钱 牛膝二钱 香附一钱,酒炒 红枣十个 小黑豆一两
水煎服。一剂少止,二剂又少止,四剂全愈,十剂不再发。此方但主补肝之血,全不利脾之湿者,以赤带之为病,火重而湿轻也。夫火之所以旺者,由于血之衰,补血即足以制火。且水与血合而成赤带之症,竟不能辨其是湿非湿,则湿亦尽化而为血矣,所以治血则湿亦除,又何必利湿之多事哉!此方之妙,妙在纯于治血,少加清火之味,故奏功独奇。倘一利其湿,反引火下行,转难遽效矣。或问曰:先生前言助其脾土之气,今但补其肝木之血何也?不知用芍药以平肝,则肝气行得舒,肝气舒自不克土,脾不受克则脾土自旺,是平肝正所以扶脾耳,又何必加人参、白术之品,以致累事哉!
【注解】
[1]赤带:指妇女在非月经期,阴道流出的红色黏液,淋漓不断,或赤白相兼,或气味臭秽。
【评议】
1.赤带的病因病机 五行之中心主火,火色红故心色赤。《诸病源候论》云:“心脏之色赤,带下赤者,是心脏虚损,故带下而挟赤色。”傅青主认为赤带乃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肝之郁火内炽,克伐脾土,脾失运化,湿热内蕴,随气下陷,同血俱下,呈现似血非血之象。
2.治法 清肝火扶脾气,方用清肝止淋汤,方中白芍、当归、生地、阿胶、黑豆、红枣补血柔肝平肝;丹皮清肝泻火;香附疏肝解郁;黄柏清热燥湿;牛膝引药下行。
3.临证时要与经间期(排卵期)出血、漏下少量淋漓出血相鉴别。要详细检查以排除子宫颈或子宫内膜的病变,特别是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