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少年脱颖:严父育人杰

很多民间传说都喜欢将光彩夺目的人与奇闻轶事相联系。比如一些古籍将苏辙及其父兄的诞生描述得颇具传奇色彩。南宋谢维新在《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中记录:“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而南宋张端义则在《贵耳集》里写“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无草木),东坡死复青”。在后人的描述中,蜀中山川草木枯荣皆与苏氏父子有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因敬仰而衍生出的夸张之言。

苏氏两兄弟后来在文坛和政坛所获得的出色成就,其实还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辙的成长尤其如此。在童年阶段,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个人,要数母亲程氏、父亲苏洵,以及陪伴他长大的哥哥苏轼。其中,尤以母亲程夫人所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和父亲苏洵的严格教育,对苏辙品德修养和读书学问的影响最大。

在庆历七年(1047年)之前,苏洵不是沉浸于经典史籍之中读书备考,就是奔波赶考于家乡眉山和京城之间,所以此时苏洵并没有很多时间教育苏辙两兄弟,反而由程夫人照看他二人的学业。

《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确实,因苏辙和哥哥苏轼年龄相仿,二人自小在接受教育、读书、玩耍时,有很多共同之处。

程夫人在教育子女时,有一套自己的见地。在亲授诗书给家中三个孩子时,她不但传授给他们书本中的知识,还十分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载,程夫人常提醒子女,读书不能仅“以书自名”,而要学习古人“名节”,并勉励苏辙说:“汝果能死直道,吾无戚焉。”她认为如果儿子们能胸怀大志,为正直、气节之事而死,那她亦感到欣慰。后来苏辙和哥哥都成了朝廷中的直臣,可以说与程夫人的教育息息相关。

除了教育孩子要善良、正直,程夫人还将苏家重义轻财、疏达开明的品德传递给苏辙两兄弟。程氏生活中经常帮扶亲友,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同时她也教育两个儿子“富而多金,未必是福”,将疏达待人、乐善好施的处世之道根植在兄弟二人心中。正是受到苏家家风和母亲程氏言传身教的影响,苏辙在后来仕途的波澜起伏中,能始终保持一种宠辱不惊、洁身自好的态度。

除了慈母的教导,苏辙在童少时期也要和哥哥一起去学校读书。苏辙在《龙川略志》中记载:“予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庆历四年(1044年),苏辙六岁,苏轼九岁,因当时苏洵还在外游历,并为科举奔波,所以两人便在眉山天庆观读书,后来二人又师从眉山学者刘巨,直到苏洵奔丧返乡,苏辙两兄弟才开始受父亲言传身教,于学业方面渐有所成。

庆历七年(1047年),苏洵的父亲苏序病逝,苏洵从京城返回家中为父奔丧,因前些年屡试不第的打击,苏洵自此次回蜀中后,十年再未出游,而是在家一边钻研著书,一边亲自教育两个儿子。相比于程夫人温柔劝诫式的教育,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则更为严格。他因过往科举的经历,以及这些年读书的所得所思,在对儿子的教育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对读书求仕的理解,以及对历史兴衰的看法。

苏辙在《藏书室记》和《历代论》中分别记录了苏洵当时对他们兄弟二人的教导。苏洵说:

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又说:

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

苏洵认为,让自己成为才德兼备的有用之人,才是读书的首要目的,即使不能为世所用,也应该著书立说,让世上的人知道自己。如一旦有机会入仕,就要用毕生所学去报效国家。同时,苏洵还教育苏辙两兄弟要以史为鉴,他认为从古人成败中吸取经验,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能看清当世现状。

在写作方面,苏洵则要求两个儿子注意背诵和模仿名家之作,认为文章要“有为而作”,充实的内容是文章的关键,他反对炫耀辞藻的文字游戏,并经常用他欣赏的欧阳修等人的文章作为范文,让两个儿子进行练习,他再仔细点评,进而将古文家的创作思想和行文精华传授给苏辙两兄弟。在父亲的用心指导下,苏辙也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苏辙在《上两制诸公书》中说:

昔者辙之始学也,得一书,伏而读之,不求其博,而惟其书之知,求之而莫得,则反复而思之,至于终日而莫见,而后退而求其得。何者?惧其入于心之易,而守之不坚也。及既长,乃观百家之书,纵横颠倒,可喜可愕,无所不读,泛然无所适从。

他读书时先不看注解,而是研读原文、仔细思考,实在有阅读障碍时,再看注解,辅助理解。而且苏辙还认为,“遍观百家之书”才能思考得更为全面,而只看“圣贤书”,则是迂腐的行为。因父亲严格的教导,苏辙从小就有凌云壮志,他关心家国政治,并在年少时作过很多文章,如《缸砚赋》《春秋论》《孟子解》等。这些文章都证明,他少时即勇于思考,有独立见解。苏辙后来写诗回忆少时读书时光:

四十一岁岁暮日歌

……

少年读书不晓事,坐谈王霸了不疑。

脂车秣马试长道,一日百里先自期。

……

还说:

张恕寺丞益斋

……

我家亦多书,早岁尝窃叩。

晨耕挂牛角,夜烛借邻牖。

经年谢宾客,饥坐失昏昼。

堆胸稍蟠屈,落笔逢左右。

……

回忆的都是心怀古今天下事、乐读好学不知疲倦的读书时光。

除了父亲苏洵,苏辙读书时光中难忘的还有哥哥苏轼的陪伴:

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

(《历代论》)

辙幼学于兄,师友实兼。志气虽同,以不逮惭。

(《祭亡嫂王氏文》)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

(《祭亡兄端明文》)

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曰予二人,要如是终。

(《再祭亡兄端明文》)

可见,苏辙将哥哥苏轼视为师友,十分难忘在书海中共同徜徉的时光,所以才会有上面这些笔记和“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的感叹。

苏辙虽和哥哥苏轼的教育环境与经历相似,但二人性格迥异。相比哥哥活泼调皮,经常闯祸,苏辙虽然年纪更小,却憨厚老实,从不惹是生非,“少者谨重”。比如,同样是跟着父亲读书,苏辙就更钟爱《老子》,经常对其中内容逐字逐句沉思,反复咀嚼亦觉满口余香,很喜欢和父亲探讨其中内容,而哥哥苏轼则偏爱《庄子》。在与苏轼共读时,苏轼会抽典籍中的句子做联句游戏,考验苏辙的功课,也会有意出题锻炼苏辙的对仗功夫,见苏辙因答不上来而窘迫时,再鼓励和引导他作答,兄弟嬉闹,好不快乐。也许正因为性格上的南辕北辙,很多年后跳脱大胆的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而弟弟苏辙谨慎持重,反而成为常常帮扶哥哥的存在。

在《名二子说》中,苏洵曾仔细解释了苏轼和苏辙名字的由来: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认为,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周围的横木在车上都有各自的功能,只有作扶手的横木看起来没什么用处。然而,若去掉横木,车也就不完整了。“轼”字,意为车上扶手的横木,苏洵担心苏轼不会向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外人不了解其价值。“辙”,乃是车轮印,凡是车路过,都会留下车轮印记,而车轮走过的印记从来算不得车的功劳。但如果遇到车翻马死的灾祸,自然也不会去怪罪车轮印。由此可见,车辙善于处在祸福之间。苏洵希望,苏辙一生可以免于灾祸。

而此二子一生也正合苏洵取名之意,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辙则不像苏轼那样锋芒毕露,仕途虽有波折,但总体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