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打造写作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这是目前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流行的生成式AI工具之一。ChatGPT一经发布便引发现象级传播,5天时间内注册用户数超过100万,两个月后,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创下了互联网历史上用户数最快破亿纪录,成为迄今为止增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作为一款被评价为“好用到惊人”和“强大到危险”的AI应用,ChatGPT凭借强大的数据搜集和处理功能,被认为是搜索引擎之后互联网领域的又一次革命。
2024年伊始,Sora系统的面世又一次引发热潮。Sora系统面世之所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原因在于它不但解决了文本生成的问题,还证实了机器具备通用智能。Sora系统的核心能力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建模,包括理解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具备推理和模型构建功能。这些能力集合使得Sora系统能模拟人类智能行为,这标志着AI在理解和模拟现实世界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AI的快速发展无疑会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给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多行业中已经有人在哀叹,预感自己在职场中将被ChatGPT所取代,不知该何去何从。很多写作者也在思考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是能帮助自己提高写作效率和工作成效,还是将彻底代替自己。
本书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探讨AI对写作等内容生产领域的影响和冲击,分析机遇和挑战,以及写作者如何应对等问题。我们可以先抛出基本观点,那就是AI将成为写作提效的重要工具,它能帮助完成写作中一部分基础和程式化的内容,但写作涉及大量与人的思想、情感、判断相关的内容,这是AI无法完成的。
同时,我们认为,在诸多写作应用场景中,由于公文的程式化和规范化程度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频率均较高,而且写作者基数大,因此公文写作是AI辅助写作的最佳落地场景之一。本书内容也将围绕公文写作来展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AI不能在其他写作领域得到应用。对AI本身来说,它并不会去分辨哪一个文种与自己有更密切的关系,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程度,取决于各领域的需求是否被充分激发及具体产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至于写作者是否会被AI取代,我们认为,这取决于写作行为和成果当中有多少是高智能的,有多少是简单重复、可以靠机器完成的。所以,AI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实向写作者提出了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超越AI、无法被AI取代的能力?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书中将会详细论述。
也正是因为这一判断,本书不像市面上已经出现的一些AI写作相关书籍一样,将AI辅助写作称为“AI写作”,而是称之为“AI+写作”。这个名称与“AI写作”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的是我们对人的作用的重视,对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坚守,以及对写作这一智慧劳动的规律认知。
从工具技术的层面看,AI将使写作变得更快捷、更高效,将带来很多新的元素、新的契机、新的可能性,这是我们十分乐见并大力倡导的。技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只有在与人的互动中,技术才能不断更新发展,这也体现了人对技术的引领和驾驭。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将“AI+写作”视为写作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这一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它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点,即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内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并且提高了写作效率。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AI技术条件下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个过程带来技术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同时也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些都符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我们希望去追踪、描述和揭示这些变化,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趋势,推动写作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对广大写作者来说,面对技术的迅猛发展,不能熟视无睹,只有去了解它、研究它、适应它,才能在技术发展的大潮中立定脚跟、辨明方向,并为自己赋能,从而插上新质生产力的翅膀,像本书所希望的那样,成为“超级作者”。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使用和测评了市面上主流的“AI+写作”产品,并对广大用户公认的公文写作方面性能较为优秀的新华妙笔进行了系统调研和深度使用,希望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窥见“AI+写作”这一新事物的逻辑与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博特智能的大力支持,它们是行业内领先的AI研究应用平台和公司,共同研发并推出了新华妙笔这一产品。我们主要依托这一产品,形成了本书中用于分析和讲解的案例,对“AI+写作”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考察和了解。
本书分为12章。第一章描述“AI+写作”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及其带来的红利;第二章通过分析得出公文写作是“AI+写作”的最佳落地场景之一这一结论,以此作为后文讨论的基础,这两章是理论部分。第三章到第十二章结合新华妙笔这一具体产品,探讨“AI+写作”产品是什么、能做什么、如何使用,是实战部分。其中第三章从AI公文写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的角度,阐述它所具有的功能;第四章从写作规律运用、信息交互逻辑和实际操作步骤3个维度,拆解“AI+写作”产品背后的设计思路;第五章重点介绍提示词这一AI内容生产中的重要“武器”及其使用技巧;第六章到第十章分别从法定公文写作、事务性公文写作、写作方法、关键要素、写作模式5个方面介绍“AI+写作”产品的使用方法、实战功能及具体案例;第十一章讲述如何对“AI+写作”成果进行检验与优化;第十二章从生态的角度介绍“AI+写作”平台的功能及技术原理。结语是全书思路的延续,侧重于讨论性和反思性的内容,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技术使用过程,探讨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深层次问题,比如,从如何确保技术向善的角度,提出了AI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给写作者带来的常见困惑与问题及引发的思考;从写作者在技术潮流面前如何适应与自处、如何自我精进的角度,提出了超越AI的可能方向与路径。
从整体思路和内容框架可以看出,对于“AI+写作”这一新事物,写作者的态度是既积极又谨慎,我们既看到其优势又看到其局限性,既乐见其前景也担忧其风险。写作者并不隐瞒这样的观点,因为这才是真实而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人的理性、克制、主动和伦理善性保有的自信态度。
本书由胡森林主编,负责选题策划和整体思路设计,搭建全书框架,并进行稿件统筹。胡森林是写作领域知名专家,也是智能写作研究的先行者,多年前就开始关注AI参与写作这一新趋势及其影响,并积极倡导技术对写作的赋能。新华社新媒体技术专家蔡昌艳,AI写作产品主创者戴亦斌,中科院人工智能科学家谭建龙共同撰写了书稿,计算机专家葛志启提供了部分素材,项目运营专家段毅参与了书稿统筹。
本书是“AI+写作”方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粗疏错漏之处,请读者宽宥谅解,并予以批评指正,我们将诚恳接受。
作者
202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