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2章 答辩论文
周一晚,燕东园,24号楼,书房。
苏亦结束一天的梵文课程,开始跟周一良先生闲谈。
“我听永兴说,你打算提前毕业,这件事推进得怎么样?”
周先生口中的永兴,是北大历史系的王永兴教授,跟他是师兄弟,都是陈寅恪先生的弟子,现在正在历史系讲授唐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等课程。
苏亦多少有些意外,“没有想到周先生,您也听到这事了。”
“这件事,在北大历史系也不算什么秘密了,这几天,关于你的事情,在报纸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现在你可是大名人了,不断地在报纸上见到你的名字。”
“人怕出名猪怕壮啊!”
苏亦说,“我就是一个导火线,大家都借助我的名头在唱戏呢。”
“你这边有什么,我需要帮忙的吗?”周先生问。
苏亦摇头,“怎敢劳烦先生。”
“如若你毕业了,我这边的课程,还打算过来吗?”
苏亦说,“只要先生不嫌弃,我定然继续叨扰啊!”
“既然如此,那你以后就照常来上课吧。不过,我觉得,有一点,你可以提前准备了。”
“准备什么?”
“准备答辩论文!”
……
朗润园,10号公寓203房。
这一天,邓广铭特意过来对面的宿柏串门。
书房内,两人谈话的内容,也围绕着苏亦提前毕业这事进行着。
“你们啊,还真敢想。”
“我们是被架在上面,不得不这样。”
“少来这一套,你弟子是天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想让他这个才读半年的天才提前从北大毕业,这难度太大了。”
“我也没说半年就毕业啊,可以读完今年嘛。”
“读完今年也太早了。”
“特事特办。”
“大家都知道苏亦的情况特殊,也知道他取得了不起的成果。然而,这件事确实没有先例。”
“系里是什么意见?”
“我跟张主任讨论过了,系里不设阻碍。”
“那么季校长那边呢?”
“季校长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如果他点头同意苏亦的情况,那么其他院系找上门,也要求自己的学生提前毕业,那么他怎么办?”
宿柏叹了一口气,“这件事,确实不好办啊!”
然而,邓广铭话锋一转。
“事情虽然难办,却也不是不能办,还是有转机了!”
“怎么回事?”
“季校长还是同意了。”
“真的?”
“当然是真的,说到这里还得感谢一良。”
“周先生?”
“是的,他为了这件事,还特意去找了季校长。”
这话,确实让宿柏意外不已。
“苏亦这臭小子,运气太好了!”
很快,他就意识到怎么回事了。
算起来,苏亦也算是对方的半个弟子。
北大有未名四老之称,季羡林跟邓广铭都在其中,两人的关系很好,同样,季羡林跟周一良的关系也很好,几位老先生在特殊年代都受到冲击,都是至交老友。
其中,季羡林跟周一良都学梵文,很早就有交往,私交甚好。
实际上,周一良不仅跟季羡林关系好,跟校长周培源关系也不错。
过去那些年,两人因为都是长白头发,又都姓周,就有“大小周白毛”的说法。
不过因为“梁晓”的原因,周一良自身过得比较艰难,又因为身份敏感,也很少会因为其他事情去麻烦这些老友,如今却愿意为苏亦的事情去麻烦季羡林,对方哪有不答应道理。
……
宿舍区,29斋,204房。
苏亦从燕东园返回宿舍,俞伟朝就开始登门。
一见到苏亦,就直奔主题,“你这边可以开始准备答辩论文了。”
听到这话,苏亦有些意外。
之前,在燕东园,周先生让他准备答辩论文,结果,刚回到宿舍,俞老师就过来通知他可以准备答辩论文,难不成周先生未卜先知?
这其中,一定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
俞伟朝也不隐瞒说,“苏先生,阎先生,宿先生,周先生,邓先生,好几位老先生因为你的事情去找季校长,他也只能同意了。”
“又给诸位先生添麻烦了。”
苏亦很是意外,他没有想到周一良先生会因为他的事情去找季校长。
难怪在燕东园的时候,直接让他准备答辩论文。
俞伟朝说,“其实,也不全是诸位先生的功劳,主要是你也争气,不管是你取得成果,还是那日在大饭厅的学术报告,都给季校长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你还没有毕业,就有八篇文章发表在《文物》《考古》《中大学报》等学术期刊。比一般的讲师都多,仅仅是学术成果,你留校担任老师都绰绰有余。”
“这么说,我提前毕业的事情,已经通过了?”
俞伟朝摇头,“还没有,事情还在推进,原则上季校长已经同意,周校长也会同意。但是校内同意还不行,还需要文物局以及教育部的同意。文物局那边还好,王野秋局长很欣赏你,但是教育部那边就难办了。但不管如何,你提前准备答辩论文,终归是好事,有备无患。”
“俞老师,那我应该写哪方面的文章啊?”
“废话,当然是写稻作起源的文章,你的学术成果主要就是围绕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掘到的万年前稻作遗存来写的,你不写这个方面的文章,难不成你还打算写佛教考古的文章不成?”
说到这里,俞伟朝问,“文章的事情,你有头绪没有?”
“既然是围绕着稻作起源的方向来写,那么我觉得继续写从华南发现的考古材料论述稻作起源问题,也挺好的。之前的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个方面来写的。”
俞伟朝点了点头,“也挺好,那么你就暂定《从华南发现的考古材料论述中国稻作起源问题》吧。这个方面,不是我研究范围,我帮不了你,你导师宿柏跟阎文濡两位先生也帮不了你,甚至苏秉琦先生也帮不了你,你可以跟闻名多多写信交流。但具体怎么写,还是你来决定,当然,我觉得你最好还是跟宿主任好好谈一谈,看他有什么想法!”
苏亦点了点头,认同俞伟朝的说法。
一想到宿先生,他就有些尴尬。
他一个佛教考古的研究生,跑去写稻作起源的答辩论文,这事怎么听都有些不对劲。
自己又不是董小姐!
话虽如此,但他也理解师长们的良苦用心。
不会得了便宜还卖乖,更不会矫情什么。
至于,论文《从华南发现的考古材料论述中国稻作起源问题》,差不多就是把他此前发的文章《谈谈石峡发现的栽培稻遗迹》《从华南发现的考古材料试论中国稻作的起源》《从华南发现的考古材料再论中国稻作的起源》《江西仙人洞遗址第三次发掘报告》《试论孢粉分析在考古学上的新运用》《考古发掘回收植物遗存的方法之一——浮选法》等系统整理起来,也相当于前世把学位论文拆分成多篇小论文发c刊的反向操作了。
这部分对于他来说,比较轻松。
对此,导师宿柏是赞同的。
只是心中的遗憾,无法言表!
就在苏亦准备答辩论文这段时间,汪忠勉跟梁晓萍跑北大的频率更高了。
报告文学这部分,也开始上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