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1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区域文化与国别文学研究

主持人语

主持人:伏飞雄教授

主持人语:

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卡夫卡算是难以读懂的作家之一。他的人生经历与日常生活单调死板甚至灰色,但他的人格结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却异乎寻常,复杂微妙。他是一个矛盾体、一个几乎找不到任何归属的人,他很难在自己的社会、文化身份如国家、民族、阶层、职业、家庭成员、信仰等方面找到认同,旁人也很难对其归类。他习惯踟蹰于边界处看人世。他编织的文学世界图景,像一座莽莽苍苍的森林,或者就像他的同名小说“城堡”一样,幽深、玄奥、神秘,常常让读者难以找到释读的路径。正因为如此,他本人及其创作吸引了众多著名作家、理论家或思想家驻足打量与研究。研究这些大家对卡夫卡的研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曾艳兵教授是国内“卡夫卡研究”的知名专家,他的《本雅明与布莱希特:关于卡夫卡的论争》一文,别开生面地以本雅明与布莱希特关于卡夫卡的争论为切入点,试图在他们三人的相似尤其差异中解答“卡夫卡研究”中的不少疑难问题,论文的辩难之中,也展示了各自的思想立场及其局限。卡夫卡的“病”(生活的软弱无力、思想与写作的局限),学界重视有限,就此而言,布莱希特对卡夫卡与老子关系的理解与批评,并非可以用本雅明强调的“个体主义”简单否定。本雅明的人生曲折传奇,不幸与磨难伴其一生,其职业,尤其学术身份上的“啥也不是”(“四不像”),使他最容易走近卡夫卡。他对卡夫卡《邻村》的解读,似乎更接近“卡夫卡式”的思想风格、深度,还有其悖谬,这自然不是布莱希特的“集体、历史”之宏大叙事能遮蔽的。没有一种思想框架能看遍世界,能完整解释人生。在与思想大家关于作家与文学的思考之交流中走近文学,既提升了读者感悟文学文本的层次,也提升了文学书写领悟世界与人生的境界。

李思博士的《唐·德里罗〈名字〉中美国神话的域外书写》一文,选题极具现实意义,“美国神话”长期以来成为美国域外扩张、推进世界霸权的口实。该文论述的解释框架厚实,既有美国文学史、美国文学批评史的考量,又有美国历史、世界历史、文论等的观照。在这样的解释框架之网与作者细腻的文本细读互文中,德里罗《名字》文本中“美国神话”深层的认知、话语与实践逻辑,形象具体、立体、层次分明地呈现出来。论述中涉及的宗教、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均有较强的历史知识基础,文学文本解读没有流于文本内容重述与乌托邦想象。也许,对他者文化、生活的历史化与日常生活化的讨论还可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