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诗人以培根柢为第一义[一]。根柢之学,首重积理养气。积理云者,非如宋人以理语入诗也,谓读书涉世,每遇事物,无不求洞晰所以然之理(一),以增长识力耳。勿论九经、廿一史、诸子百家之集与夫稗官杂记,莫不有理存乎其中[二]。诗人上下古今读破万卷,非但以博览广见闻也。读经则明其义理,辨其典章名物,折衷而归于一是。读史则核历朝之贤奸盛衰、制度建置及兵形地势,无不深考,使历代数千年之成败因革,悉了然于心目之间。读诸子百家之集,一切稗官杂记,则务澈所以作书之旨,别白其醇疵、得失、真伪,使无遁于镜照,而又参观互勘,以悟其通而达其变,设身处地,以会其隐微言外之情,则心心与古人印证,有不得其精意者乎?而又随时随地无不留心,身所阅历之世故人情、物理事变,莫不洞鉴所当然之故,与所读之书义冰释乳合,交契会悟,约万殊而豁然贯通,则耳目所及,一游一玩,皆理境也[三]。积蓄融化,洋溢胸中,作诗之际触类引申,滔滔涌赴,本湛深之名理,结奇异之精思,发为高论,铸成伟词,自然迥不犹人矣。此可以用力渐至,而不可猝获也。
注
[一]根柢:指草木的根,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
[二]九经:清代关于《九经》有两种说法。一是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以《易》《书》《诗》《春秋》《三礼》《孝经》《论语》《孟子》《四书》为九经。一是惠栋《九经古义》,解释《易》《书》《诗》《左传》《礼记》《仪礼》《周礼》《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十经,其中《左传补注》别本单行,故称九经。廿一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廿一史”。值得注意的是,朱庭珍在此处避谈《明史》,仅提“廿一史”。
[三]理境:本指通过叙事说理而体现的境界,此处指“理”与“书”“史”、“人情物理”相融相通的思想境界。
校
(一)《云南丛书》初编本作“洞析”,《筱园先生自订钞本》改作“洞晰”,以自订钞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