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岁月沉淀,具有典范性、权威性、价值性、代表性的不朽作品。国际政治原著经典的观点、研究方法给后人以深刻启迪,为我们今天学习和研读国际政治提供了重要借鉴。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与成熟正是建立在经典著作的基础之上,其学习与研究也是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
学科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重,专业建设以教材建设为要。2020年12月,《国际政治原著选读》教材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立项建设重点项目。为此,我们尝试编写符合国际政治专业自身特点的原著选读教材,本教材不仅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中国学派的优秀成果,而且包括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根据建设要求在教材编撰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尊重原著。在对原著作者加以“简介”的基础上,体现原著“时代背景”,并重点分析原著的“主要内容与观点”,进而结合“学习与思考”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其二,尊重读者。吸收任课教师、学生与其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打磨教材编写大纲,精心设计每个章节的思考题。其三,尊重教学。课程思政是编写教材的灵魂,本教材力求精准阐释相关原著的课程思政契合点和映射面。
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课程思政是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深度挖掘各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实现与专业思政教育的同向育人目标。国际政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育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确立“四个自信”。因此,本教材重视唯物史观的教学与学习,所选择的《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不仅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著作,也是唯物史观的代表作。同时,对国内外学者的国际政治名著,坚持以唯物史观来分析其优劣点。简言之,本教材旨在为学生提供运用唯物史观的范例,引导学生不仅学习领会唯物史观,而且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国际政治的原著成果,力求做到学用统一、知行合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浩如烟海的国际政治原著成果中选出相关著作重点讲解,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为此,我们的选择标准主要基于以下两条原则。其一,把握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平衡。本教材选取原著范围可用“古今中外”加以概括,例如,古代原著不仅包括中国的《论语》《荀子》《韩非子》,也涉及西方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君主论》。其二,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平衡。既选择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原著,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产党宣言》《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也囊括西方国际政治思想原著,如《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国际政治理论》《权力与相互依赖》《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本教材分工如下:余丽撰写前言、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六章第一节,吴太宇撰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王高阳撰写第十四章、第十六章第二节,赵秀赞撰写第十三章、第十五章。初稿完成后,余丽主编负责修改、补充、完善与统稿。本教材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23VSZ136)的阶段性成果。
在本教材即将付梓之际,感谢为本教材付出心血的所有编写组成员,感谢为项目立项及研究所给予大力支持的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致谢长期以来给予我们宝贵支持的各位朋友,致谢辛勤斧正本教材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赵丽编辑。
受编者能力与水平所限,本教材尚有需要完善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余丽
2023年6月10日
于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