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责任政治研究的可能创新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责任是一项古老的议题,但是变化社会往往将新思考带入旧问题当中,不断赋予问题以时代性与创新性。好比概念的变革,概念变化伴随着政治世界的一切重组,概念史就是在讲述政治革新的历程。[50]旧有概念的创新阐释,或者去寻找一个符合政治世界的新概念,都会对政治理论做出贡献。由于本书是一项尝试性的理论建构,因此,责任政治研究的核心创新点在于详细阐释了一个学术界虽有提到但却未曾深入研究的概念。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学术文献中不难发现责任、责任伦理、伦理责任、道德责任的著作,也能够轻易地触及政治责任、责任政府、政治问责等理论,但是却很难寻找到系统化、结构化分析政治中的责任的理论,也缺少一个相对全面的关于责任的政治理论。
有鉴于此,本书旨在构建一个责任政治的框架,以回答政治理论中有关责任的一系列问题,既包含基本概念的界定,也包含历史维度的阐释,还囊括了社会分析角度的深刻探讨。正如前文所言,本书希望以“责任”为线索,分析责任与政治的相关关系,探讨责任在政治发展中的变迁以及梳理围绕责任而进行的政治生活建构。虽然“责任政治”好像一个篮子,看似囊括了责任、责任政府、政治问责等诸多内容,但它不是一盘散沙,不是宏大叙事,更不是概念拼盘。我们的工作是将这些概念或者理论通过某种形式串联与整合起来,而非“责任政治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对于责任这种横跨诸多学科的概念,仅仅运用政治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是一家之言,难以实现责任政治的全景素描。本书不是纯粹地研究责任,也不是重新阐释政治责任,而是分析责任政治。其中包含了责任,也必然涵盖了政治,亦自然地牵涉了责任与政治、社会等诸领域的复杂关系。为了给予责任政治以更为包容的说明,本书将不同于以往责任研究的一元化视角,而是整合社会科学诸学科对于责任的研究,试图使它们综合化、体系化,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说明与回应政治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借助不同学科的分析工具实现理论的建构。在不同分析工具的帮助下,我们希望构建的责任政治理论框架也能够应用到不同学科的问题分析中,可以为公共行政以及社会学等研究提供分析框架。
理论研究从来不是一条坦途。正因为对于责任政治的阐释是初步的、探索性的,所以其中必然存在些许谬误。在这个理论中,我们试图要说明诸多问题,涉及不同领域,例如哲学、法学、社会学与历史学,同时涉及大量政治思想史、哲学史等文献。囿于研究水平,我们在援引其他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把握不精准、论述不深刻、领会不到位等问题;对于一些文本的诠释也可能不完全符合作者原意,抑或无法解析出理想的理论深度。理论是“批评性的自我反省”[51],我们对于责任政治理论的建构既要站在自我的辩驳之上,也要建立在他者的批评之中。责任政治理论必然会经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调整、修正。不过,只要责任政治理论能够为政治理论做出微薄的贡献,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全部意义。正如费希特(Johann G.Fichte)提出的学者的使命: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52]我们不确定自己能有多大力量,但一切都在我们的脚下。
[1]Vázquez-arroyo,A.Y.,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Responding to Predicaments of Pow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6,p.63.
[2]See John,D.,Western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Face of the Fu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3]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See Beck,U.,“Risk Society Revisited: Theory,Politics and Research Programmes”,In Adam,Barbara et al.,eds.,The Risk Cociety and Beyond 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SAGE Publications,2000; Chapman,A.,Democratizing Technology: Risk,Responsibility and the Regulation of Chemicals,Earthscan,2007,pp.151-152。
[4]See Jonas,H.,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5]Giddens,A.,“Risk and Responsibility”,The Modern Law Review,No.1,1999,pp.1-10.
[6]Ognjenovic,G.,ed.,Responsibility in Context: Perspectives,Springer,2010,p.2.
[7][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Ⅵ页。
[8]徐勇、李旻昊:《让“概念孤儿”成家:建构以问题为联结的知识体系——兼论中国基层治理研究的概念建构》,《党政研究》2023年第1期。
[9]《王惠岩文集(第三卷)——当代中国政治文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页。
[10]张贤明:《论政治责任——民主理论的一个视角》,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11]张贤明:《论政治责任——民主理论的一个视角》,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2]张贤明:《政治文明的基本形态:责任政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3]王学君:《论责任政治及其实现途径》,《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14]盛邦跃、刘祖云:《责任、责任政府与责任政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5]郑曙村、段建凡、房玉霞:《完善我国责任政治的现实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6]高晓霞、钱隆:《论政府绩效评估的责任政治逻辑》,《学习论坛》2019年第9期。
[17]王若磊:《现代国家与责任政治》,《朝阳法律评论》2016年第1期。
[18]邹庆国:《从不作为政治到责任政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一个分析维度》,《江汉论坛》2017年第2期。
[19]谷志军、陈科霖:《责任政治中的问责与避责互动逻辑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6期。
[20]谢文郁:《自由与责任四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1—106页。
[21]马雪松:《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责任政治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7期。
[22]马雪松、王慧:《现代国家治理视域下压力型体制的责任政治逻辑》,《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23]张喜红:《权责一致:责任政治建设的基本前提》,《思想战线》2016年第6期。
[24]对于概念的描摹,我们首先应该铭记边沁(Jeremy Bentham)的告诫:“一个词,如果可以用释义法来解释,那就不是把该词仅仅转释成另一些词,而是把该词所参与组成的整个句子转释成另一个句子;后一个句子中的那些词都是易于表达简单概念的,或者比前一个句子用词更加直接地分解成一些简单的词。”另外,参照维特根斯坦(Ludwig J.J.Wittgenstein)的语言哲学,对于概念而言,“好像我们必须透视现象”,但是,“在本质中看到的并不是某种已经公开地摆放在光天化日之下、经过整理便可以综览的东西”(比如桌子、凳子),“而是某种处于表面之下的东西,某种处于内部的东西,某种当我们透视事物时所看到的东西,某种一种分析应当从里面挖掘出来的东西”。参见[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29页;[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韩林合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77—78页。
[25]王若磊:《现代国家与责任政治》,《朝阳法律评论》2016年第1期。
[26]Finer,H.,“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in Democratic Government”,Public Administrative Review,Vol.1,No.4,1941,pp.335-350.
[27]陈金英:《民主能实现责任政治吗?——基于中国和印度的比较分析》,《复旦政治学评论》2016年第1期。
[28]由于英语世界中存在多个含义为“责任”的单词,例如responsibility、accountability,等等,因而我们在检索“责任政治”的时候会将不同含义为责任的单词和“政治”(politics)组合在一起。下文中,本书将专门阐述不同英文单词所对应的具体责任内涵。
[29]关于国外文献中非政治学领域关于“责任政治”的相关研究,举例如下:Cervero,R.M.,Wilson,A.L.,“The 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 A Theory of Program Planning Practice for Adult Education”,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No.45,1994,pp.249-268; Ell,F.,Grudnoff,L.,“The 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 Teacher Education and‘Persistent Underachievement' in New Zealand”,Educational Forum,2013; Freebody,K.,Building New Social Movements:The 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in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hip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
[30]由于英语同汉语之间翻译的“隔阂”,“the 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既可以翻译为“责任政治”,也可以翻译为“责任的政治学”。根据查德的行文逻辑以及核心思想,他试图构建一种现代社会中相对完备的“后自由主义责任理论”。在此意义上,将该书翻译成《责任的政治学》也未尝不可。
[31]Lavin,C.,The 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8,p.4.
[32]Lavin,C.,The 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8,pp.82-101.
[33]Fox,J.,Accountability Politics: Power and Voice in Rural Mexico,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26-54.
[34]Newell,P.,Wheele,J.,eds.,Rights,Resources and the Politics of Accountability,Zed Book,2006,pp.1-36.
[35]Barkan,J.,Corporate Sovereignty: Law and Government under Capitalis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3,pp.111-137.
[36]See Cunliffe,P.,“Sovereign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ponsibility”,In Christopher Bickerton et al.,eds.,Politics without Sovereignty: A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outledge,2007.
[37]Buckler,S.,“Normative Theory”,In Marsh,D.,Stoker,G.,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Palgrave Macmillan,2010,p.156.
[38]颜昌武、牛美丽:《公共行政学中的规范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1期。
[39]Gerring,J.,Yesnowitz,J.,“A Normative Turn in Political Science?”,Polity,No.1,2006,pp.101-133;马骏、刘亚平:《中国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0]唐世平:《观念、行动和结果:社会科学的客体和任务》,《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5期。
[41]Schmidt,V.A.,“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Ideas and Discourse”,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Vol.11,2008,pp.303-326.
[4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3页。
[43][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50—151页。
[44][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45][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46][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37页。
[47][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6—7页。
[48]参见[美]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等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49]参见[美]查尔斯·蒂利《为什么?》,李钧鹏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版。
[50][美]詹姆斯·法尔:《从政治上理解概念的变化》,载[美]特伦斯·鲍尔等《政治创新与概念变革》,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4页。
[51][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7页。
[52][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