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帝国开始解体。随着帝国的解体、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后殖民理论的兴起,后殖民英语文学逐渐崛起。作为后殖民英语文学的一个分支,英语流散文学日益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如今,流散文学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学者指出,流散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始于19世纪并在20世纪后半叶达到高潮的全球性的大规模移民”[1]。流散群体脱离母国的文化环境,进而投入他国的文化境地中,在身份认同、语言、种族、他乡与故国等方面都会出现类似的“流散”症候。“流散是一种被迫迁徙于异质空间的特殊生存方式,这种带有双重性生存经验而引发个体精神世界的混杂性与冲突,形成了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探寻现象。”[2]虽然犹太人、非洲人、墨西哥人、印度人、华人等族裔在流散原因、规模、时间、形式、文化表征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是,都因脱离“本地、本族、父家”而散居在异质文化的夹缝之中,所以,他们具有某种相似的文化表征。流散作家的创作具有如下共性:跨界身份、多元文化;后殖民语境、全球化大潮;对母国与宗主国的眷恋与反思和作为世界性公民的超脱;站在本土,放眼世界,发出独特声音;构建文化立场,代言多元文化;[3]等等。朱振武、张敬文在《英语流散文学及相关研究的崛起》中把英语流散文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起步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展期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繁荣期。[4]在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流散文学的疆界不断扩张。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具有流散身份的作家诸如纳丁·戈迪默、德里克·沃尔科特、奈保尔、库切、多丽丝·莱辛、石黑一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等相继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同样优秀的流散作家比如本·奥克瑞、拉什迪、迈克尔·翁达杰等人获得了英语世界最高文学奖布克奖。由此可见,流散作家在近几十年中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其中,库切、阿契贝、恩古吉·提安哥、古尔纳、本·奥克瑞和奇玛曼达·阿迪契等非洲流散作家表现突出,与此同时,国内外对他们的跟踪研究一直保持着相当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