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流散文学是那些有着跨国界和跨文化生存经历的作家创作的关涉家园、种族、身份、性别和边缘化体验等流散症候的文学作品。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情况却有所不同。由于西方的殖民侵略、殖民统治以及外来宗教的渗透与西式教育的推广,相当一部分非洲原住民失去了土地,被迫离开家园,在自己的国土上移徙与流亡;他们的本土宗教受到外来宗教的冲击,本土语言遭到殖民语言的挤压;他们受到欧风美雨的侵扰,但又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从而在面对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时进退维谷,徘徊不定,在心灵深处,无法获得使人身心安定的归属感,再加上殖民者依据各自的势力范围强行划定非洲各民族国家的地理疆界,使得非洲原住民在种族身份、国家身份和自我身份认同上呈现出混杂矛盾与犹豫纠结的状态。总而言之,非洲原住民在家园、语言、宗教、身份等方面所遭遇的困境使得他们的主体性呈现为一种破碎的、不完整的状态。非洲原住民没有跨国界以及紧随而来的跨文化生存体验,但西方的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客观上造成了跨国界和跨文化所带来的效果。他们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双重塑造下同样呈现出流散的特点,即本土流散。也就是说,流散并不一定非得跨越国界,那些非洲作家在施行流散这一具体行为之前创作的作品和流散之后写就的与移居国无关而与母国密切相关的文学同样可以划归到流散文学的行列。简而言之,通常意义上的流散之“名”部分遮蔽了非洲流散之“实”。除了本土流散,非洲还存在着有跨国界和跨文化经历的异邦流散,以及特指非洲的殖民者及其后代的殖民流散。所以,非洲流散文学可以分为本土流散文学、异邦流散文学和殖民流散文学三种类型。在这三种文学类型中,作品主人公的主体性也各有差异。由于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相似的发展进程以及在全球化的国际权力关系格局中的类似处境,非洲本土流散文学和异邦流散文学在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国民心理和美学特色等方面呈现出相似的抵抗性书写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赶走侵略者,夺回被侵占的土地,重建家园,以使身心有安放之所;使用民族语言或被改造了的殖民语言进行创作,既达到了保护、拯救民族语言的目的也摆出了消解帝国语言一统天下的局面的姿态;打破沉默,重述自我;找寻迷失的身份,确认自我,从“是”其所“不是”到“是”其“所是”;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非洲的“娜拉”走出家门、国门以及国外的家门寻求独立和未来,这种“娜拉出走”本身就是对专制独裁、父权和夫权的反抗。这种抵抗性书写就是为了重建人的完整的主体性。非洲英语流散文学中的主体性重构是恢复人的尊严的一种努力,是探索个人之路、民族之路、国家之路甚至是非洲之路的一种努力。
关键词:非洲英语流散文学;本土流散;异邦流散;殖民流散;主体性